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7年-公元880年
薛能,字太拙,汾州(今山西汾阳)人,晚唐时期诗人。会昌六年进士。历任观察使、节度使之职,广明元年,徐商任襄阳节度使,薛能前往投靠,被牙将周岌所杀。薛能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擅作近体,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琐事、羁旅情怀、酬唱赠答等,部分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在当时诗名颇盛,对后世诗歌创作也有一定影响。
暮春的汾州介休城飘着柳絮,汾河支流浸润着河东特有的黄土地。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薛氏乃汾阴望族,"世居河汾间,代有闻人"。其父薛膺在元和年间任潞州参军,《全唐文》卷五三九收有其撰写的《大唐故崔夫人墓志》,可见虽非显宦,却是诗礼传家的士族。
《唐诗纪事》卷六十记载薛能"字太拙",这个颇具道家意味的表字暗示了其出生时的家族期许。考《旧唐书·宪宗本纪》,元和十二年(817年)正值朝廷平定淮西吴元济之乱的关键时刻,河东道作为军事重镇"发车千乘,馈粟百万斛"。薛能的呱呱坠地,恰与河东风云激荡的岁月同频共振。
《郡斋读书志》卷十八特别记载薛能"少耽佳句,体物赋情",这种文学天赋的萌发可追溯至其幼学环境。其家族与当时文坛大家颇有渊源,《唐才子传》卷七载薛能后来在诗文中多次提及"少时得裴度品题",而裴度恰在817年以宰相身份督师淮西,这种时空交错的历史因缘,为薛能日后的"格律精严"(《唐音癸签》卷八评语)埋下伏笔。
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广记》卷二七八引《宣室志》的记载:薛能出生那年,"汾州有嘉禾异亩同颖之瑞"。这种将文人出生与祥瑞相联系的传统笔法,虽不免夸饰,却折射出后世对其"诗名藉甚"(《唐摭言》卷十五)的追认。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更直书其"生而颖悟,七岁能属文",虽年代稍舛,但可见其早慧形象已深入人心。
会昌六年的春闱放榜之日,长安曲江畔的柳色正新。四十二岁的薛能站在杏园揭晓的金榜前,看着"薛能"二字赫然在列,鬓角已见星霜的面上终现释然。这位辗转科场二十余载的诗人,此刻终于以《诗》《赋》双优的成绩跻身进士第36名,《唐才子传》载其"苦吟力学,工于诗而敏于赋",正是对其多年砥砺的精准注解。
及第后的薛能并未立即授官,而是循例参加了吏部关试。他在《春日闲居》中追忆此时心境:"官为将相复何求,世路多端早合休。"字里行间透露出中年及第者特有的清醒。据《登科记考》卷二十二记载,当年同榜的还有日后名动天下的曹邺、刘驾等人,而主考官正是以拔擢寒士著称的礼部侍郎陈商,这位"尤精《左传》"的座主,或许正是欣赏薛能《荔枝诗》中"颗如松子色如樱"这般体物精微的笔致。
在慈恩寺题名时,薛能运笔如飞,塔下围观者但见其"风骨棱棱,笔势遒劲"(《唐诗纪事》)。他特意在署名旁题写新作《题逃户》残句:"几界瞢农桑,凶年竟失乡",这与他后来在《筹笔驿》中"身依豪杰倾心术,目对云山演阵图"的雄浑气象迥异,却昭示着其诗作关注民瘼的另一面向。宋代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收录此细节,谓其"及第不忘黎庶"。
曲江宴上,薛能谢绝了红袖添酒的惯例,独坐一隅细品新丰酒。同科进士郑嵎在《津阳门诗》注中记载,薛能微醺时曾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此言后被《北梦琐言》转引,并评其"性刚躁,然言必及物"。宴后按例游芙蓉园,他留下"江沙横猎骑,山火绕行围"(《汉南春望》)的即景之作,其中猎骑、行围的意象,恰似其终于冲破科场围猎的隐喻。
咸通年间,薛能以"吏事刚严"闻名朝野,《旧唐书》称其"性卞急,待士少恩,然以严察为政,人吏畏惮"。初为京兆尹时,便以雷厉风行整顿畿辅治安,《唐会要》载其"禁游侠、劾豪强,坊市为之肃然"。宰相萧邺深器之,于咸通五年(864年)荐为感义军节度使,镇守凤翔。
在凤翔任上,薛能展现出卓越的军政才能。《资治通鉴》记载其"练兵务农,仓储倍积",尤其重视马政建设,据《册府元龟》卷六二四载,曾一次向朝廷进献战马三千匹。时值党项屡犯边境,薛能"筑连弩台于要冲,设烽燧三百里",令《新唐书》赞其"守边有方略"。咸通七年(866年)调任武宁军节度使,适逢庞勋之乱初平,他依《全唐文》卷八〇四所录《徐州营田记》实施军屯,"引汴水溉田千顷,岁收粟四十万斛",使凋敝的徐泗地区重现生机。
乾符元年(874年),薛能临危受命为忠武军节度使。《旧五代史·赵犨传》追述其"练卒五千,皆以墨黥其面",创"黑云都"精锐。然其严苛治军亦招致非议,《北梦琐言》卷三载其"尝以小过杖杀牙将",致军心不稳。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大军压境时,部将周岌夜袭府衙,《新唐书·僖宗纪》记"能方宴后园,闻变,逾垣走,为乱兵所害"。这位"诗名与李频方驾"(《唐才子传》卷七)的儒将,最终在唐末乱世中殒命。
《全唐诗》存其《柳枝词》五首,末句"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恰似其人生写照——既有"欲持忠义酬明主"的抱负(《春日使府寓怀》),终难逃时代洪流的裹挟。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评其"为政苛察而短于韬略",然《资治通鉴考异》引《彭门纪乱》称:"能治徐三载,仓廪实,器械精",足见其务实干练之才。
广明元年春,黄巢军势如破竹,长安震动。时徐商新领襄阳节度使,开府纳士,薛能自许州来奔。这位曾以"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诗句闻名于世的诗人刺史,此刻鬓边已染秋霜,步履间却仍带着当年镇守许昌时的傲骨。
《旧唐书》载:"能,自负过高,尝以诸葛自期。"此番投襄,本欲借徐商之力再展抱负。然其性刚愎,旧日在许州任上便因"驭下严急"而结怨牙将,岂知此番祸根早种。《北梦琐言》记其轶事云:"薛能以文章自负,累出戎镇,常郁郁叹息。"襄阳幕府中,他面对新主徐商时,那双"细眼仍多瞋"(《唐才子传》语)的眸子,依旧闪烁着不甘人下的锋芒。
七月流火时节,牙将周岌夜半率甲士围其宅。《资治通鉴》卷二五四载此事仅十余字:"前许州刺史薛能为都将周岌所杀。"而《新唐书·僖宗纪》补记:"岌因军乱,遂害之。"血溅屏风时,案头《繁城集》诗稿墨迹未干,其中"破尽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之句,竟成谶语。
《唐语林》评曰:"薛能诗日试万言,有天才,而性褊躁。"其死实与性格相关。周岌其人,《九国志》谓其"少骁勇,喜乱",后竟自立为忠武节度使。能之遇害,非独个人悲剧,实乃晚唐武人跋扈之缩影。当是时也,藩镇牙兵"所至屠残人物,燔烧郡邑"(《旧唐书·黄巢传》语),诗人骨血终湮没于铁骑扬尘之中。
818年-882年
卢肇,字子发,唐代文学家、官员,江西宜春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进士及第,曾任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工诗文,与李商隐、温庭筠等齐名,为晚唐重要文人之一。
816年-869年
杨收,字藏之,是唐代的官员。他自幼聪慧,有“神童”之称。杨收擅长文辞,博学强记。在仕途上,他逐步升迁,最终官至宰相。但后来因与宦官等势力的矛盾以及一些经济问题,被罢相并被贬官,最终被赐死。
818年-876年
李频,唐代诗人,字德新,睦州寿昌(今浙江建德)人。工诗,尤长于近体,与姚合、贾岛等交往甚密。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风格清新自然。
821年-887年
高骈为唐朝后期名将、诗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他出身禁军世家,年少时便有军事才能,擅长骑射。早年在边疆抵御吐蕃、党项等势力,屡立战功。后参与平定黄巢起义,一度声名大噪。但在后期,他迷信方士,求仙问道,不理政事,导致军政废弛,最终被部将所杀。其诗作风格多样,部分作品展现出较高的文学素养。
813年-860年
李群玉,字文山,唐代澧州人。其诗善写羁旅之情和自然景物,风格清逸典雅,意境深远。他工于书法,擅长草书和隶书。早年即有诗名,却科举不顺,长期浪游江湖。后以布衣身份向唐宣宗献诗三百篇,受到赏识,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便辞官回乡。
813年-858年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