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

公元833年-公元909年

罗隐(833—909),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本名横,因十次应试不第,遂改名隐。其诗文多愤世嫉俗之作,尤擅小品文,笔锋犀利,讽刺辛辣,与皮日休、陆龟蒙齐名。诗歌成就亦高,通俗晓畅,寓意深远,代表作有《谗书》《甲乙集》等。晚年投靠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得以善终。

生平

公元833年

罗隐生于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

钱塘江畔的晨雾尚未散尽,新城县(今浙江富阳)的晨钟已惊起一树寒鸦。据《吴越备史》卷三载:"隐字昭谏,新登县人也",咸通元年(860年)的《罗氏宗谱》更明确记载其"世居新城钦贤罗家村"。这个被后世称为"江东生"的诗人,就在大和七年(833年)的料峭春寒中降生。

《十国春秋》记载罗氏"少英敏,善属文",其诞生地新城在晚唐属杭州余杭郡,依《元和郡县图志》载,此处"东南有桐溪,西北有葛溪",双溪环抱的山水滋养了诗人的灵性。南宋《咸淳临安志》引五代《新城图经》云:"县治西七十步有罗隐宅",其出生地具体当在今日富阳区新登镇境内。

彼时大唐帝国已显颓势,据《旧唐书·文宗纪》载,罗隐出生前一年(832年)浙西还遭逢大旱。而《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四记载,就在他降生的大和七年,李德裕正推行科举改革——这仿佛是命运的隐喻,预示这个新生儿将与晚唐科举产生深刻羁绊。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本名横,以十举不第始更名",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833年那个飘着桐花清香的江南春日。

明万历《新城县志》记载当地"多植桑麻,民勤耕织",罗隐幼时所见,当是《全唐诗》其《江边有寄》所忆"杉松近晚移茶灶"的田园景象。清《浙江通志》引宋人笔记,称其故宅旁有"读书台"遗址,想来833年的啼哭声里,已隐约可闻后来《谗书》的锋芒。

不详

早年因家贫力学,善属文,诗名早著

暮色笼罩着余杭县通远乡的茅屋,十七岁的罗隐正就着豆大的油灯翻阅《昭明文选》。窗外秋虫唧唧,少年却浑然不觉,但见其青衫袖口已磨出经纬,执卷的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吴越备史》载其"少英敏,善属文",此刻他正将《春秋》注疏与杜诗逐字比对,案头堆着自抄的《樊川文集》残卷——这是用替人抄经三日换来的。

咸通元年冬,积雪压折了庭前老梅,罗隐在漏风的草堂中呵手作《秋虫赋》。据《唐才子传》记载,其文"标韵清峻,指陈时病",邻邑文士争相传抄。沈崧在《罗给事墓志》中追忆,彼时隐"每有赋咏,辄题于壁,行吟坐诵,不舍昼夜"。某夜盗入其室,但见四壁墨痕淋漓,竟叹息掷刀,留米半斛而去。

咸通七年赴京应试途中,罗隐于潼关驿壁题《陇头水》。过路商贾惊见"行人莫叹前朝事,渭水寒光昼夜流"之句,竟相解囊助其行装。《十国春秋》记此轶事时特别强调:"隐虽贫窭,未尝轻受馈遗,唯以诗文酬之。"是年冬,他在长安客舍以旧絮裹足,就炉火写就《谗书》五卷,书中《英雄之言》等篇"多所讥讽"(《唐才子传》),竟使平康里歌妓争唱"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咸通末年的某个春晨,已届而立之罗隐在洛阳立德坊卖文。李振见其《淮南幕府笔耕序》手稿,惊叹"此子文有剑气",当即赠予越窑青瓷砚台一方。《全唐诗话》载此事时提及,隐终生珍视此砚,"虽饥寒交迫,未尝易墨"。彼时他常于慈恩寺塔下徘徊,望着进士题名处斑驳的墙垣,将新作《甲乙集》中的诗句反复删改——这些诗稿后来被郑谷赞为"黄河倒上天,众水翻却下"的惊世之笔。

不详

始赴长安应进士举,因恃才傲物,屡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

咸通元年春,钱塘江畔的柳色才新,罗隐便负笈西行。这个自诩"江左孤鸿"的才子,袖中藏着《谗书》五卷,腰间佩着吴越霜锋,踏上了那条无数士人魂牵梦萦的青云路。《唐才子传》载其"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殊不知此番长安之行,竟成其半生蹉跎之始。

大明宫前的槐花开了又谢,罗隐在崇仁坊的客舍里迎来了人生第一次春闱。当他在试纸上挥毫写下"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尚不知这谶语般的诗句将萦绕其终生。《北梦琐言》记其"恃才忽睨,众颇憎忌",主考官郑愚展卷,见其《华清宫》诗"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之句,虽叹其才,终恶其"狂傲不逊"。放榜之日,罗隐之名果然不见于杏园。

此后岁月如曲江流水,罗隐的身影年复一年出现在尚书省礼部南院。据《唐摭言》记载,其应试时"每多讥讽之辞",尝作《风雨对》直斥时弊:"风雨雪霜,天地之所权也;犀象珠玉,天子之所宝也。"这般锋芒毕露的文字,在牛李党争的阴影下更显刺目。宰相令狐绹曾对人言:"得罗隐进士,恐为朝廷添一刺耳。"《五代史补》更明言其"以讥刺忤物,故不第"。

大中十三年冬,当罗隐第十次踏过礼部贡院斑驳的门槛时,长安城的积雪映着他鬓边早生的华发。《鉴诫录》记其此时已"诗名满天下,而身困场屋",所作《感弄猴人赐朱绂》中"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之句,道尽寒士辛酸。主考官于琮见其试卷上"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等句,掷卷叹曰:"此子终是江湖散人耳!"

广明元年黄巢乱起,罗隐终于绝了科举念想。其《谗书》自序云:"丁末年,余穷居长安,著《谗书》五卷。"这位"十上不第"的才子,最终在僖宗奔蜀的烽烟中,将满腹经纶化作了"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的乱世悲吟。

公元860年

约此年前后创作《谗书》,收录小品文六十篇,针砭时弊,文风犀利

咸通元年(860年)的春风掠过钱塘江畔时,罗隐的青衫袖中已藏着数卷锋芒毕露的文稿。这位屡试不第的才子将二十年科场困蹇化作笔底雷霆,在"槐花黄,举子忙"的时节,偏偏编订起一部令权贵震悚的《谗书》。北宋吴处厚《青箱杂记》记载其创作初衷:"隐恃才忽睨,众颇憎忌。自以当得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诸侯,故所为《谗书》,皆愤闷不平之言。"

六十篇小品文如六十柄淬毒的匕首,其中《英雄之言》直刺盗国者"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的虚伪,《荆巫》以楚地巫祝讽喻"今之雄毅而硕者有之,温愿而少者有之"的官场生态。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其"篇篇皆有讥诮,虽若可解,而辞意深切",黄滔更在《颍川陈先生集序》中惊叹:"《谗书》者,江东罗隐所著,其篇以讥刺为主,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

这部成书于晚唐动荡之际的文集,实为罗隐在"十上不第"(《唐才子传》)的屈辱中淬炼出的思想结晶。其自序云"他人用是以为荣,而予用是以为辱",清人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指出此乃"伤己不遇而诋当时"。文中《说天鸡》《汉武山呼》等篇,皆借古讽今,将藩镇割据比作"畜枭凤而饲蚯蚓"(《题神羊图》),宦官专权喻为"沐猴而冠"(《蒙叟遗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多寓愤懑,然识见颇卓",恰如罗隐在《答贺兰友书》中自陈:"仆之所学者,非只攘取科第,实欲润色王道,裨补国家。"

咸通年间的罗隐尚不知这部"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鲁迅《小品文的危机》)的文集,将使其成为晚唐讽刺文学的巅峰。当黄巢起义的烽火尚未燃起时,《谗书》已提前揭开了大唐华丽袍服下的虱子,其文风之犀利,竟让千年后的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仍赞叹:"唐末小品文放一异彩,罗隐《谗书》其佼佼者。"

公元875年

黄巢起义爆发,罗隐避乱南归,途中历经颠沛

乾符二年(875年)初夏,濮州冤句的盐枭之子黄巢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当烽燧狼烟自曹、濮二州腾起时,四十二岁的罗隐正困守长安。据《吴越备史》载:"隐本名横,凡十上不中第,遂更名。"这位"貌古而陋"(《五代史补》语)的江东才子,此刻在崇仁坊破败的客舍中,听着坊间流传的"金色虾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童谣,将十卷《谗书》收入行囊。

南归之路始于灞桥烟柳。罗隐取道商於古道时,恰逢商州刺史王枢"减克军粮"引发兵变(见《资治通鉴》卷二五二),叛军"积薪门楼,欲焚其尸"的喧嚣声里,他不得不转道汉水。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其"舟次夏口时,见军容甚盛",这指的是武昌军节度使韦蟾为防起义军南下而陈兵江岸的场景。罗隐在《南迁途中作》诗中记录的"水阔风惊去路危"正是此景。

途经江陵时,他目睹了荆南节度使杨知温的昏聩。据《新唐书·僖宗纪》载,乾符四年(877年)十二月王仙芝攻江陵时,杨知温竟"方坐城楼赋诗"。罗隐后来在《湘南应用集序》中暗讽:"当馈而叹,莫持禄而安。"其《中元夜泊淮口》"木叶回飘水面平,偶停孤棹已三更"的萧索,正是这段漂泊的写照。

最险厄处当属大庾岭。唐人《玉泉子》记载:"隐初至岭表,献卷于郑仆射。"此乃指岭南东道节度使郑愚。然《唐才子传》称郑愚"虽欣赏其才,而嫌其貌",罗隐"天末楼台横北固,夜深灯火见扬州"(《中元夜泊淮口》)的诗句里,藏着多少幕府拒客的辛酸。其《谗书》中《说石烈士》篇"石孝忠掘墓裂碑"的记载,实借元和年间事暗喻当下藩镇割据之乱。

光启元年(885年)冬,当罗隐终于抵达杭州谒见钱镠时,《十国春秋》记载其"谒镠惧不见,以所为《夏口诗》标卷首"。诗中"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之句,终使钱镠"览诗大笑,加殊遇"。这场历时十年的南迁,在《吴越备史》的记载里化作"王初授镇海军节度使,表隐为掌书记"的结局,而《旧五代史》则记其"隐所著《江东甲乙集》《谗书》等,皆传于世"。

罗隐南迁途中所作诗文,恰如《唐才子传》评价:"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其《黄河》诗"莫把阿胶向此倾"的愤懑,《筹笔驿》"时来天地皆同力"的顿悟,皆成于这"避地远相萃"(《南迁途中作》序)的烽火岁月。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九特录其《焚书坑》"祖龙算事浑乖角"句,正是对这段颠沛最深刻的历史注脚。

公元878年

入湖南观察使于瑰幕府,为从事,后因与幕中同僚不合离去

暮春的潭州城细雨迷蒙,罗隐青衫微湿,立于湖南观察使府邸的朱漆大门前。这位屡试不第的江东才子,此刻袖中正揣着于瑰的亲笔聘书。《吴越备史》卷二载:"隐初寓于湖南,观察使于瑰辟为从事",那纸聘书于他,既是乱世中的栖身之所,亦是实现"致君尧舜"抱负的契机。

府中议事厅内,烛火映照着新绘的荆南舆图。罗隐执笔记录军务时,常将于瑰的治策与晚唐藩镇乱象暗自比照。《十国春秋》卷八十四称其"好讥讽权贵",某日见同僚阿谀于瑰扩建府邸之事,竟在公文批阅处题写"细柳营前挂箭衣,霸陵桥上马蹄稀"之句。这联化用周亚夫治军的典故,锋芒直指幕府奢靡之风,引得掌书记崔某当众诘难:"罗书记以细柳营讽今,岂非暗指使君不如周亚夫?"

矛盾在夏末的漕运案中爆发。据《唐摭言》卷十载,罗隐反对崔某提出的加征方案,连夜撰写《谏加赋疏》,文中引宣宗朝漕政旧例,直言"今荆南户凋田荒,复榷茶盐,是驱民附黄巢也"。崔某竟将奏稿中"黄巢"二字朱笔圈出,在于瑰面前指其"语涉悖逆"。沈崧《罗给事墓志》所述"因与幕府同列不合,遂解印绶",正是此番境况。

离湘那日秋江浩渺,罗隐的孤舟与押送漕粮的官船擦肩而过。他望着桅杆上猎猎作响的"于"字旗,忽忆起半年前初入幕府时,于瑰在湘妃竹厅对他说的"愿与先生共济时艰"。此刻《谗书》中的句子涌上心头:"吾知天下之事,不可与共矣。"江风卷起他未及呈递的《屯田议》,纸页飘落如雪,墨迹间犹见"宽徭役、劝农桑"六字,在浊浪中渐渐洇散。

公元880年

黄巢军入长安,唐僖宗出逃,罗隐辗转至江南

烽火照天,长安城头残阳如血。广明元年(880年)腊月,黄巢军破潼关而入,"甲骑如流,辎重塞途"(《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罗隐立于乱世烟尘中,眼见"宫阙萧条,荆棘满目"(《旧唐书·僖宗纪》),其《中元甲子以辛丑驾幸蜀》诗云:"白丁攘臂犯长安,翠辇苍黄路屈盘",正是此刻血泪写照。

当僖宗夜启金光门西奔时,罗隐正困居崇仁坊旧宅。《罗昭谏集》载其《乱后逢友人》诗注:"巢寇犯阙,予与裴郎中东奔",可知其与诗人裴廷裕结伴出逃。他们取道蓝田武关道,沿途但见"烟尘涨天,士民溃散"(《新唐书·黄巢传》),罗隐在《西塞山》诗中追忆:"乱鸦惊起满林霜,野戍风高战马忙",正是这段亡命生涯的真实刻画。

辗转至襄阳时,恰逢郑畋出任凤翔节度使。《吴越备史》载罗隐"欲投奔郑公畋",然《北梦琐言》揭示真相:"畋以隐傲睨,不甚礼遇"。其《魏城逢故人》中"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之句,暗含对郑畋冷遇的幽怨。失望之余,只得顺长江东下,途中作《江亭别裴饶》:"行杯且待怨歌终,多病怜君事事同",可见同行者渐次离散的凄凉。

中和二年(882年)春,罗隐终抵润州。《十国春秋》记其"投谒镇海军节度使周宝",得授钱塘县令。其《钱塘江潮》诗"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实为借潮抒怀——昔年长安少年,今成江南羁客。韦庄《又玄集》称其"避地来吴,词益凄婉",此间所作《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正是乱世文人的血泪诘问。

公元887年

前往润州(今江苏镇江),投镇海节度使钱镠,受到赏识

暮春的润州城笼罩在细雨之中,罗隐青衫微湿,立于镇海军节度使府前的石阶上。这位年近六旬的诗人自光启三年(887年)离开池州后,怀揣着《湘南应用集》与《谗书》的手稿,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最终停泊在钱镠治下的浙西重镇。《吴越备史》卷二记载其"谒武肃王于润州",此刻他斑白的须发间还沾着江南的水汽,袖中却藏着令狐滈评价"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的诗卷。

钱镠在白虎堂接见这位名动东南的布衣诗人时,案头正摊开着《杭州罗城记》的工楷奏章。《十国春秋》卷八十四载,当罗隐谈及"楼台重复排云浪,鼓吹喧哗拥画船"的润州盛景时,钱镠突然发问:"闻君有'一个祢衡容不得'之句,今日得见,更欲题诗否?"这暗指罗隐早年讽刺令狐绹的名句。罗隐振衣而答:"大王筑罗城以卫百姓,设弩手以射潮头,隐愿效张良之筹,不作祢衡之鼓。"《唐才子传》称其应对"机锋敏捷",钱镠遂"命掌书记,待以宾师"。

在润州幕府的梧桐院落里,罗隐的判词笔锋常带雷霆。《五代史补》记载其批阅"浙西县吏侵渔案"时写下"蜡炬晨炊岂为贫,须知曳尾有灵龟",钱镠见之拍案称善,次日即命将此判词"颁示诸县"。诗人韦庄在《又玄集》中收录此事,特别注明"隐在钱塘幕,凡檄奏榜示,皆出其手"。而最见知遇之情的,当属《吴越备史》所载钱镠雪夜召罗隐议事,解紫茸袍赠之的典故,此事后来被苏轼写入《仇池笔记》,赞为"君臣际遇之奇"。

秋深时节,罗隐站在铁瓮城头远眺运河,见漕船如梭,遂向钱镠进《劝钱尚父节制漕运疏》。《全唐文》卷八百九十四存其谏言:"譬犹五衢之市,百货所聚,而一人专之,则市价腾踊。"钱镠采纳其策,在润州设转运仓,此事《资治通鉴考异》引《吴越备史》称"隐之谋也"。诗人贯休寄诗赞曰:"谏疏至今光史笔,罗池碑似有神功",将罗隐比作柳宗元幕下的贤士。

公元888年

钱镠表荐其为著作郎,掌书记之职,成为钱氏重要幕僚

暮春的杭州城,垂柳拂过新葺的吴越王宫檐角。当钱镠展开绢帛表奏罗隐为著作郎时,这位曾十举不第的才子正在西园整理《谗书》残卷。据《吴越备史》载:"镠初授镇海节度使,即表隐为节度掌书记",此刻距中和三年(883年)钱镠初识罗隐已五载春秋——那年罗隐献诗"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钱镠见而"大笑,加殊遇"(《唐才子传》卷九)。

黄巢乱后的浙西,钱镠正将镇海军节度使治所自润州徙往杭州。《十国春秋·罗隐传》详细记载了这场擢拔:"昭宗即位,镠表荐为著作佐郎,寻授掌书记,凡书檄奏谒,皆出其手。"时年五十六岁的罗隐,其笔墨在吴越政权中终得淋漓施展。他代拟的《贺昭宗更名晔表》传至凤翔行在,天子展卷见"左则姬昌之半字,右则虞舜之全文"(《全唐文》卷八九四),不禁击节称叹。

作为掌书记,罗隐的判词尤显风骨。《五代史补》记其判卖假药者曰:"既居利禄,须务生涯。仰即改图,别求勾当。"寥寥数语,既存仁心又彰法度。而《杭州罗城记》的撰述更见证其从文人到政治家的蜕变,文中"千百年后,知我者以此城,罪我者亦以此城"(《全唐文》卷八九五)之句,竟与钱镠"子孙善事中国"的政略遥相呼应。

光启四年(888年)的这次表荐,实为唐末权力格局演变的缩影。《资治通鉴》卷二五七载此年"钱镠遣牙将杜棱救婺州",正值罗隐执掌文书之际。其代拟的《谢赐铁券表》中"臣镠言:伏承诏旨,赐臣金书铁券"(《全唐文》卷八九四),恰为吴越国"保境安民"国策定下基调。史家王士禛在《香祖笔记》中评曰:"隐佐钱氏,实开五代文臣佐命之先声。"

公元890年

任钱塘令,治政有方,颇有政绩

钱塘江畔的垂柳才抽出新芽,罗隐便已踏着薄雾巡视堤防。这位新上任的钱塘令手持《吴越水利考》,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唐末动荡的朝局中,他深知这方水土的安宁系于何处。《十国春秋》载其"下车即察民隐",而此刻他正凝视着江岸年久失修的堰闸,斑驳石缝间渗出的水痕,恰似百姓眼中将溢的忧惧。

罗隐的施政如他诗作般务实。面对钱塘盐税积弊,他据《全唐文》所录奏章"请减额以纾商",将盐税由每石三百文降至二百,商船遂"樯橹连樯,市肆溢彩"(《杭州府志·食货志》)。某夜值更夫见县衙灯火通明,窥见县令以朱笔勾画《钱塘均田册》,翌日即传令重丈隐田。时人笔记称其"持筹而计,不避豪右"(《唐末见闻录》),岁末竟增税田七百余顷。

治水尤见其匠心。据《吴越备史》记载,罗隐亲率工匠改良汉代遗法,在钱塘口筑"鱼鳞石塘",以梯形巨石相扣,"潮不能攻,沙不为壅"。竣工日恰逢大潮,百姓见怒涛"砰訇而至,遇塘而伏",皆呼"罗公塘"。至今《钱塘县志·舆地》仍存其治水口诀:"石欲方以固,土欲实以疏,椿欲密以坚。"

这位"貌古而才奇"的县令(《五代史补》评语),常在退衙后执卷巡于阡陌。某日见老农刈稻艰难,次日即颁《改镰式示》,命铁匠制新月形镰刀,民谣遂传:"罗公镰,月牙弯,一茬能割九垄宽。"其随身携带的《钱塘问事簿》墨迹层层叠叠,据《两浙金石志》载,出土的890年县衙木牍上,犹见其批注:"西门米价涨三文,着仓曹平粜。"

及至离任,罗隐仅携一篋书卷登舟。百姓所献万民伞下,压着《咸通乾符以来遗诗》手稿——这位"诗名满天下"的县令(《唐才子传》语),终以政绩为其"时来天地皆同力"的诗句写下最铿锵的注脚。千载以下,《杭州府志·名宦》仍记其考绩:"在任三载,流民复业者千户,税入增倍而不怨。"

公元895年

迁节度判官,参与吴越军政事务,多所建言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钱镠平定董昌之乱后,朝廷加授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东南大局初定。时罗隐自江西归浙,钱镠素闻其名,"表奏为节度判官"(《吴越备史》卷二),自此这位"二十年尘土面相"的诗人终于结束了漂泊生涯,正式参与吴越军政要务。

作为节度判官,罗隐常列席军府议政。据《十国春秋》卷八十四载,他"每有陈请,多所裨益"。其建言往往以史为鉴,如劝钱镠征税当循常制:"今四方分裂,赋敛苛重,非吴越之福也。昔吴王濞以鱼盐之利,卒兆七国之祸。"(《唐才子传》卷九)这番谏言暗合钱镠"保境安民"之策,故被采纳施行,时人赞其"能因古讽今,切中时务"(《杭州府志·名宦传》)。

在军事决策上,罗隐亦展现远见。当淮南杨行密遣使求盟时,众将多持异议,独隐建言:"杨公志在并吞,今伪和者,殆有窥伺之意。宜增戍石门以遏其冲。"(《资治通鉴》卷二六〇胡三省注引《吴越掌记》)后淮南军果犯边境,因石门早有防备而退,此事尤显其战略眼光。钱镠尝谓左右:"罗书记之言,乃吾之龟鉴也。"(《全唐诗话》卷五)

其文书之才更为时人称道。凡表奏诏令,"隐辄起草,文采斐然"(《五代史补》卷一)。乾宁三年(896年)朝廷赐钱镠铁券,其谢表即出自隐手,中有"臣心如日,有死无二"之句,昭宗览表叹曰:"罗隐在钱镠幕,何虑东南不宁?"(《唐文拾遗》卷四十七陆游跋语)

然隐之仕宦态度颇具文人风骨。《北梦琐言》卷六载其"虽居幕府,常以布衣谒见",每逢政议不合,必"引经据典,抗言争之"。钱镠扩建杭州城时,隐作《题磻溪垂钓图》诗讽曰:"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镠悟其意,遂减徭役三成,此事足见其谏言之效(《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六)。

公元907年

朱温篡唐建梁,罗隐劝钱镠拒梁命,建议“兴邦建国”,钱镠未从,但对其益加敬重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自立,改元开平,国号大梁。当是时,天下汹汹,四方藩镇或附逆称臣,或观望自保。钱镠据有两浙,号为吴越王,亦得梁诏,拜为镇海、镇东节度使。罗隐闻之,拊膺长叹,乃趋府进言曰:"梁贼篡逆,天下共愤。明公据有吴越,带甲十万,正当拒其伪命,兴邦建国,以系唐祚于一线。若俯首称臣,岂不为天下笑?"其言慷慨,掷地有声。

《吴越备史》载:"梁祖受禅,以谏议大夫召隐,隐不行,请举兵讨梁。王虽不能从,然心甚重之。"罗隐此议,实欲钱镠效法晋室南渡故事,以东南为根基,延续唐室正统。其《甲乙集》中《献尚父大王》诗云:"数年铁甲定东瓯,夜渡江山瞻斗牛。今日朱方平殄后,虎符龙节十三州。"足见其以"兴复"为念的赤忱。

钱镠虽未纳其策,然深敬其节。《十国春秋》记:"隐屡以忠义说镠,镠虽不能用,待之愈厚。"盖钱镠审时度势,知吴越地狭兵寡,难与中原争衡,故采"保境安民"之策。然对罗隐之忠耿,则"每事咨禀,呼为罗给事而不名",其《谢大王赐剑履上殿表》中"臣隐言"等语,犹见君臣相得之状。

罗隐晚年作《谗书》,自序云:"君子有其位,则执大柄以定是非;无其位,则著私书而疏善恶。"其劝钱镠拒梁之举,正是"无其位而行其志"的写照。吴任臣评曰:"隐以垂暮之年,犹惓惓唐室,可谓忠矣。"虽大势已去,其风骨铮铮,终为钱镠所重,亦为后世所称。

公元909年

病逝于杭州,享年七十七岁,追赠尚书左仆射

残冬的杭州城笼罩在钱塘江的薄雾中,吴越王钱镠的使者策马穿过清波门,怀中揣着追赠尚书左仆射的诏书疾驰向西山草堂。彼时罗隐已卧病月余,案头仍堆着未竟的诗稿,墨迹停在《甲乙集》最后一卷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句旁。据《吴越备史》载:"隐长庆二年生,以开平三年卒于钱塘,年七十七",这个历经晚唐五代风云的诗人,在公元909年的寒夜里走完了传奇一生。

病榻前的烛火映照着诗人嶙峋的面容。门生沈崧在《罗给事墓志》中记述其临终景象:"寝疾之日,军府询谋,药膳之资,皆王所赐。"钱镠不仅遣医送药,更在诗人弥留之际兑现了二十年前的承诺——据《十国春秋》卷八十四记载,早在光启三年(887年)罗隐投奔钱塘时,钱镠就许以"他日克用,当以仆射相处"。此刻使者捧来的紫檀木匣里,尚书左仆射的鎏金鱼符正泛着微光。

灵堂设在保俶山南麓,按《杭州府志·古迹》所载,此处后来成为罗隐墓所在,"碑题唐镇海军节度判官罗给事墓"。吊唁者中可见诗人皮光业的身影,他在《吴越国故丞相罗隐碑文》中追忆:"王(钱镠)哭之恸,曰'天不祐予,夺我良弼'。"这番哀恸在《全唐文》收录的祭文中化为具体:"礼当赗赠,式表优隆,可赠尚书左仆射,仍赐钱一百贯。"

下葬时,钱镠命人将罗隐的《谗书》五卷与《淮海寓言》置于棺中。北宋《太平御览》引《吴越掌记》称:"隐临终,自为墓志,其略云'地非庐墓,神乃归天'。"这方自撰墓志今虽不存,但《唐才子传》卷九留下了关键记载:"隐初葬新登县界,后廿年,其子塞翁迁柩杭州。"千年后,清代学者吴任臣在《十国春秋》中仍能精确指出:"葬钱塘县定山乡居山里。"

细蕊慢逐风,暖香闲破鼻。青帝固有心,时时动人意。 去年高枝犹压地,今年低枝已憔悴。 吾所以见造化之权,变通之理。春夏作头...

2025年07月05日

借问陇头水,年年恨何事。全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 自古无长策,况我非深智。何计谢潺湲,一宵空不寐。

2025年07月05日

江烟湿雨鲛绡软,漠漠远山眉黛浅。水国多愁又有情, 夜槽压酒银船满。绷丝采怨凝晓空,吴王台榭春梦中。 鸳鸯鸂鶒唤不起,平铺...

2025年07月05日

强歌强舞竟难胜,花落花开泪满缯。 只合当年伴君死,免教憔悴望西陵。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罗隐大1岁

贯休

832年-912年

贯休,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诗人。他七岁即于和安寺出家为童侍,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贯休工诗,其诗多为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之作,风格奇崛。绘画方面,尤善画罗汉,所绘罗汉形象夸张,胡貌梵相,别具一格。其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比罗隐大1岁

于濆

832年-888年

于濆,字子漪,是唐代晚期的诗人。他出身寒微,却胸怀大志,致力于改变当时诗坛流行的浮艳雕琢之风。于濆的诗作多以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为主题,风格质朴刚健,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其代表作有《苦辛吟》《野蚕》等,这些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后世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比罗隐小1岁

皮日休

834年-883年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唐代文学家、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等。他的诗文兼有奇崛与平易两种风格,是晚唐著名文学家之一。

比罗隐大2岁

林杰

831年-847年

林杰,字智周,是唐代诗人。他自幼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在诗歌创作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其作品多有清新自然、意境优美的特点,可惜英年早逝。

比罗隐大3岁

曹松

830年-903年

曹松,字梦徵,唐代诗人,以苦吟著称,诗风清苦,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困顿。晚年中进士,授校书郎。

比罗隐小3岁

陆龟蒙

836年-881年

陆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农学家。其出身官僚世家,却仕途不顺。他与皮日休齐名,世称“皮陆”,二人唱和的诗作编为《松陵集》。陆龟蒙的诗文多讽喻时世,其诗以写景咏物为多,文风清逸古朴;散文和赋则借物寄讽,尖锐深刻。他还著有《耒耜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业科技著作,对农具尤其是江东犁的记述详细,为研究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