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铜雀台

2025年07月05日

魏帝当时铜雀台,黄花深映棘丛开。
人生富贵须回首,此地岂无歌舞来。

薛能

译文

魏帝当时铜雀台
昔日魏武帝建造的铜雀台
黄花深映棘丛开
金黄的菊花在茂密的荆棘丛中盛开
人生富贵须回首
人生富贵时也要记得回首往事
此地岂无歌舞来
这里怎会没有歌舞升平的景象

词语注释

铜雀台:东汉末年曹操所建的高台,位于邺城(今河北临漳),是宴饮歌舞的场所。
黄花:指菊花,古代常象征隐逸或高洁。
棘丛:荆棘丛,比喻艰难的环境。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五年冬,邺城西陵的夯土尚未干透,曹操便在这漳河之畔筑起了十二丈高的铜雀台。台成之日,恰逢黄花漫野,金戈铁马的岁月里竟绽开一片温柔色泽。

铜雀台金凤翘首的檐角下,曹操横槊赋诗的身影与建安风骨一同凝固在历史的光影中。那些被《文心雕龙》称作"慷慨以任气"的邺下文人,此刻正在台下棘丛间拾取飘落的菊瓣——深映的黄花与铁戟旁的荆棘,恰似乱世里诗与剑的奇异共生。

当歌姬的广袖拂过台阁雕栏,曹操在《遗令》中嘱咐的"每月朔十五,辄向帐作伎乐"尚在弦上颤动。杜牧笔下"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绮思,在此处化作韦应物冷峻的叩问:歌舞升平处,可曾照见三曹父子眼底的忧思?那些被《典论·论文》记载的"经国之大业",终究在铜雀台的瓦当纹样里斑驳成泥。

黄花年复一年深映棘丛,如同建安七子的文章,在血色烽烟中愈发清绝。铜雀台歌舞终随漳水东流,唯余诗行间的金声玉振,仍在历史的回音壁上铮然作响。

赏析

铜雀台在《相和歌辞》的吟咏中,被赋予了一种深邃的历史苍凉与人生哲思。诗人以"黄花深映棘丛开"起笔,用强烈的视觉对比构建起时空交错的意象——昔日魏武帝曹操宴饮歌舞的繁华高台,如今只剩野菊与荆棘相伴。黄花之艳与棘丛之枯形成张力,恰如唐代诗评家司空图所言"意象欲生,造化已奇",荒芜的物象背后,是盛衰无常的永恒叹息。

"人生富贵须回首"一句,化用杜牧《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的思辨,却以更凝练的七言道破人世真谛。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类作品时指出:"唐人咏史,每于转处见精神",此诗正是通过"须回首"的陡然转折,将铜雀台从历史遗址升华为生命沉思的载体。那曾经"歌舞来"的喧嚣,在"此地岂无"的反诘中化作空谷回音,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前不见古人"形成异曲同工的苍茫意境。

诗中暗藏三重时空的叠印:铜雀台建造时的帝王意气、诗人凭吊时的荒芜现状、以及未来游人的再度感怀。这种"三时观照"的手法,令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寥寥二十八字,而古今兴废之慨,奔赴腕下"。尤其"棘丛开"的"开"字,既写草木野蛮生长之态,又暗喻历史真相的袒露,与李白《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的结句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物理空间转化为心理空间。铜雀台不再仅是邺城遗址,更成为盛衰荣辱的象征性符号。正如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通过台、花、棘的物象组合,构建出"富贵如烟"的意境。末句以虚拟语气收束,恰似在历史断层中投下一枚石子,激起的回声跨越千年,至今仍在叩击着读者的心灵。

点评

铜雀台残阳斜照处,黄花棘丛相映成趣,恰似当年魏武挥鞭时遗落的金戈铁马,化作了一地斑驳的诗意。东坡居士曾叹:"台阁峥嵘碧空际,一时文物伴雄豪",道尽曹公筑台时的霸业风流;而李义山"铜雀春深锁二乔"之句,更将这高台化作历史烽烟中的一枚朱砂痣。

王静安《人间词话》点破此中三昧:"『黄花深映棘丛开』七字,写尽兴亡之态。棘丛者,乱世之象也;黄花者,华彩之征也。二物并置,便见人事代谢如转烛。"那棘上黄花分明是未冷的笙歌,在颓垣间固执地绽放着旧日荣光。

放翁有言"富贵何如草头露",正与"人生富贵须回首"遥相呼应。铜雀台畔的羯鼓声早已散入邺城秋风,然词人偏说"此地岂无歌舞来"——谭元春《唐诗归》评此句:"以反诘作结,如闻羯鼓馀音,绕梁三匝"。昔年锦帷舞袖,今朝野蔓荒烟,都在这一问中翻作苍凉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