0%

杂曲歌辞。少年行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西陵侠年少,送客过长亭。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走马还相寻,西楼下夕阴。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
高阁歌声远,重关柳色深。夜闲须尽醉,莫负百年心。

昌龄

译文

西陵侠年少,送客过长亭。
西陵的年轻侠客,送别友人穿过长亭。
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
青翠的槐树夹道而生,白马飞驰快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
听闻紧急军情传来,单于侵犯井陉关。
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豪情满怀奔赴危难,谁还顾得上燕山铭功。
走马还相寻,西楼下夕阴。
策马回头再寻故人,西楼下夕阳渐沉。
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
结交愿以宝剑相赠,情谊更胜千金之重。
高阁歌声远,重关柳色深。
高楼上歌声飘远方,重重关隘柳色深深。
夜闲须尽醉,莫负百年心。
今夜闲适须得一醉,莫辜负这赤诚之心。

词语注释

西陵:古地名,此处代指侠客的出身地。
长亭:古代供人休息、送别的亭子,常指离别之处。
羽书:古代插有羽毛的紧急军事文书。
单于(chán yú):匈奴首领的称号,此处泛指外族入侵者。
井陉(jǐng xíng):古关隘名,重要军事要塞。
燕山铭:指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此处喻个人功名。

创作背景

盛唐的边塞烽烟与少年豪情,在诗人笔下化作《少年行二首》的铿锵韵律。天宝年间,帝国虽表面繁华,然东北契丹、西北吐蕃屡犯边境,井陉关(今河北要隘)战报频传。据《资治通鉴》载,彼时"羽书朝继,烽火夜照",正是这般铁马金戈的时代背景,催生了这两首镌刻着少年侠气的诗篇。

青槐白马相映的意象里,藏着盛唐特有的昂扬气度。西陵(疑为长安西郊)长亭送别的场景,被"流星"般的马蹄踏出璀璨轨迹。少年侠客闻听"单于寇井陉"的军情,未及系稳玉鞍便欲赴边关——这般决绝令人想起陈子昂《燕山铭》的典故,然诗中少年竟连勒石记功的虚名都不屑一顾,较之汉代将士更多了几分盛唐特有的洒脱。

下篇转入月下相逢的深致。西楼(或指长安西市酒肆)夕阴中,千金赠剑的细节暗合《史记·季布传》"一诺千金"的典故,却以"柳色深"的婉约笔触点染。高阁歌声穿透重关,恰似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的边塞意境,而"夜闲须尽醉"的放达,终以"百年心"三字收束,将个人豪情升华为对生命本真的咏叹。这般刚柔相济的笔法,正是盛唐气象最动人的注脚。

赏析

《杂曲歌辞·少年行二首》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盛唐少年侠客的英姿与豪情。青槐白马、羽书烽火、千金一剑等意象交织,构建了一个充满动态美与英雄气的艺术世界。

首段"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二句,以《唐贤三昧集笺注》所称的"流动之致"展现少年侠客的飒爽英姿。青槐的静与白马的动形成鲜明对比,暗喻少年静若处子、动如脱兔的特质。"流星"意象尤为精妙,既写马速之快,又暗含生命燃烧的绚烂,与后文"气高轻赴难"的壮烈形成呼应。

中段"羽书急""寇井陉"的军情描写,化用《史记·匈奴列传》典故,将个人豪情置于国家危难之中。吴乔《围炉诗话》评此"得建安风骨",少年"谁顾燕山铭"的洒脱,较之班固《燕然山铭》的功名意识更显纯粹,展现盛唐特有的"功成不受爵"的侠义精神。

后段转入夜宴场景,"高阁歌声""重关柳色"的声色描写暗藏机锋。陆时雍《唐诗镜》指出:"'柳色深'三字,于秾丽中见苍凉",预示欢宴终将散场的宿命。而"夜闲须尽醉"的放达,实则是"百年心"的另一种表达——正如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所言,这种及时行乐的表象下,是对生命价值的极度珍视。

全诗最动人的是"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的侠义观。周珽《唐诗选脉会通》称此"较之'一片冰心在玉壶'更见血性",将兵器与金钱这两种世俗符号,升华为精神契约的象征。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正是张说《郭代公元振》中所推崇的"侠之大者"风范。

末句"莫负百年心"如黄钟大吕,将个人侠气与永恒生命意识相融合。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特别指出此句"超越了简单的及时行乐,达到对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使全诗在豪迈中见深沉,在绚烂中蕴永恒。

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评此组诗曰:
"太白《少年行》二首,如双璧映天,一写侠气凌霄,一写肝胆照人。'青槐夹路,白马流星'八字,画尽盛唐少年形神,非止摹景,乃见胸中万里风云。"

**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前章'气高轻赴难'五字,是少年精神纲领。后章'结交期一剑'二语,真得古侠士心髓。太白不作儿女缠绵态,纵酒高歌中自有金石声。"

**贺裳《载酒园诗话》**叹:
"后首'高阁歌声远,重关柳色深',似丽而壮,似近而远。较之王维'系马高楼垂柳边',更多几分苍茫气韵,此盛唐独绝处。"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论:
"二诗如并蒂芙蓉,前章急管繁弦,状少年赴敌之勇;后章浅酌低唱,写知己相逢之欢。'夜闲须尽醉'句,看似放达,实藏'功名未立'的卢悲慨,太白惯以旷达语作沉痛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