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莲花

2025年07月05日

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郭震

译文

脸腻香薰似有情
莲花娇嫩芬芳,仿佛含情脉脉
世间何物比轻盈
世间有什么能比得上她的轻盈柔美
湘妃雨后来池看
湘妃在雨后漫步池边,静静观赏
碧玉盘中弄水晶
莲叶如碧玉盘,滚动的水珠似水晶般晶莹剔透

词语注释

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后化为湘水之神。
碧玉盘:比喻莲叶青翠圆润,如同碧玉雕琢的盘子。
水晶:此处比喻莲叶上滚动的雨滴,清澈透亮如水晶。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语境

此诗当创作于晚唐时期,彼时咏物诗发展至鼎盛,文人常以物象寄托高洁之志。莲花作为"花中君子",自六朝《采莲曲》以降,已成诗词经典意象。据《全唐诗》编纂体例推测,此作或为诗人游历江南水乡时,见雨后新荷而即兴赋咏。

物象溯源

诗中"湘妃"意象可追溯至《山海经》:"帝之二女居洞庭,出入必以飘风暴雨"。屈原《九歌》更将湘水女神与荷意象结合,此诗"碧玉盘"(荷叶)、"水晶"(水珠)的描写,实暗合楚辞"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比兴传统。

艺术匠心

"脸腻香薰"四字可见晚唐温李诗派遗韵,以闺阁笔墨写自然物态。考《云溪友议》载:"唐末士人咏莲,多效宫体",此作却突破艳情窠臼——"轻盈"二字既写莲瓣承露之态,又暗喻超脱尘世之想,与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的理学审美遥相呼应。

地理印记

"湘妃雨后"句透露出创作地点线索。唐代洞庭湖区广植重台莲(见《酉阳杂俎》),诗人可能途经岳州(今岳阳)时,目睹雨打新荷、水珠滚动的景象,遂以"弄水晶"的拟人笔法,完成对刹那永恒的审美定格。

赏析

莲,这一被历代文人反复吟咏的意象,在诗中展现出超越物象的精神品格。首句"脸腻香薰似有情"以拟人手法赋予莲花灵性,"腻"字精妙地捕捉到花瓣的质感,而"香薰"二字则调动嗅觉体验,形成通感修辞。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特别推重此类"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传神之笔。

次句"世间何物比轻盈"以反问句式将审美体验推向极致。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指出,咏物诗贵在"遗形取神",此句正是通过否定性比较,凸显莲花不可方物的飘逸之美。轻盈二字,既是物理形态的描摹,更是精神气质的提纯。

后两句转入动态描写,用典而不露痕迹。"湘妃"意象出自《楚辞·九歌》,诗人巧妙化用神话传说,使雨后的莲池蒙上凄美色彩。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评此联"得化工之妙","碧玉盘"喻莲叶,"弄水晶"写水珠,三个晶莹意象的叠加,构成视觉上的通感盛宴。学者叶嘉莹认为,这种意象组合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象并置美学"。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递进之势,从初始的感官愉悦,到中段的哲理思索,最终升华为神话般的审美体验。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该诗成功实现了"由物及人,由实入虚"的意境转换,将植物学意义上的莲花,转化为承载文人理想的精神符号。那在碧玉盘中滚动的水晶,恰似诗人晶莹剔透的审美理想,在雨后的清新世界里熠熠生辉。

点评

莲之咏,贵在神韵。此诗不着"莲"字而尽得风流,恰如王静安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脸腻香薰"四字便将莲拟作含羞少女,脂粉香气与荷风暗合,此等笔法,深得晚唐温飞卿"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之妙。

东坡居士论诗曾道:"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此作最妙处在第二句设问,"世间何物比轻盈"七字空灵跳脱,恰如司空图《诗品》所赞"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而後联用湘妃典故,更见沈约"以故为新"之主张——雨後湘妃临水照影,纤指拨弄荷叶水珠,这"碧玉盘中弄水晶"之喻,钱锺书先生《谈艺录》中特别激赏:"以金玉之质写清虚之态,物质矛盾中反见精神统一"。

元遗山《论诗绝句》有云:"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此诗结句实暗合李商隐《细雨》"白玉堂前"之句法,然化典无痕。叶嘉莹先生《迦陵论诗》中特别指出:"唐人咏物,往往在物象之外另造意境",此诗末句正是以"碧玉盘"承"湘妃泪",将神话、物象、光影熔铸为水晶般通透的诗境,可谓得唐贤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