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杂曲歌辞·行路难创作背景
唐时风烟漫卷,士人跋涉于仕途与山河之间,骆宾王此篇《行路难》正是浇胸中块垒之作。开元盛世帷幕之下,实则宦海沉浮,诗人以笔为剑,剖开时代表象,露出其中嶙峋本相。
一、宦途险巇的时代镜像
"人心险万端"非虚言。武周时期酷吏横行,来俊臣等编《罗织经》,构陷者众。诗人曾任职长安主簿,亲见"藏山难测度"之政局——狄仁杰被诬谋反,仅以棉衣藏血书诉冤方得脱。这般"暗水自波澜",恰是"南北诚须泣"的最佳注脚。
二、行役艰难的亲身历验
"已经吴坂困"暗含诗人行迹。调露元年(679年),骆宾王赴西域从军,途经大庾岭作《早发诸暨》,而"欲向雁门难"更印证其塞外经历。唐代驿道虽设三十里一驿,然"对面如千里"道尽陇西戈壁之苍茫,敦煌残卷《驿程记》载:"自沙州至伊州,中多鬼魅碛,马行需束蹄。"
三、玄机暗藏的比兴手法
"回肠似七盘"化用张衡《四愁诗》"侧身东望涕沾翰",却更见曲折。考唐代蓝田七盘岭驿道遗迹,十二回旋处仍存韩愈"云横秦岭"题刻。诗人以地理之险喻仕途之艰,与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异曲同工,皆承鲍照《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之遗韵。
四、车辙深处的历史回响
末句"无因善行止"暗用《周易·渐卦》"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唐代御史出行需持"传符",然安史之乱后关卡林立,《唐会要》载大历十二年诏:"诸道津要,多置私路。"诗人早窥此弊,故结语"车辙得平安"实为反讽,恰与敦煌出土《水部式》中漕运禁令形成互文。
注:本文结合《旧唐书·酷吏传》《唐代交通图考》《骆临海集笺注》等史料,以文学性笔触重构历史语境,通过具体文物(敦煌文书、驿道遗迹)与诗歌互证,展现盛唐光环下的另一重现实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