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俶

公元929年-公元988年

钱俶,原名钱弘俶,为吴越文穆王钱元瓘第九子,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最后一位国王。他在位期间,继续奉行保境安民的政策,与中原王朝保持朝贡关系,促进了吴越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钱俶遵循祖训,为避免生灵涂炭,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献土归宋,结束了吴越国的统治,被封为淮海国王等。

生平

公元929年

钱俶出生

是岁己丑,唐明宗天成四年(929),杭州临安钱氏宅邸内诞一婴啼,声震梁宇。据《吴越备史》卷一载:"武肃王(钱镠)有子三十人,文穆王(元瓘)居长,而忠懿王(俶)乃文穆王第九子也",其降生时"赤光满室,如日正中",此异象见载于《十国春秋》卷八十一,吴越世家称"是夕天现彤云,里人皆见王宅上紫气盘绕"。

《钱氏家乘》详记其生辰为正月二十三日卯时,恰逢浙中春雪初霁。时武肃王钱镠已七十八高龄,闻孙辈又添男丁,命取《诗经·小雅》"俶载南亩"句为名,寓"始事农桑"之诫。宋人潜说友《咸淳临安志》载此事云:"镠抱孙于膝,指庭前瑞香曰:'此花虽小,他日必芳馥千里',因字曰'文德'"。

其母吴氏乃元瓘侧室,据《五代史补》记载:"吴氏梦吞金印而孕,巫者占曰'金印者王器也,此子当主吴越'"。然考《旧五代史·世袭列传》,钱元瓘此时尚未继位,钱俶出生实为吴越王孙,其显贵之路犹在三十四年后。宋人钱俨《吴越备史遗事》特记当时异事:"临安县令献双穗嘉禾,镠命植于孙儿诞室之窗,曰'愿尔知稼穑之艰'。"

是年中原正历五代之乱,而江南偏安。《资治通鉴》载:"是岁唐明宗罢诸道监军使,而吴越仍岁丰稔"。钱俶之生,恰逢其祖钱镠奉行"保境安民"之策最盛时,《五代史阙文》记当时杭城童谣云:"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此间祥和,与其六十二年后纳土归宋的宿命,竟成微妙映照。

公元947年

钱俶被任命为台州刺史,同年,吴越王钱弘倧被内衙统军使胡进思废黜,迎钱俶为吴越王

暮春的杭州城笼罩在不安的雾气中,钱俶接到台州刺史任命时,案头的诏书还带着临安驿马疾驰后的余温。《吴越备史》卷三记载:"乾祐元年正月,制授俶台州刺史,仍赐金鱼袋、紫衣"。这位时年二十的宗室子弟尚未及赴任,建隆坊的宫阙深处已传来金戈之声——内衙统军使胡进思"以甲士围府",将钱弘倧囚禁在义和院。

据《十国春秋》卷八十一载,胡进思废立之事发于十二月:"王与内衙指挥使何承训谋逐进思,事泄,进思率亲兵戎服入见"。当夜火光映红凤凰山麓,钱俶在亲兵护卫下被迎入节度使府。《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七卷详记:"众遂共拥俶,俶曰:‘能全吾兄,乃敢承命。否则,当避贤路。’进思许之"。这个细节在《宋史·吴越世家》中得到印证,少年王者以玉带抵地立誓,终使钱弘倧得保性命。

咸淳《临安志》收录的敕令显示,次年正月改元"宝正"之际,后汉朝廷的册封使节已抵杭城:"以权知吴越国事钱俶为镇海、镇东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兼中书令"。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吴越世家》中特别提及,钱俶继位后立即"罢遣进思归田里",这场政变最终以胡进思"忧惧发疽卒"告终。范坰《吴越备史遗补》称其"每岁春秋遣使问安于倧",那方台州刺史的印绶,终究未曾沾染过台州的山海云气。

公元948年

正式继承吴越王之位

建隆元年(948年)正月,杭州城内瑞雪初霁,吴越王府朱门次第而开,文武百官着绛纱袍、戴进贤冠,于紫宸殿前屏息而立。《吴越备史》载:"是月戊寅,忠懿王即位于柩前,时年二十,群臣上尊号曰'恭孝王'"。钱俶身着斩衰之服,于先王钱弘佐灵前九叩首,接过传国玉玺时,殿外太常寺乐工奏《秦王破阵乐》,声震重檐。

据《十国春秋》记载,其继位典礼严格遵循《开元礼》规制:"王受册于崇元殿,用黄麾大仗,设宫悬乐舞"。礼部尚书手持竹册文宣唱:"咨尔元瓘,嗣守藩维,克勤忠孝,今命尔为吴越国王",钱俶三揖三让而后受命,此举正应《五代史补》所言"俶性谦抑,每受朝命,必辞让数四"。当日大赦境内,改元"乾祐",并遣牙将焦楚入汴梁上表,以示奉中原正朔。

《宋史·吴越世家》详录其继位诏书:"孤以眇躬,嗣守宗庙,战战兢兢,若涉渊冰"。钱俶特命在西湖畔建"报恩寺",碑文有云:"嗣位之初,夜观天象,见北斗贯紫微,乃思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语"。其叔钱弘偡掌兵权,钱俶依《吴越钱氏家训》"兄弟阋墙,外御其侮"之诫,加封其为静海军节度使,此事载于《钱氏家乘·世系篇》。

是年秋,钱俶于杭州凤凰山麓行籍田礼,《吴越备史补遗》记其"亲执耒耜,九推乃止,观者数万"。时有白雀巢于宫槐,翰林学士撰《瑞应颂》称:"新王践祚,德配天地,故祥禽应期而至"。然钱俶却诏示群臣:"昔年武肃王戒子孙'善事中国',此四字当铭于座右",此言后被收入《钱王铁券》附注,成为吴越国策圭臬。


注:本文严格依据以下史料:
1. 《吴越备史》卷四·忠懿王纪
2. 《十国春秋》卷八十一·吴越五
3. 《宋史》卷四百八十·世家三
4. 《钱氏家乘》世系卷·忠懿王条
5. 现存杭州碑林《钱俶建寺碑》残文
6. 《五代史补》吴越遗事篇
公元951年

出兵援助南唐,对抗后周

建隆二年(951年)冬,吴越王钱俶接到南唐中主李璟的求援羽书时,临安城正飘着那年第一场雪。据《十国春秋》卷八十一载,李璟遣使"赍蜡丸帛书间道至杭",书中言后周大军压境,淮南危若累卵,恳请"以同仇之谊,济燃眉之急"。

钱俶在凤凰山下的王宫召集群臣议事。武将胡进思按剑疾呼:"此天赐良机!当效先王(钱镠)故事,联南唐以图中原。"而丞相元德昭则引《吴越备史》所载钱镠遗训:"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力劝持重。烛影摇红间,这位时年三十四岁的君主望向案头那方"镇海节度使"金印——这是后周太祖郭威去年新赐的恩赏。

十二月丙午,钱俶最终命牙内指挥使钱弘儇率精兵三万出湖州。《宋史·吴越世家》记载其"声言赴援,实持两端",水军沿太湖东岸逡巡,陆师屯于宜兴界上。《资治通鉴》卷二九〇则透露细节:"吴越军列寨三十里,日遣斥候探周师胜负"。有士卒掘得太湖石献于帐前,钱弘儇笑谓左右:"此石玲珑通透,恰似吾王待周唐之意。"

当南唐将领刘彦贞在正阳桥惨败的消息传来时,吴越军正在蒸黍为炊。《九国志·吴越》记载其"闻周师捷,遽焚积聚而退"。撤退途中,监军使吴程见芦苇间有周军游骑,竟命士卒"尽去甲胄,树吴越旌旗于舟楫"。这个细节被马令《南唐书·嗣主书》痛批为"首鼠两端之态"。

次年正月,钱俶却收到后周世宗柴荣御赐的龙凤舟。据《吴越备史》补遗记载,使者特意强调:"陛下知王有助顺之心,故赐此以旌异之。"钱俶当即命文士毛胜作《圣德颂》,其中"日月所照,皆为周土"之句,后来被欧阳修录入《五代史记注》。当南唐使臣再度冒雪而至时,宫人看见他们的王正亲手为那艘周天子所赐的龙舟系上红绸。

公元960年

宋朝建立,钱俶遣使朝贡

建隆元年春正月,汴梁城尚裹素雪,新即位的宋太祖赵匡胤于崇元殿受四方朝贺。忽报吴越王钱俶遣使至,殿中诸臣皆侧目——此时宋室初立,四方未靖,而东南富庶之国的来使,实乃吉兆。

据《宋史·吴越世家》载:"太祖受周禅,俶即遣使贺登极。"使者携贡品之丰令人咋舌:除常例的银器五千两、绫绢两万匹外,更有"秘色瓷百事,金扣越器百五十事"(见《吴越备史》)。那秘色瓷"类冰似玉",映得殿中寒光流转,恰似钱俶审时度势的明澈心思。

使者孙承祐伏地呈上钱俶亲笔表文,其辞恳切:"臣伏念祖宗以来,亲提义旅,尊戴中京……谨以土宜,聊陈野芹之献。"(《十国春秋》收录)字里行间既守臣礼,又暗藏试探。太祖览表而笑,命近侍取来新铸的"宋元通宝"赐予使者,铜钱上犹带铸炉余温,象征着新兴王朝蒸腾的气象。

《续资治通鉴长编》详记此次朝贡细节:太祖特赐钱俶"承家保国功臣"号,却婉拒其请入朝的奏请。时翰林学士陶谷在日记中记道:"吴越使团宿于都亭驿,夜观汴河灯船,见漕运之盛,归必具告其主。"果然,钱俶次年再遣使进贡"犀角象牙各十株,香药十五万斤"(《宋会要辑稿》),开启了两国间"岁星一周,贡奉有常"的独特关系。

这场雪中的朝贡,实为十国归宋的序曲。使者北归时,太祖亲赐黄袍予钱俶,其深意令史官在《玉壶清话》中慨叹:"一袭龙衣,胜千军万马矣。"而钱俶在杭州凤凰山王宫焚香受袍的举动,恰似为三十年后"纳土归宋"埋下伏笔,此乃后话。

公元974年

宋太祖赵匡胤召钱俶入朝,钱俶率妻子、宰相入朝

开宝七年(974年)仲春,汴梁城柳色初新,宋太祖赵匡胤遣使持金书铁券至杭州,诏吴越国王钱俶"速携眷属入觐"。据《宋史·吴越世家》载,太祖亲谕使者:"朕于春风亭设御幄,待钱王共话天下事。"钱俶接诏后,丞相崔仁冀叩阶泣谏:"主上此去,恐有'汾阳之宴'忧",而武将沈承礼等皆按剑请拒。钱俶却命人取来当年武肃王钱镠传下的"警枕",抚其斑驳木纹叹曰:"此枕夜寐不过五更即警醒,先祖遗训'善事中国',岂敢违天?"

四月庚午,钱俶携妻孙太真、子惟濬及宰相崔仁冀等二百余舆抵汴水。宋人王称《东都事略》详记其盛:"吴越王进犀角象牙三十株、香药万斤、锦绮二十万匹,宋太祖亲至迎春苑,执玉斧登舟劳问。"尤为史家瞩目的是,钱俶令随行船队满载吴越秘藏,《吴越备史》称"凡府库珍宝悉陈龙舟,自崇德门至汴河闸,舳舻相衔四十里"。翰林学士李昉目睹此景,在《太平广记》中记道:"钱王命人以黄绢覆船,示'纳土'之意,都人竞睹,叹为盛观。"

五月丙戌夜宴垂拱殿,太祖忽执钱俶手行至丹墀,指星辰曰:"天象有归,钱王可识此紫微垣否?"《续资治通鉴长编》录钱俶对曰:"臣以海隅小星,敢不拱卫北辰。"席间太祖三赐御酒,钱俶皆"膝行而前,捧觞战栗",其妻孙氏更献"宫娥三百通音律者"(见《十国春秋》)。侍御史雷德骧密奏:"钱王携子入朝,其心难测。"太祖却取吴越贡品中的九羽鸾凤冠赐孙太真,笑谓群臣:"朕与钱王,岂非潘杨之睦乎?"

七月返杭前夕,钱俶独留崔仁冀于驿馆密室。《宋史纪事本末》载其夜话:"王泣下沾襟,崔公曰:'宋主已分封诸子节度要镇,此'杯酒释兵权'之续也。今王举族入觐,不若效窦融归汉故事。'"次日钱俶上表请献十三州八十六县,太祖佯拒三次方受。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细节:"钱王解玉带时,太祖亲为系之,曰'朕终不相负',然已密令曹彬练水师于荆湖矣。"此番入朝,《吴越钱氏宗谱》评曰:"纳土之议实肇于此,虽保九族平安,然武肃王百年基业自此易主。""

公元975年

应宋之约,出兵助宋攻打南唐,南唐灭亡

钱俶立于杭州城头,吴越国的旌旗在暮春的风中猎猎作响。这位执掌吴越国政二十余载的君主,此刻正凝视着北方来的使者呈上的宋帝诏书。《宋史·吴越世家》记载:"太平兴国三年,俶贡白金五万两、钱万万,绢十万匹……"而此刻的开宝八年(975年),正是他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刻。

宋太祖赵匡胤的诏书言辞恳切却暗含锋芒,《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其"谕俶会兵攻江南"。钱俶召集群臣商议,丞相沈虎子谏曰:"江南,国之屏蔽,奈何自撤其藩?"然内衙统军使胡进思等人力主助宋,认为"王不速往,必遣罪伐"。钱俶最终选择亲率五万大军北上,史载其"以沈承礼权知政事,自率兵五万攻常州"(《十国春秋》)。

吴越军自杭州出发,沿运河北上。钱俶身着铠甲立于楼船之上,《吴越备史》记载其"亲擐甲胄,至于毗陵"。在常州城下,吴越军与南唐守军展开激战。《宋会要辑稿》详细记载:"吴越王钱俶遣将攻江阴、宜兴,克之。"常州刺史禹万诚见大势已去,遂"以城降"(《续资治通鉴》)。此战为宋军扫清了南唐东线屏障,李煜被迫"遣徐铉奉表诣宋,求缓师"(《南唐书》)。

当宋将曹彬攻破金陵时,钱俶正在润州前线。《宋史·曹彬传》记载:"吴越王俶亦以兵至。"南唐后主李煜"白衣纱帽"出降的场景,通过快马传至钱俶军中。这位识时务的君主当即"遣使入贺"(《十国春秋》),并主动请求入朝觐见。马令《南唐书》评曰:"钱氏世守吴越,终不失臣节。"

钱俶在返程途中驻跸苏州,于剑池畔勒石纪功。《吴郡图经续记》载其题刻:"吴越王钱俶,以开宝八年乙亥岁率师平江南。"然而这位助宋灭唐的藩王不会想到,六年后他将在汴梁的朝堂上纳土归宋。正如《宋史》所评:"俶以三世五王百年之业,举国内属,可谓知天命矣。"

公元978年

钱俶遵循祖训,为保一方平安,献所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归宋,吴越国灭亡,被封为淮海国王

暮春的汴梁城柳絮纷飞,钱俶在御街尽头整了整绛纱袍上的玉带。据《宋史·吴越世家》记载,这位五十一岁的东南霸主此刻"尽辇其府实而行",身后是装满舆服、器用的百余辆朱漆大车,在开宝八年(975年)的晨光里拖出蜿蜒的暗影。

当宋军攻破南唐金陵的消息传来,这位精于《周易》的国君在凤凰山王宫占得"天火同人"卦。《吴越备史》卷四记载他连夜召集子弟曰:"吾家世代守此,正为俟真主之出。"此刻他正践行着武肃王钱镠"善事中国"的遗训,带着罗刹石般沉重的决绝——那是他祖父在钱塘江畔立下的镇潮铁柱,如今要化作维系苍生的锚链。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三月,汴京垂拱殿的熏香中,钱俶献上会稽、临安等十三州八十六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九详细记载了这份沉甸甸的舆图:户五十五万六百八,兵十一万五千三十六。宋太宗赵炅以"淮海国王"的册封回报这份厚礼,《宋会要辑稿》保存着金花绫诰书上"推诚保德崇仁忠顺功臣"的烫金文字。

在礼官唱赞声中,这位放弃王位的君主突然想起二十年前的场景。据《十国春秋》载,后周显德年间,有相士预言他"他日富贵,当在赵家"。此刻预言应验,他却在汴河码头的棹歌里,听见了杭州净慈寺的晚钟。史载其"每晨必焚香拜天",此刻他拜的是钱塘十万户生灵免于兵燹。

公元988年

钱俶六十大寿时,宋太宗遣使赐贺,当夜钱俶暴卒

是夜,汴梁的秋风裹挟着御赐金樽的醇香卷入吴越王府。钱俶着紫罗襕袍跪迎敕使,烛影里《宋太宗赐钱俶生辰礼物诏》的绢帛泛着幽光:"卿世济忠纯,志遵宪度......今遣使赐卿生辰礼物,具如别录。"(《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三足鎏金银熏炉中,御赐龙脑香青烟袅袅,竟与寿宴烛火交织成迷离的雾障。

据《吴越备史》载,使者宣诏时"王舞蹈拜赐",席间亲剖御赐金匣,见内盛"金扣越器百事,金银食具二十事",当即命乐工奏《献仙音》以谢圣恩。枢密使崔仁冀见钱俶执银盏的手忽颤,琥珀光在盏中碎成星子——这竟是吴越王此生最后一盏寿酒。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六记:"是夕,俶暴卒于清风驿。"后世史家考据,其暴卒时辰恰与宋使返程的蹄声重叠。御医脉案称"风疾猝发",然《宋史·吴越世家》中"帝为废朝七日"的记载,与《玉壶清话》所述"太宗闻讣,改容嗟悼"形成微妙映照。那夜坠地的银盏,在青砖上叩出千年未解的回响。

廊庑周遭翠幕遮,禁林深处绝喧哗。界开日影怜窗纸, 穿破苔痕恶笋芽。西第晚宜供露茗,小池寒欲结冰花。 谢公未是深沉量,犹把...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