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陇头水

2025年07月05日

借问陇头水,年年恨何事。全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
自古无长策,况我非深智。何计谢潺湲,一宵空不寐。

罗隐

译文

横吹曲辞。陇头水
边塞曲·陇头流水
借问陇头水,年年恨何事。
试问陇山的流水,你年复一年在怨恨什么?
全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
那呜咽的水声,仿佛是远征将士的泪水。
自古无长策,况我非深智。
自古以来就没有完美的策略,何况我并非深谋远虑之人。
何计谢潺湲,一宵空不寐。
如何才能报答这潺潺流水,整夜辗转难眠。

词语注释

陇头:指陇山,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古代边塞要地。
呜咽(wū yè):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
征人:远征的将士。
潺湲(chán yuán):形容水流缓慢的样子。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陇山如黛。那蜿蜒于秦州大地的陇头水,自《三秦记》"陇坻其坂九回,上有清水四注"的记载中流淌千年,在唐代诗人的笔下凝结成征人永恒的泪痕。

当吴融执笔写下"借问陇头水,年年恨何事"时,中晚唐的战鼓正震碎无数家庭的团圆梦。陇山作为丝绸之路要冲,自汉代起便是戍卒西行的必经之路,《乐府诗集》载汉横吹曲即有《陇头水》,至南北朝时,陆琼"陇头流水急,流急行难渡"已道尽征途艰险。诗人以拟人之笔叩问流水,实则是向苍茫历史发问——那潺湲水声里,分明沉淀着自班超"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以来,所有戍边者未干的泪痕。

"自古无长策"一句,暗合杜甫"陇右河源不种田"的边疆困局。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侵占陇右,至大中五年(851年)沙州张议潮起义,这片土地已动荡百年。诗人自称"非深智"的谦辞背后,是面对"一将功成万骨枯"现实时的无力感。那彻夜不寐的潺湲水声,恰似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回乐峰前沙似雪"的边愁,在月光下泛起粼粼寒光。

这曲横吹遗响,终在晚唐的夕阳里凝成琥珀——当征人的泪与陇水交融,历史的长河便有了温度。正如后世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的咏叹,所有关于边塞的书写,终究是对生命与和平最深的凝视。

赏析

陇头水声里淌着千年征人的泪。这"呜咽"二字,恰似王褒《渡河北》中"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的续响,将流水声与哭声糅合成不可分割的意象整体。明代陆时雍在《唐诗镜》中评点此诗时特别指出:"'全疑'二字妙绝,非写水声,实写征人之耳",道破了听觉意象背后的心理真实。

"自古无长策"四句突然转入议论,却与前半幅水乳交融。清代黄生在《唐诗摘钞》中赞叹:"从水声转到征人,从征人转到筹边者,层层脱卸,又层层钩连"。那"潺湲"水声在学者陈伯海看来,已升华为"历史长河的无尽叹息"(《唐诗汇评》)。诗人彻夜不眠的身影,恰似盛唐边塞诗中所有"空不寐"的将帅缩影,正如周珽在《唐诗选脉会通》中所言:"此篇悲凉之气,直浸骨髓"。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地理意象转化为心理意象。陇头水在汉代《三秦记》中本是"陇坻其坂九回,不知高几许"的险峻象征,在此却化作情感测量的容器。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诗人通过水声与泪水的通感,完成了从自然景观到人文关怀的升华"。那"一宵空不寐"的结句,在学者余恕诚看来,正是"盛唐气象渐消时,知识分子对战争最克制的控诉"(《唐诗风貌》)。

点评

名家点评集萃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曰:
"五言绝句以含蓄为贵,此作以陇水呜咽喻征人血泪,不言边苦而边苦自见。末句'一宵空不寐'更将无计消愁之状,写得淋漓透骨。"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及比兴手法时曾言:
"唐人善以景语作情语,如'全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二句,物我交融,使无情之陇水俱带千古离人之恨,此所谓'有我之境'也。"

**钱钟书《谈艺录》**特赏其构思:
"'自古无长策'一语道破边患亘古难题,而'何计谢潺湲'更翻出新意——非但人愁水,竟欲向水致歉,痴语中见赤子心肠,与李白'请君试问东流水'异曲同工。"

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剖析:
"诗人以水声为情感载体,'疑'字极妙,既写听觉错觉,亦投射心理郁结。后四句由历史纵深感转入个人无力感,终以'空不寐'三字收束,如羌笛夜吹,余哀袅袅。"

**霍松林《唐诗鉴赏》**总评:
"此诗骨重神寒,二十字中涵纳征戍文学两大母题:一恨陇水长流,喻时间之永恒;二叹智术短浅,显空间之困局。水声、泪痕、长夜交织成多维愁境,直追《陇头歌辞》古意而更具唐风之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