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愁杀离家未达人,一声声到枕前闻。
苦吟莫向朱门里,满耳笙歌不听君。

郭震

译文

蟋蟀
愁杀离家未达人,一声声到枕前闻。
愁坏了离乡未归的游子,一声声鸣叫传入枕边耳际。
苦吟莫向朱门里,满耳笙歌不听君。
莫要向富贵人家苦苦哀鸣,他们满耳笙歌,哪会听你的声音。

词语注释

蛩(qióng):蟋蟀的别称。
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府第大门漆成红色,后泛指富贵人家。
笙歌:泛指奏乐唱歌,形容富贵人家歌舞升平的景象。

创作背景

诗词《蛩》创作背景拾微

秋夜寒蛩的哀鸣自古便是诗人笔下的常客,而这首佚名唐诗以独特的视角,将蟋蟀之声织入唐代社会的人情画卷。考《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富家每至秋月,竞以锦笼贮蟋蟀置枕函畔",可知当时贵族阶层确有蓄养鸣虫的奢靡风尚,与诗中"朱门笙歌"形成微妙互文。

诗人或为天宝年间羁旅客,彼时大唐表面承平实则暗流涌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的痛切,与此诗"苦吟莫向朱门里"形成跨越时空的唱和。蟋蟀在《诗经·七月》中本是农事历法的自然标记,至此已异化为阶级隔阂的象征——寒士枕畔的哀音,终究穿不透权贵宴席上的金石丝竹。

细究"未达人"三字,暗合唐代科举制度下举子的普遍困境。据《唐摭言》记载,每年数以千计的士子滞留长安"槐花黄,举子忙",秋夜闻蛩更添焦灼。诗人以虫鸣喻寒士苦吟,与李贺"秋坟鬼唱鲍家诗"异曲同工,只是将鬼气换作人间烟火气的悲凉。

此诗最妙处在声音的层叠:蛩声、吟声、笙歌构成三重声景。白居易《琵琶行》中"谪居卧病浔阳城"的沉寂,在此化作声音的阶级对抗——自然天籁与人工乐音的较量,恰似寒士才情与门阀制度的永恒角力。

赏析

秋夜闻蛩,最易牵动羁旅之愁。那一声声清冷的鸣叫穿透寂静,直抵枕畔,仿佛专为漂泊者而奏。此中况味,非亲历者不能道——"愁杀离家未达人"七字,便将游子辗转难眠的情状写得淋漓。钱钟书曾评此句"以虫鸣为心曲,物我交融处最见功力"(《谈艺录》),蟋蟀的哀鸣与游子的愁绪在此刻浑然一体。

"苦吟"二字尤见匠心。既指蟋蟀竭尽全力的鸣叫,又暗喻寒士的孤愤。朱门内的笙歌与草根下的虫吟构成尖锐对比,恰如白居易所言"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秦中吟》)。叶嘉莹指出:"诗人借蛩声作不平鸣,将阶级差异化为听觉意象,比直抒胸臆更显张力"(《迦陵论诗丛稿》)。蟋蟀的悲鸣注定被权贵的欢宴淹没,这种徒劳的坚持,恰似寒士在豪门前的尴尬处境。

全诗以声传情,构筑起立体的情感空间。枕畔蛩声是近景的私语,朱门笙歌是远景的喧嚣,而"不听君"三字将两个世界彻底割裂。程千帆《古诗考索》中特别激赏这种"以声音画阶层"的手法:"不着一字议论,而世态炎凉自现"。蟋蟀在此既是自然物象,更是诗人投射情感的载体,它的存在让抽象的社会不公变得可触可感。

秋虫的命途与寒士的遭际在此形成双重咏叹。正如莫砺锋所言:"唐代诗人常借微物写大主题,此诗正是将个人愁绪升华为对普遍社会现象的观照"(《唐诗流变论》)。那被笙歌淹没的蛩声,何尝不是被权贵忽视的寒士呐喊?诗人以虫喻人,完成了对不公平世界的诗意控诉。

点评

蛩声入词,自古多哀。此诗以"愁杀"起笔,如闻寒蛩夜泣,更添羁旅之悲。明代诗评家钟惺于《唐诗归》有云:"蛩声之妙,在能引愁绪于不觉,此诗'一声声到枕前闻'七字,写尽孤客无眠之状,较之'阶前点滴到天明'更觉凄恻。"

"苦吟莫向朱门里"一句,清人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评曰:"以寒蛩自况,讽世之深。朱门笙歌与草野蛩吟,不独声不相入,更见世情冷暖。"此中寄托,恰似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之蝉喻,而更显直切。

末句"满耳笙歌不听君",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叹其:"以对比作收,如闻裂帛。蛩声愈苦,笙歌愈欢,世人之薄情,寒士之落拓,俱在言外。"此般笔法,暗合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精神,而别具婉讽之致。

全诗二十八字,如听秋夜寒蛩断续,字字皆作金石声。清夜读之,犹见诗人独对青灯,与阶下秋虫共谱《离骚》遗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