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杨柳枝

2025年07月05日

华清高树出离宫,南陌柔条带暖风。
谁风轻阴是良夜,瀑泉声畔月明中。
洛桥晴影覆江船,羌笛秋声湿塞烟。
闲想习池公宴罢,水蒲风絮夕阳天。
嫩绿轻悬似缀旒,路人遥见隔宫楼。
谁能更近丹墀种,解播皇风入九州。
暖风晴日断浮埃,废路新条发钓台。
处处轻轻可惆怅,后人攀处古人栽。
潭上江边袅袅垂,日高风静絮相随。
青楼一树无人见,正是女郎眠觉时。
汴水高悬百万条,风清两岸一时摇。
隋家力尽虚栽得,无限春风属圣朝。
和花烟树九重城,夹路春阴十万营。
唯向边头不堪望,一株憔悴少人行。
窗外齐垂旭日初,楼边轻好暖风徐。
游人莫道栽无益,桃李清阴却不如。
众木犹寒独早青,御沟桥畔曲江亭。
陶家旧日应如此,一院春条绿绕厅。
帐偃缨垂细复繁,令人心想石家园。
风条月影皆堪重,何事侯门爱树萱。
数首新词带恨成,柳丝牵我我伤情。
柔娥幸有腰支稳,试踏吹声作唱声。
高出军营远映桥,贼兵曾斫火曾烧。
风流性在终难改,依旧春来万万条。
县依陶令想嫌迂,营伴将军即大粗。
此日与君除万恨,数篇风调更应无。
狂似纤腰软胜绵,自多情态更谁怜。
游人不折还堪恨,抛向桥边与路边。
朝阳晴照绿杨烟,一别通波十七年。
应有旧枝无处觅,万株风里卓旌旃。
晴垂芳态吐牙新,雨摆轻条湿面春。
别有出墙高数尺,不知摇动是何人。
暖梳簪朵事登楼,因挂垂杨立地愁。
牵断绿丝攀不得,半空悬著玉搔头。
西园高树后庭根,处处寻芳有折痕。
终忆旧游桃叶舍,一株斜映竹篱门。
刘白苏台总近时,当初章句是谁推。
纤腰舞尽春杨柳,未有侬家一首诗。

薛能

译文

华清高树出离宫
华清宫的高树耸立在离宫之外
南陌柔条带暖风
南边小路上柔软的柳枝轻拂着暖风
谁风轻阴是良夜
谁能想到这轻荫下正是美好的夜晚
瀑泉声畔月明中
瀑布泉声旁洒满皎洁的月光
洛桥晴影覆江船
洛阳桥的晴影笼罩着江面船只
羌笛秋声湿塞烟
羌笛的秋声浸湿了边塞的烟云
闲想习池公宴罢
闲来想起习家池畔的宴席散后
水蒲风絮夕阳天
水边蒲草与风中柳絮共舞在夕阳下
嫩绿轻悬似缀旒
嫩绿的柳枝轻垂如同帝王冠冕的玉串
路人遥见隔宫楼
路人远远望见隔着宫墙的楼阁
谁能更近丹墀种
谁能将柳树种得更靠近宫殿台阶
解播皇风入九州
让皇家的恩泽随风传遍九州
暖风晴日断浮埃
暖风晴日里浮尘消散
废路新条发钓台
荒废的路旁新柳枝垂向钓鱼台
处处轻轻可惆怅
处处轻柔柳枝惹人感伤
后人攀处古人栽
后人攀折的枝条原是古人所栽
潭上江边袅袅垂
水潭边柳枝袅袅低垂
日高风静絮相随
日头高挂风停时柳絮相伴飘飞
青楼一树无人见
青楼旁一株柳树无人留意
正是女郎眠觉时
恰是闺中女子午睡初醒时分
汴水高悬百万条
汴河两岸垂悬着千万条柳枝
风清两岸一时摇
清风拂过两岸柳枝一齐摇曳
隋家力尽虚栽得
隋朝费尽心力徒然栽种
无限春风属圣朝
无尽的春风终归属于当朝盛世
和花烟树九重城
繁花烟柳装点着巍峨皇城
夹路春阴十万营
道路两旁春荫连绵如十万军营
唯向边头不堪望
唯有边疆那株不忍目睹
一株憔悴少人行
孤柳憔悴行人稀少
窗外齐垂旭日初
窗外柳枝齐垂旭日初升
楼边轻好暖风徐
楼畔柳枝轻盈暖风徐徐
游人莫道栽无益
游人啊莫说栽柳无用处
桃李清阴却不如
桃李的树荫终究比不上它
众木犹寒独早青
众树尚寒时它已独自泛青
御沟桥畔曲江亭
宫墙水沟桥边的曲江亭旁
陶家旧日应如此
陶渊明故居当年应也这般
一院春条绿绕厅
满院春柳绿枝环绕厅堂
帐偃缨垂细复繁
帷帐低垂流苏细密繁复
令人心想石家园
让人想起石崇的金谷园
风条月影皆堪重
风中柳枝月下倩影都珍贵
何事侯门爱树萱
为何侯门偏爱种植忘忧草
数首新词带恨成
几首新词带着愁怨写成
柳丝牵我我伤情
柳丝牵动我的伤感情怀
柔娥幸有腰支稳
幸好舞女腰肢依然柔软
试踏吹声作唱声
试着和着乐声唱出新曲
高出军营远映桥
柳树高过军营远远映照桥梁
贼兵曾斫火曾烧
曾被叛军砍伐遭战火焚烧
风流性在终难改
风流本性终究难以改变
依旧春来万万条
依然在春天生出万千枝条
县依陶令想嫌迂
县城效仿陶渊明恐嫌迂阔
营伴将军即大粗
军营伴随将军便显粗犷
此日与君除万恨
今日与君借柳消解万般恨
数篇风调更应无
这几篇诗作风情再难寻觅
狂似纤腰软胜绵
狂放似细腰柔软赛过丝绵
自多情态更谁怜
天生多情姿态却无人怜惜
游人不折还堪恨
游人不折取更令人遗憾
抛向桥边与路边
任其飘落在桥边与路旁
朝阳晴照绿杨烟
朝阳晴空映照绿柳如烟
一别通波十七年
与通波亭一别已十七年
应有旧枝无处觅
当年的旧枝应已无处寻觅
万株风里卓旌旃
万株柳树在风中如旌旗招展
晴垂芳态吐牙新
晴空下垂柳吐露嫩绿新芽
雨摆轻条湿面春
雨中摆动枝条打湿春的面庞
别有出墙高数尺
另有几枝探出墙头数尺高
不知摇动是何人
不知是谁在摇动这些柳枝
暖梳簪朵事登楼
梳妆簪花后登楼眺望
因挂垂杨立地愁
因见垂柳而立生愁绪
牵断绿丝攀不得
想攀折绿枝却扯断柳丝
半空悬著玉搔头
玉簪悬在半空摇晃不定
西园高树后庭根
西园高大的柳树在后院生根
处处寻芳有折痕
处处可见寻芳者折枝的痕迹
终忆旧游桃叶舍
终究怀念旧游的桃叶渡
一株斜映竹篱门
一株斜柳映照着竹篱门
刘白苏台总近时
刘禹锡白居易在苏州台相近时
当初章句是谁推
当初那些诗句是谁在传颂
纤腰舞尽春杨柳
纤腰舞姬舞尽春柳风情
未有侬家一首诗
却未有属于我的一首诗

词语注释

离宫:帝王正式宫殿外的行宫
丹墀(chí):宫殿前红色的台阶
旒(liú):古代帝王冠冕前后的玉串
羌笛:古代羌族的管乐器
习池:指习家池,东汉习郁所建园林
石家园:西晋石崇的金谷园
树萱:种植忘忧草
陶令:指陶渊明,曾任彭泽令
通波:指通波亭,唐代长安名胜
旌旃(zhān):旗帜
玉搔头:玉簪
刘白:指刘禹锡和白居易
苏台:姑苏台的简称,指苏州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杨柳枝的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杨柳意象

杨柳枝作为乐府旧题,可追溯至汉魏六朝,至唐代经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翻新,由边塞军乐蜕变为文人抒怀的载体。薛能此组诗作于晚唐,正值国势衰微之际,诗人以杨柳为眼,穿行于华清离宫、洛桥羌笛、隋堤汴水等历史空间,将个人感遇与家国兴衰织入千条绿丝。

诗中的时空叠影

"华清高树出离宫"开篇即带盛唐余韵,杨贵妃"霓裳羽衣"的舞影与安史之乱的烽烟在柳色中交织。中唐刘禹锡曾以"请君莫奏前朝曲"革新曲调,而薛能笔下"瀑泉声畔月明中"的良夜,实为对开元盛世的精神追慕。隋堤"百万条"垂柳与"虚栽得"的慨叹,暗讽炀帝劳民伤财,反衬"无限春风属圣朝"的讽喻之深。

晚唐文人的双重寄托

组诗中可见晚唐特有的颓靡与倔强:"青楼一树无人见"写尽文人边缘化的孤独,而"风流性在终难改"又彰显士大夫的气节。薛能时任刺史,诗中"解播皇风入九州"显其用世之志,"数首新词带恨成"却流露抱负难展的惆怅。这种矛盾在"陶家旧日应如此"的隐逸向往与"营伴将军即大粗"的现实无奈间反复撕扯。

艺术手法的承变

薛能突破传统折柳赠别的套路,创造性地将杨柳置于多重象征系统:既是"玉搔头"般的闺阁意象,又是"卓旌旃"的军旅符号;"雨摆轻条湿面春"继承杜甫"感时花溅泪"的移情手法,而"纤腰舞尽春杨柳"则化用白居易《杨柳枝》"叶含浓露如啼眼"的拟人笔法,最终在"万株风里"的宏大叙事中,完成对杜甫"千朵万朵压枝低"的隔空回应。

赏析

《杂曲歌辞·杨柳枝》以杨柳为意象纽带,将自然物候与人文情怀交织成唐代社会生活的绵长画卷。全篇通过二十八首联章体诗,构建起一个以柳喻世的抒情体系。

意象的多维建构
诗中杨柳呈现"嫩绿轻悬""袅袅垂"的柔美姿态,与"青楼""御沟桥"等建筑意象形成刚柔对照。清代学者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评点:"柳枝摇曳本无情,诗人偏作有情看",道出物象的人格化处理。尤其"瀑泉声畔月明中""羌笛秋声湿塞烟"等句,将听觉(笛声、泉声)、视觉(月影、塞烟)通感交融,构建出多维审美空间。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特别激赏"日高风静絮相随"之句,称其"得静观之妙,絮飞如思,不绝如缕"。

情感的时空叠印
组诗以"废路新条发钓台"见证历史兴替,用"后人攀处古人栽"形成时间回环。当代学者傅璇琮指出:"唐代杨柳枝词常含历史寓言性",此组诗中"隋家力尽虚栽得"正是以隋堤柳影讽喻政治得失。而"一株憔悴少人行"等句,则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以草木荣悴写世态炎凉,乃唐人惯技"。

社会隐喻的深层结构
"解播皇风入九州"显露政治寄托,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解此:"托物言志,柳枝竟成王化象征"。末章"纤腰舞尽春杨柳"回归本体,吴小如《诗词札丛》认为此句"将舞蹈美学与植物生态巧妙转化,完成艺术形象的闭环"。

全篇以柳枝为经,时空为纬,织就一幅融合自然审美与社会思考的锦缎。正如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丛稿》总评:"唐人杨柳枝词至此,已非单纯咏物,实乃以柔条写刚肠,借春色诉沧桑。"

点评

名家点评集萃

意境评析

王国维《人间词话》
"『瀑泉声畔月明中』七字,直是画境。词人妙笔,能使读者耳畔闻淙淙泉响,眼前见溶溶月色,更得柳影参差其间,此所谓'不隔'之境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
"『青楼一树无人见,正是女郎眠觉时』,以柳写闺情,不著一字而风流自现。柔条与美人,同具袅娜之致,此间妙在虚实相生。"

章法品鉴

刘熙载《艺概》
"通观组诗,『柔娥幸有腰支稳』以柳喻人,『风流性在终难改』以人拟柳,回环互喻间,将杨柳之灵性写透。章法如柳丝摇曳,看似散漫而神气贯注。"

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
"『处处轻轻可惆怅』句最得风人之旨。以轻笔写重愁,如柳絮沾衣,拂之不去,较之直抒胸臆更显蕴藉深沉。"

比兴手法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隋家力尽虚栽得』二句,托兴深远。以汴柳之荣枯喻王朝兴替,春风属圣朝』五字中,藏多少盛衰感慨,真所谓'寄托遥深'者。"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一株憔悴少人行』写边塞孤柳,实乃士人遭际之缩影。柳之'憔悴'与'不堪望',正是诗人对生命困境的双重隐喻。"

语言艺术

钱钟书《谈艺录》
"『暖梳簪朵事登楼』诸句,以金玉意象写杨柳,『玉搔头』喻柳絮,奇绝!化俗为雅处,可见晚唐诗人修辞炼字之工。"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日高风静絮相随』七字三折,光影(日)、气流(风)、物态(絮)交织成动态画面,尤妙在『相随』二字,使无情之物具缠绵意态。"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总评
"此组《杨柳枝》如百琲明珠,以柔条贯之。有临水照影之姿(『潭上江边袅袅垂』),有倚风怀人之态(『柳丝牵我我伤情』),更兼史笔深沉(『贼兵曾斫火曾烧』),可谓曲尽杨柳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