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江南曲

2025年07月05日

江烟湿雨鲛绡软,漠漠远山眉黛浅。水国多愁又有情,
夜槽压酒银船满。绷丝采怨凝晓空,吴王台榭春梦中。
鸳鸯鸂鶒唤不起,平铺渌水眠东风。西陵路边月悄悄,
油壁轻车嫁苏小。

罗隐

译文

江烟湿雨鲛绡软
江上烟雨朦胧,鲛绡般轻柔湿润
漠漠远山眉黛浅
远处群山如淡淡描画的眉黛,隐约朦胧
水国多愁又有情
这水乡充满愁绪,却又风情万种
夜槽压酒银船满
夜晚榨酒槽压出美酒,银船般的酒杯斟满
绷丝采怨凝晓空
绷紧的丝弦似凝结着哀怨,飘荡在拂晓的天空
吴王台榭春梦中
吴王的亭台楼阁,已湮灭在春日的梦境里
鸳鸯鸂鶒唤不起
成对的鸳鸯与鸂鶒,也唤不醒这沉醉的东风
平铺渌水眠东风
平静的碧波上,东风轻抚着沉睡的水面
西陵路边月悄悄
西陵的小路上,月光静静洒落
油壁轻车嫁苏小
油壁轻车载着苏小小,驶向她的归宿

词语注释

鲛绡(jiāo xiāo):传说中鲛人所织的丝绢,此处形容雨雾轻柔如丝
鸂鶒(xī chì):一种水鸟,形似鸳鸯,常成对游弋
渌水(lù shuǐ):清澈的水
油壁轻车:古代妇女所乘的轻便小车,车壁以油涂饰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江南曲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中的绮丽回响

晚唐诗人温庭筠的《江南曲》,诞生于九世纪江南水乡的烟波深处。彼时的唐朝已步入黄昏,但六朝乐府遗韵仍在江南的菱歌渔唱中流淌。这首《相和歌辞》仿作,实为对汉乐府古题《江南曲》的千年应和,亦暗合南朝《吴声歌曲》的柔媚传统。温氏以"吴王台榭春梦中"的意象,巧妙勾连起春秋吴越、六朝金粉与晚唐颓靡的三重时空。

水国多愁的审美密码

诗中"江烟湿雨鲛绡软"的朦胧意境,折射出晚唐文人特有的感官美学。据《旧唐书·音乐志》载,相和歌本为"汉世街陌谣讴",至唐代演变为文人拟乐府的重要载体。温庭筠将江南特有的"夜槽压酒"(夜间榨酒)民俗与"油壁轻车"(青漆车辇)的六朝典故并置,恰如杜牧《杜秋娘诗》所云"吴江落日渡,灞岸绿杨垂",在时空交错中构建出永恒的江南愁绪。

苏小传说的诗性重构

"油壁轻车嫁苏小"句,化用南朝钱塘名妓苏小小传说。考《乐府广题》记载:"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唐代诗人李贺、张祜等皆曾咏叹。温庭筠在此以月夜西陵的幽寂场景,将乐府民歌的直白热烈转化为文人诗的含蓄蕴藉,正如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所言:"飞卿乐府,绮罗香泽之中,别具疏宕之气。"

吴越音声的当代转译

诗中"绷丝采怨"(绷紧的琴弦承载愁怨)的意象,暗合《吴越春秋》中"采葛妇歌"的悲怨传统。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称:"《江南曲》古辞云'江南可采莲',盖美其芳晨丽景。"而温庭筠反其意而用之,以"平铺渌水眠东风"的慵懒画面,将古辞的明媚欢愉转化为晚唐特有的颓唐之美,恰如鲛绡(传说中鲛人所织的薄纱)浸透江南烟雨,在历史的经纬间织就新的惆怅。

赏析

这首《江南曲》以水墨般的笔触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朦胧愁绪,宛如一幅洇湿的绢本工笔。诗中"江烟湿雨鲛绡软"七字,被清代学者黄周星评为"字字皆含水气"(《唐诗快》),鲛绡的柔薄与雨雾的湿润相互渗透,远山如女子淡扫的蛾眉在氤氲中若隐若现,构建出典型的江南美学空间。

"水国多愁又有情"一句,道破全诗情感内核。学者傅璇琮指出:"水乡的柔波既是实景描写,更是愁绪的物质载体"(《唐代文学研究》)。夜槽压酒的银船、绷丝采怨的晨空,这些意象群形成精巧的隐喻系统——酿酒器具暗示情思的发酵,而"绷丝"既指织机上的经线,又暗喻愁绪的紧绷状态,正如李元洛在《诗美学》中所言:"物象与心象在此达成双重曝光"。

诗中时空转换极具戏剧性。吴王台榭的春梦与现实的东风水眠形成历史纵深,王夫之《唐诗评选》特别赞赏这种处理:"昔荣今寂之叹,尽在鸳鸯不飞的静默里"。而结尾西陵月下的油壁车,突然引入苏小小的爱情典故,钱钟书认为这是"以艳事写哀情"的典型手法(《谈艺录》),嫁车前的"悄悄"月色与开篇的湿雨形成情绪闭环。

全诗最妙处在虚实相生的节奏把控。明代诗论家陆时雍《诗镜总论》称其"如蜻蜓点水,触物生情",水乡景物与闺怨情思始终保持着"隔水看花"的审美距离。特别是"平铺渌水眠东风"的结句,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译为"the east wind sleeps on unfolded water",认为这种拟人手法"使自然成为情感的共谋者"(《晚唐诗》),完美诠释了中国诗歌的含蓄之美。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李商隐曾以"鲛绡"喻泪痕,而温庭筠此作更见灵思——"江烟湿雨鲛绡软"七字,将江南氤氲水汽化作鲛人泣珠的绮丽幻境。清人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叹曰:"飞卿(温庭筠)善以天孙云锦之工,裁作水国迷离之景"。

明代钟惺《唐诗归》评"漠漠远山眉黛浅"句:"不写愁而愁自现,远山如眉本寻常,着一'漠漠'便觉天地含颦"。恰与后文"水国多愁又有情"形成绝妙呼应,正如沈德潜所言:"似怨似慕,是《楚辞》'目渺渺兮愁予'的吴越变调"。

"夜槽压酒银船满"一句,王士禛《带经堂诗话》盛赞其"写尽吴地风流",而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更点破其中隐喻:"'压酒'暗承'多愁',银船满时,恰是离人心上秋浓之际"。

对于末四句的时空跳跃,周汝昌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解析道:"从'吴王台榭'到'苏小香车',飞卿以蒙太奇笔法串联古今情事。'平铺渌水眠东风'七字,直把《洛神赋》'凌波微步'化作水墨长卷"。

元好问《论诗绝句》总评此作:"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道出温庭筠以绮丽之笔写永恒之愁的独绝处——正如钱钟书所言:"'春梦'与'西陵月'之间,横亘着整个六朝的兴亡"(《谈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