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翼

不详-不详

萧翼,唐太宗时监察御史。其机智多谋,以计赚得《兰亭集序》真迹而闻名。他出身于南朝梁皇室后裔,梁元帝萧绎曾孙。凭借出众的才学和谋略,在唐太宗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生平

公元629年

贞观三年,唐太宗李世民欲得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萧翼自请前往越州辩才和尚处智取。萧翼乔装成山东书生,与辩才交往,逐渐取得辩才信任。

贞观三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太宗李世民于弘文馆赏玩法帖时,忽掷卷叹曰:"右军墨妙,尽在此矣!唯《兰亭》真迹未得,如缺北辰。"侍御史萧翼闻之,振衣而进:"若奉敕命,臣愿作蓝缕书生,为陛下求之。"《法书要录》载其"微服至湘潭,随商船至越州",黄冠野服,负笈而行,俨然齐鲁落魄书生。

四月暮春,萧翼踏着越州石桥的苔痕步入永欣寺。见辩才禅师于回廊观画,遂长揖曰:"弟子习《白鹤》《狮子》二赋,闻禅师藏右军真迹,特来请教。"辩才目其风仪,不觉引至禅房。萧翼袖出梁元帝《职贡图》,二人品评竟夕。《太平广记》记其"因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如此旬日,萧翼已能登方丈后阁观法书。

某夜雨打新荷,萧翼指壁间所悬《兰亭》摹本叹曰:"此虽逼真,终欠神采。昔见真迹题'僧权'二字处,摹本竟失之。"辩才愕然,遂从屋梁暗匣取真本共赏。萧翼佯作平淡,却暗记藏处。后趁辩才赴斋,告以"遗帖在案",待禅师启阁寻帖,萧翼已携敕旨率御史官属取走真迹。《唐朝名画录》详载其"遽取《兰亭》及御府二王杂帖三轴,便赴驿亭"。

及辩才惊觉,萧翼已紫服金鱼立于庭前。老僧跌坐于地,萧翼正色宣敕:"今得《兰亭》,辩才有护持之功。"赐帛三千段,谷三千石。然《隋唐嘉话》云辩才"岁余乃卒",盖惊悸所致。太宗得帖,命褚遂良等钩摹分赐近臣,真迹终随葬昭陵。何延之《兰亭记》评此事:"萧翼运用智谋,不动干戈,可谓君子之盗。"

公元630年

贞观四年,萧翼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辩才看,辩才表示这些并非极品,并告知自己藏有《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意称此帖可能为赝品,引得辩才将《兰亭集序》真迹取出展示,萧翼趁机将其带走,献给唐太宗。

贞观四年春,江南烟雨迷蒙,会稽山阴的永欣寺檐角滴翠。一位青衫文士踏着湿润的石阶叩响禅房,自称北来游学的书生,名唤萧翼。他袖中藏着唐太宗亲授的密旨,腰间却只悬一壶兰陵美酒,恰如《法书要录》所载:"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法书,弟子又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

辩才老禅师须眉皆白,见来客谈吐清雅,遂取山泉煮茶相待。萧翼从怀中徐徐展开数幅王羲之书帖,墨色在雨气中愈发清润。《唐朝名画录》记此情景:"辩才熟视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老僧眼中泛起少年般的得意,全然不知这正是太宗与房玄龄定下的"赚兰亭"之计。

三日后晨光熹微时,辩才颤巍巍揭开屋梁暗格,千年绝响《兰亭集序》真迹在檀香中重现。萧翼凝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墨痕,却忽然抚掌大笑:"此必响拓伪作!"何延之《兰亭记》详录其语:"况此真迹,时比户县之鼎,何可遽见?"老僧急辩,竟将智永禅师临终传帖的秘事和盘托出,更日日与萧翼对案赏玩。

五月榴花照眼时,萧翼见辩才赴斋堂,袖中密诏忽落于地。《太平广记》载此惊变:"辩才惊报云翼,翼即报都督齐善行,遣召才示敕。"当朝廷仪仗涌入山门,老僧方知三月来把酒论书的知音,原是御史奉诏而来。太宗得帖夜不能寐,命拓赐近臣,而辩才获赐榖米三千斛,永欣寺的屋梁暗格却永远空了——正如《全唐文》收录的《兰亭始末记》所言:"辩才身经丧乱,重以昏耄,追惜弥日。"

诗作

暂无诗作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