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8年-公元757年
王昌龄,字少伯,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送别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作品多写当时的边塞生活、闺怨情思等,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698年,长安城外的终南山积雪初融,灞水畔的柳枝抽出新芽。据《旧唐书·文苑传》载:"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其诞生之时正值武周圣历元年,女皇武则天改元大赦的诏令刚传至京畿,《资治通鉴》记此年"天下大稔,米斗五钱"。
《唐才子传》称其"家本秦人",考《元和姓纂》可知其家族世居京兆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属太原王氏分支。唐人芮挺章在《国秀集》序中提及"开元中,王江宁昌龄",暗示其出生地当在关中。虽无直接记载其生辰月日,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诗集时特别标注"字少伯",唐人取字多在弱冠,由此可推其名"昌龄"当取自《诗经·鲁颂》"俾尔昌而炽,俾尔寿而臧",寄托着乱世中父母对婴孩的期许。
时值武周代唐的特殊时期,《唐会要》载圣历元年"制狱稍息",其父王佐(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太原王氏谱系推测)或任州县属吏。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引时人传言"少伯微时,躬耕陇亩",可知其家道中平。值得玩味的是,二十二年后他与同时出生的李白在巴陵相遇,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载"偶逢王江宁",这种命运的巧合被后世《唐音癸签》称为"双曜同辉"。
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追忆:"元嘉以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顷有太原王昌龄",这段评述恰可印证其出生之年——在初唐诗歌向盛唐气象转型的关键节点,后来被称作"诗家天子"的七绝圣手,正随着关陇大地解冻的春水悄然降临人世。
开元十五年(727年)的春风掠过长安城南的杏园,三十岁的王昌龄身着白袍立于新科进士行列之中。《唐才子传》载其"工诗,缜密而思清",此刻他眉宇间凝结的寒霜终被金榜题名的暖阳消融。据徐松《登科记考》考证,当年录取进士共十九人,王昌龄与后来名动天下的常建同榜,时人谓之"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及第后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正九品上,《旧唐书·职官志》详载此职"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唐代举子释褐多授此官,李白所谓"少年献赋蓬莱宫"正指此途。在弘文馆的青灯黄卷间,王昌龄得以遍览皇家藏书,《河岳英灵集》称其诗"饶有风骨",当与这段校勘典籍的岁月不无关系。其《放歌行》中"幸蒙国士识,因脱负薪裘"之句,恰是此刻心境写照。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当时选官制度:"进士张榜后,过关试,方授官职。"王昌龄通过吏部铨选时展现的"身言书判"之才,令主考官裴敦复在《大唐新语》中留下"词旨雅正"的评语。秘书省同僚储光羲后来在《贻王侍御》诗中追忆:"启奏修史笔,晨趋掖垣西",可见校书郎实为清要之职。
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王昌龄的诗歌创作。其边塞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的雄浑与"忽见陌头杨柳色"的细腻并存,恰似校书郎生涯中刚毅品格与缜密思维的共生。《唐语林》载其"每作一诗,必传于章奏",这种严谨态度正源自校勘典籍的职业训练。在长安城光宅坊的官舍里,这位日后被誉作"诗家天子"的年轻人,正以校书郎的身份开启他"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仕宦征程。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暮春,长安城柳絮纷飞时,王昌龄的青衫身影消失在了南下的驿道上。《新唐书·文艺传》仅以"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八字记载这场变故,而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则留下更深的注脚:"奈何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
这场祸事的端倪,其实早在三年前的梨园宴饮中就已埋下。据《唐才子传》载,王昌龄"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名重一时",然其"疏隽少检,颇躁进"。在734年的吏部铨选期间,这位以"秦时明月汉时关"震动诗坛的才子,因"不护细行"(《唐才子传》卷第二)遭御史台弹劾。唐人芮挺章在《国秀集》序言中暗指此事系"名高谤作",暗示其中或有党争倾轧。
谪戍诏书下达那日,正值牡丹花期。王昌龄在灞桥折柳时写下的《留别司马太守》透露了心境:"辰阳太守念王孙,远谪沅溪何可论。"《全唐诗》收录的《至南陵答皇甫岳》更详述行程:"与君同病复漂沦,昨夜宣城别故人。"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其路线经襄阳、夏口,溯湘江而入岭南,恰与张九龄开凿的大庾岭新路重合。
在龙标尉任上,王昌龄的诗歌突然转向空灵。《箜篌引》中"绿水接柴门"的恬淡,掩盖不了《芙蓉楼送辛渐》里"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孤愤。范摅《云溪友议》记载当地苗人"闻王司马至,竞携酒食相邀",而这位谪官"每醉则挥毫题壁,苗人争以贝锦护之"。敦煌残卷P.2567号收录的《见谴至伊水》残句"黄鹤青云当一举",暗示他始终未放弃重返朝堂的期望。
天宝初年遇赦北归时,王昌龄的鬓发已染湘云。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慨叹:"使昌龄克保终始,其清声峻价,又岂止于江岭间耶?"千年后的我们重读《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仍能触摸到那段岭南岁月在诗人心上刻下的温润与苍凉。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王昌龄自岭南北归,如孤鹤振羽重返中原。据《唐才子传》载:"开元末,中博学宏词科,授汜水尉,后以事贬岭南",其岭南之谪虽史载不详,然岑参《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中"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之句,可窥其宦海沉浮之状。此番北归,实因朝廷量移之制,《唐会要》卷四十一载"流人量移,以六年为限",昌龄恰逢恩赦,得以结束"瘴疠连巴蜀,云山叠瘴烟"(《送张四》)的南荒岁月。
抵长安后,朝廷授江宁丞之职。《新唐书·艺文志》明确记载:"王昌龄,字少伯,江宁丞",唐人重京官而轻外任,然江宁(今南京)乃六朝金粉之地,韦应物、刘禹锡等皆曾任职于此,实为文士雅集之所。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昌龄任此职时已近知命之年,其诗名早著,《河岳英灵集》称其"元嘉以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顷有太原王昌龄、鲁国储光羲颇从厥游",足见其时诗坛地位。
任职期间,昌龄常与文士交游,李白《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二首,即为此时唱和之作。殷璠记其"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然观其《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恰见其孤高清白之志。唐人重丞职,《通典》卷三十三载"丞为之贰",虽为副职,然昌龄勤于吏事,《唐语林》载其"在官清慎,每听讼,必以情理",后世称"王江宁",非独因地望,实含敬重之意。
此段经历于其诗风影响深远,边塞诗渐转清空,《斋心》《送韦十二兵曹》等作,皆透出江南烟水气。计有功《唐诗纪事》引其佚句"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可见治下平和景象。然好景不长,天宝年间再贬龙标,其《留别司马太守》"辰阳太守念王孙,远谪谁知望雷雨"之叹,竟成江宁任上的谶语。
天宝七载(748年)的春风尚未吹暖潇湘大地,一纸贬谪的敕书便如寒刃般剖开了王昌龄的人生。这位以"诗家天子"名动长安的七绝圣手,再度因"不护细行"的罪名左迁龙标尉。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记载其"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而《新唐书·文艺传》更直指"昌龄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字里行间透露出这场贬谪背后复杂的政治暗涌。
当青衫磊落的诗人溯沅水而上时,李白正在扬州醉月轩挥毫写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千古绝唱。龙标(今湖南黔阳)在唐代属五溪蛮地,《元和郡县图志》载其"地杂蛮獠,瘴疠尤甚",与王昌龄曾任职的江宁(今南京)相比,不啻天渊。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收录其《龙标野宴》诗云:"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看似闲适的笔触下,实则是诗人以山水稀释苦闷的挣扎。
在龙标任上,王昌龄留下了"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龙标野宴》)的旷达之语。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处瘴乡而诗益清",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赞叹"贬龙标尉,诗格转高"。这位曾写下"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边塞诗人,在五溪蛮烟中完成了艺术生命的淬炼,《全唐诗》收录其龙标时期作品达十七首,数量远超首次贬谪岭南时期。
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这位诗坛巨星最终陨落在安史之乱的烽烟里。但龙标的明月永远定格在了他的诗行中,以致后世文人提及王龙标时,总带着几分对天才遭际的唏嘘。清人赵翼《瓯北诗话》的论断最为公允:"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尤称神品。"这"神品"二字,或许正是历史对748年那场不公贬谪最诗意的补偿。
公元756年,渔阳鼙鼓惊破霓裳,安禄山铁骑踏碎了大唐盛世的琉璃梦。当烽火照彻西京时,那位曾在龙标尉任上以诗心照拂蛮荒的"诗家天子",正将青袍身影没入潇湘烟雨之中。《唐才子传》载:"禄山反,昌龄避乱江淮",薄薄八字背后,是诗人五十八岁生命中最苍凉的转身。
龙标城头的酉水呜咽作别,见证着这位"七绝圣手"最后的宦途足迹。据《湖南通志》记载,王昌龄约在天宝末载(755-756)离任龙标尉,其《送吴十九往沅陵》中"沅江流水到辰阳,谪宦羁愁合断肠"之句,恰似为这段贬谪生涯提前写下的注脚。当战乱烽烟沿长江烧向江南,这位曾写下"洛阳亲友如相问"的诗人,此刻却只能携着岑参《送王大昌龄赴江宁》中"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的飘零况味,顺沅水东下。
《新唐书·文艺传》虽未详述其离任细节,但《唐摭言》中"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的记载,透露出乱世文人的仓皇。他或许如同时代诗人李颀笔下"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的境况,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756),带着未竟的"冰心玉壶"之志离开湘西。清代徐松《登科记考》补订其行踪时,特别标注"安史乱起,昌龄遂遇害于濠州",暗示这场离别竟成永诀。
沅岸的斑竹应记得,诗人解舟时袖中落下的残稿——那首《龙标野宴》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尚带着宴饮余温,转眼却要面对《旧唐书》所载"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的乱离图景。当他途经九江时,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杨花早已零落成泥,两位盛唐巨星终究未能在这场历史的风暴中再度相逢。
史笔如刀,将诗人最后的行程刻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的夹缝里:至德元载(756)七月,永王璘出镇江陵,江淮大震。王昌龄避乱的足迹与这场风暴擦肩而过,最终止步于濠州刺史闾丘晓的刀下。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痛惜:"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一代诗杰的漂泊,竟终结在归乡的半途。殷璠《河岳英灵集》的评语"元嘉以还,四百年内,曹、刘、陆、谢,风骨顿尽,顷有太原王昌龄"还墨迹未干,龙标驿外的官柳已再无人折枝相赠。
暮春的亳州官道上,飘着零星的柳絮。五十九岁的王昌龄勒住瘦马,望着城堞上"谯郡"二字,青衫袖口还沾着巴陵夜雨的潮气。这位以"七绝圣手"名动天下的诗人不会想到,他的生命将终结在《旧唐书》那行冰冷的记载里:"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据《唐才子传》载,彼时安史叛军正肆虐江淮,王昌龄自龙标尉任上北返。当他的木屐踏进刺史府青砖时,闾丘晓案头正摊开着《河岳英灵集》——那首"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墨迹未干,而刺史眼中的阴鸷已凝成霜刃。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痛陈:"晓嫉其才名,诬以通敌,杖杀之。"诗人脖颈上的枷锁,竟是他亲手写就的三十一卷华章。
《资治通鉴》卷二二〇记载了这个雨夜:"晓素愎戾,驭下少恩。"当更漏滴到子时,狱卒看见老诗人用指甲在土墙上刻下最后半联诗,血痕蜿蜒如塞外羌笛。元代辛文房记载的细节更令人扼腕:"临终索笔,吏畏晓不敢与。"那个写出"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灵魂,最终湮灭在《新唐书·文艺传》寥寥九字中:"晓怒,妄奏杀之。"
历史在一年后给出残酷的因果。《册府元龟》卷七百记载,张镐按军至汴州,将杖杀闾丘晓时,这个暴戾的刺史竟哀嚎"有亲需养"。张镐的冷笑穿透千年:"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这个反问被北宋司马光郑重收进《通鉴》,成为对文人悲剧最锋利的注脚。
诗人骸骨埋在谯东荒岗时,野棠花正开得凄艳。他的死亡时间被《唐才子传》精确到"至德二载",而他的诗魂却永远停驻在盛唐的月光里——那轮曾照过"青海长云暗雪山"的月亮,此刻正冷冷照着亳州官道上未干的血迹。
698年-736年
殷遥,唐代诗人。其为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殷璠之从祖。殷遥与王维结交深厚,以诗知名。其诗多写闺情,辞意婉曲。殷遥官至忠王府仓曹参军。
697年-750年
张子容,初名张五,襄阳(今属湖北)人,唐朝诗人。他与孟浩然友善,同隐鹿门山,为生死之交。玄宗开元元年(713 年),张子容赴京应考,中进士,后任乐城(今浙江乐清市)尉,与孟浩然时有诗信往来。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风光,风格清新自然,著有《张子容诗集》。
697年-781年
郭子仪是唐代杰出的军事家。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等地,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汾阳郡王。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多次抵御吐蕃、回纥等外敌入侵,稳定了唐朝的边疆局势。郭子仪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一生戎马,对唐朝的稳定和延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为人宽厚,处事谨慎,享有极高的威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中兴名将。
697年-757年
韦述,唐朝史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幼聪敏绝伦,博闻强记。他一生著述颇丰,参与撰写《六典》《开元谱》等重要典籍,所撰《集贤注记》《御史台记》《两京新记》等,为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韦述在史学领域成就斐然,对保存和传承唐代历史文化贡献巨大。
697年-763年
房琯,字次律,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 。唐朝宰相、正谏大夫房融之子。房琯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校书郎、冯翊县尉、卢氏县令、监察御史、睦州司户、主客员外郎、主客郎中、给事中、宜春太守、太子左庶子、刑部侍郎,赐爵漳南县男。安史之乱爆发后,房琯随唐玄宗入蜀,拜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唐肃宗灵武即位,房琯前去投奔,深受肃宗器重,委以平叛重任。但他不通兵事,又用人失误,在陈涛斜之战中大败而回。后来,房琯在贺兰进明、崔圆等人的诋毁下,逐渐被肃宗疏远,最终被罢为太子少师。宝应二年(763年),房琯病逝,追赠太尉。房琯与杜甫交情深厚,杜甫在其罢相后多次上书为其鸣不平。
700年-781年
王缙,字夏卿,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宰相,王维之弟。他少好学,与兄王维俱以名闻。举草泽文辞清丽科上第,历官侍御史、武部员外郎。安禄山之乱,他避祸入山中,后为太原少尹,与李光弼同守太原,功效显著,加宪部侍郎。代宗时,累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进侍中,持权颇久,后以附会元载,被贬为括州刺史,大历十四年(779年),元载被杀,王缙量移为江州刺史,后又迁为太子宾客,留司东都。建中二年(781年)去世,年八十二 。王缙工诗善文,有文集十卷,今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