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的边塞烽烟与少年豪情,在诗人笔下化作《少年行二首》的铿锵韵律。天宝年间,帝国虽表面繁华,然东北契丹、西北吐蕃屡犯边境,井陉关(今河北要隘)战报频传。据《资治通鉴》载,彼时"羽书朝继,烽火夜照",正是这般铁马金戈的时代背景,催生了这两首镌刻着少年侠气的诗篇。
青槐白马相映的意象里,藏着盛唐特有的昂扬气度。西陵(疑为长安西郊)长亭送别的场景,被"流星"般的马蹄踏出璀璨轨迹。少年侠客闻听"单于寇井陉"的军情,未及系稳玉鞍便欲赴边关——这般决绝令人想起陈子昂《燕山铭》的典故,然诗中少年竟连勒石记功的虚名都不屑一顾,较之汉代将士更多了几分盛唐特有的洒脱。
下篇转入月下相逢的深致。西楼(或指长安西市酒肆)夕阴中,千金赠剑的细节暗合《史记·季布传》"一诺千金"的典故,却以"柳色深"的婉约笔触点染。高阁歌声穿透重关,恰似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的边塞意境,而"夜闲须尽醉"的放达,终以"百年心"三字收束,将个人豪情升华为对生命本真的咏叹。这般刚柔相济的笔法,正是盛唐气象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