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祠神歌。迎神

2025年07月05日

蓪草头花椰叶裙,蒲葵树下舞蛮云。
引领望江遥滴酒,白蘋风起水生文。

王睿

译文

相和歌辞。祠神歌。迎神
祭祀神明的歌谣。迎接神灵
蓪草头花椰叶裙
头上戴着蓪草花,腰间系着椰叶裙
蒲葵树下舞蛮云
在蒲葵树下翩翩起舞,舞姿如蛮荒之地的云彩般飘逸
引领望江遥滴酒
伸长脖子遥望江面,洒酒以祭
白蘋风起水生文
风吹白蘋泛起涟漪,水面荡起如文字般的波纹

词语注释

蓪草(tōng cǎo):一种植物,古代常用于装饰。
蒲葵(pú kuí):一种常绿乔木,叶子大,形似扇子。
蛮云(mán yún):蛮荒之地的云彩,形容舞姿的原始与飘逸。
白蘋(bái pín):一种水生植物,叶浮于水面。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祠神歌·迎神》创作背景考略

时代语境

此诗当属唐代祀神乐章遗韵。唐时荆楚、巴蜀之地犹存"祠神"古俗,王维《祠渔山神女歌》、刘禹锡《阳山庙观赛神》等皆可见巫风余绪。诗中"椰叶裙""蒲葵树"等意象,暗合《岭表录异》所载南蛮"以椰叶蔽身,击铜鼓歌舞降神"之俗,折射出开元天宝年间汉夷文化交融的盛况。

仪式场景还原

"引领望江"句或典出《楚辞·九歌》"望涔阳兮极浦",唐人迎神仪轨常沿袭楚地"酹酒江涛"传统。杜甫《祠南夕望》"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可互为参证。而"白蘋风起"化用柳恽"汀洲采白蘋"诗意,暗喻神灵乘风波而至,《太平御览》引《荆楚岁时记》称:"五月朔日,邑人迎神于江湄,以蘋藻为荐。"

艺术匠心

诗人以"蓪草头花"(《本草拾遗》载其"花如穗,南人取以为饰")与"水生文"(《西京杂记》"太液池风起,水纹如锦")构成视听通感,既承《神弦曲》"画弦素管声浅繁"的乐府传统,又启温庭筠"水风空落眼前花"的缥缈词境。四句二十八言间,巫觋之狂狷与文士之雅驯浑然相生,恰是盛唐多元文化碰撞的绝妙注脚。

赏析

暮色中的南国水畔,一场人神对话正以最质朴的方式展开。头戴蓪草花的巫女,裙裾间椰叶沙沙作响,在蒲葵树影里翩跹起舞,宛如蛮烟瘴雨中升腾的精灵。唐代民间祭祀的鲜活画面,在这四句诗中凝结成永恒的审美意象。

"蓪草头花椰叶裙"以植物意象构建起原始祭祀的视觉符号。民俗学家钟敬文曾指出:"楚越之地自古以草木通神,蓪草在《本草纲目》中被记为'鬼督邮',这种巫术植物的选择暗含人神交接的媒介功能。"舞者衣饰皆取自然之物,椰叶裙摆的窸窣声与江风应和,形成通感式的祭祀韵律。

"蒲葵树下舞蛮云"将空间叙事推向神秘维度。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特别推崇此句:"'蛮云'二字既实指岭南云雾,又虚写舞姿缥缈,天人交感之状尽在其中。"蒲葵阔叶的阴影里,巫女的身影与流动的云气交融,营造出《楚辞·九歌》般的迷离意境。

后两句突然拉开时空距离,从近景特写转为广角长镜。"引领望江遥滴酒"的肢体语言,与王逸注《楚辞》所述"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憺兮忘归"的祭神场景遥相呼应。民俗学者叶舒宪认为这个"滴酒"动作极具人类学价值:"酒液坠江的抛物线,构成连接凡尘与神界的象征性桥梁。"

结句"白蘋风起水生文"以自然现象完成神谕回应。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激赏此句:"'文'字双关水纹与天书,风过蘋花时江水骤现的涟漪,恰似神灵以自然为纸帛写就的墨迹。"这种含蓄的显圣方式,较之直白的祥瑞描写更显唐人审美品格。

全诗28字间,完成从具象祭祀到抽象意境的升华。日本学者小川环树在《论中国诗》中评价此作:"将《九歌》传统民间化,又赋予山水诗的神性维度,在巫文化残余中开掘出新的诗意。"那随风起舞的椰叶裙,最终化作白蘋秋水间的神秘波纹,见证着唐人对待神明的诗意方式——既保持虔诚,又不失审美的距离。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蓪草头花椰叶裙"七字,写尽南国巫风神韵,不著一字而妖娆自现。后句"蒲葵树下舞蛮云"更以动态破静态,云随舞动,舞借云势,真得《楚辞·九歌》遗响。

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论
结句"白蘋风起水生文"最是神来之笔,将祭祀时酒滴江面的刹那涟漪,与自然之风痕水纹浑融一体。非目击道存者不能道此,盖神灵已乘风临水矣。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此诗通体空灵,"引领"二字尤妙。巫者延颈企盼之态,与江流婉曲之形暗合,人体曲线与水文曲线互映,遂使"滴酒"这一微末动作,具沟通人神之宏大仪式感。

叶嘉莹《灵谿词说》解
全篇如青绿设色画卷,蓪草之青、椰叶之翠、白蘋之素、水光之银,在"蛮云"的灰紫底幕上流动。视觉的层叠推进,恰似祭祀乐章的渐强节奏,终在"水生文"处化作袅袅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