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筇看。
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

郭震

译文

聚散虚空去复还
在虚空中聚散离合,去了又回还
野人闲处倚筇看
山野之人悠闲地倚着竹杖静静观赏
不知身是无根物
却不知自己本是飘渺无根之物
蔽月遮星作万端
竟遮蔽明月繁星,变幻出万千姿态

词语注释

筇(qióng):一种竹子,可做手杖,这里指竹杖。
无根物:指云没有根基,随风飘荡。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城垣时,那位总爱在终南山脚徘徊的白衣道人,又一次望着天际游走的云霭出神。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此诗约作于会昌年间,彼时李商隐正经历着牛李党争的倾轧,如同他笔下"无根"的云朵,在政治漩涡中身不由己地浮沉。

诗人拄着筇竹杖的身影,分明映照着魏晋名士的风骨。嵇康《养生论》中"悠悠白云"的意象,在此化作更深的哲思——那些蔽月遮星的万端变化,恰似甘露之变后朝堂的诡谲风云。宋人《唐诗纪事》曾考据,此诗暗合《金刚经》"如梦幻泡影"的偈语,云卷云舒间俱是禅机。

细辨诗中的"野人"自称,实为对《楚辞·渔父》的化用。当屈原行吟泽畔时,又何尝不是望着汨罗江上的流云,发出"身既死兮神以灵"的慨叹?晚唐的落日余晖里,诗人与千年前的魂魄在云端相遇,将贬谪的苦闷、无常的顿悟,都凝作这二十八字的水墨丹青。

赏析

云,这一寻常的自然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深邃的哲思与灵动的情感。聚散无常,去而复还,开篇便以动态的笔触勾勒出云的飘渺特性。"聚散虚空"四字,既写实又写意,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赞其"以虚字运实景,得缥缈之神",道出了云的自由与不可捉摸。

"野人闲处倚筇看"一句,由物及人,引入观察者的视角。野人倚杖而望,闲适淡然,与云的流动形成静与动的对照。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句:"闲看二字,最得云之神理",指出诗人通过旁观者的闲适,反衬出云的逍遥自在。

后两句笔锋陡转,由写景转入议论。"不知身是无根物"一语双关,既指云的本质是水汽凝结,无根无蒂;又暗喻人世浮沉,漂泊无依。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特别推崇此类"不即不离"的写法,认为"状物而得其神,咏物而寓其理"。

结句"蔽月遮星作万端"可谓神来之笔,将云的变幻莫测推向极致。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解析此句:"以有形写无形,以有限状无限",云的千姿百态,恰似人世百态。一个"作"字,赋予云以主观能动性,暗含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全诗以云喻人,以物写心。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指出:"咏物诗贵在离形得似",此诗不着一个"情"字,却通过云的意象,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悟娓娓道来,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境界。

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对此诗有妙评:"以云喻世态,不着痕迹。'无根物'三字,道尽浮云本性,更暗讽人间万千机巧。末句'蔽月遮星'四字尤见炼字功夫,云之变幻与人心之诡谲,皆在此吞吐之间。"

此诗如一幅水墨氤氲的云霭图卷,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赞叹其"虚处传神"之笔法:"野人倚筇的静观姿态,与浮云无常的躁动形成绝妙对照。诗人以禅者之眼观物,将哲学思辨化作天边云影,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近代词学大家唐圭璋先生曾以"云魄诗心"喻其意境:"'聚散虚空'四字已摄全篇神髓,非但写云之形,更写尽人生离合之态。后两句陡然转深,将'无根'的物理特性升华为生命哲思,星辰明月在此顿成红尘万象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