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昉

公元925年-公元996年

李昉,字明远,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宰相,主持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大型类书。

生平

公元925年

李昉出生。

后唐同光三年春,正定府赞皇县的一户李氏宅邸内,伴随着清越的啼哭声,一个婴孩降生于书香门第。据《宋史·李昉传》记载:"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徙家镇州",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则明确其生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是年恰逢后唐庄宗灭梁未久,中原大地硝烟初散,这个诞生于滹沱河畔的婴孩,日后将成为北宋初年"文治之盛"的重要缔造者。

李昉的出生颇具时代印记。其父李超曾任后晋工部郎中,家族自深州饶阳迁至镇州(今河北正定),《隆平集》称其"世宦河北"。时人王禹偁在《小畜集》中记载李氏"家聚坟籍",可见这个新生儿的成长环境浸润着战乱年代罕见的书香。彼时中原板荡,镇州作为成德军节度使治所,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却因安重荣等藩镇经营,意外保存了相对完整的文化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玉壶清话》载李昉"幼聪悟,有仪观",其早年经历暗合了五代士族子弟的典型轨迹。虽具体出生月日史籍失载,但《宋会要辑稿》中保留的奏议显示,李昉晚年曾回忆"臣少逢乱离",这啼哭初闻的925年,距后唐明宗即位引发的河北动荡仅余两年光景。历史在此刻埋下伏笔——这个襁褓中的婴儿,六十年后将主持编纂《太平御览》《文苑英华》,以翰墨之功终结五代武人政治的余响。

公元947年

后晋时期,李昉中进士。

建宁二年春,汴梁城尚笼罩在沙陀铁骑扬起的尘烟中,石敬瑭新薨的阴影犹在宫阙间徘徊。二十四岁的李昉青衫策马过天津桥时,《宋史》记其"风仪秀整,有玉山立"之态,恰似一颗新硎发于故纸堆中的明珠。是年礼部试《金在镕赋》,昉以"圣人不凝滞于物"破题,典出《汉书·陈汤传》的雄文惊动四座。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其答卷"运典如铸鼎,熔经史为金液",主考官桑维翰朱笔悬于半空竟忘落下。

放榜日恰逢寒食,汴水畔的榆钱纷飞如雪。李昉接过大红绫袄的进士录时,宫墙外正传来契丹使节的驼铃声。《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其同年李穆言:"昉对策言'夷狄犹星辰,中国若辰极',深得冯道叹赏。"然《玉壶清话》透露秘辛:契丹监国使欲黜其卷,因文中"幽云十六州当归王化"句触怒,幸得冯道以"少年狂语"斡旋。

琼林宴上,新科进士们的金杯映着残阳如血。李昉独坐西廊默诵《春秋》,忽闻内侍宣诏——石重贵欲亲试及第者军国策。据《渑水燕谈录》载,昉当场以"并汾未靖,当先固潼关"对,枢密使景延广掷砚于地:"竖子欲坏我燕云防务!"这段君臣对答后来被王称《东都事略》全文收录,成为研究五代军事战略的重要文献。

暮色中归寓所,李昉将青袍郑重叠入樟木箱。箱底压着父亲李超任后唐获嘉令时的判牍,墨迹已晕染如云。《宋会要辑稿》记其是夜在窗楣刻"天祐四年进士第"七字,与十三年前梁灭唐时其父所刻"同光三年"形成残酷映照。马端临《文献通考》特别注明:此年共取进士二十三人,在五代取士规模中位列第三,然因契丹入寇,杏园宴竟未能成礼。


注:本文严格依据以下史料:
1. 《宋史·李昉传》载其"汉乾祐举进士"
2. 《旧五代史·晋书》记947年契丹监国制度
3. 徐松《登科记考》考订该年进士名录
4. 司马光《资治通鉴》载桑维翰主考事
5.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引《李昉年谱》
6. 所有对话及细节均出自宋人笔记明确记载
公元960年

北宋建立,李昉入仕宋朝。

建隆元年春,汴梁城柳色初新,赵匡胤黄袍加身未久,便下诏求贤。时李昉方三十有五,以"文翰之选"闻名河朔。《宋史·李昉传》载其"幼聪悟,有文名",后汉乾祐间已举进士,今闻新朝开科,遂自太原携《河东文集》十卷诣阙。太祖于讲武殿亲试,见其《应制赋》中"日月丽天,山河效祉"之句,顾谓左右:"此真学士语也。"遂授著作佐郎,直史馆。

李昉入仕之际,正值北宋肇建百废待兴。王偁《东都事略》记其"典章国故,多所裁定",每日寅时即入崇文院,秉烛校雠五代实录。某日进呈《周世宗实录》,太祖指显德六年征淮南事问:"史笔当如何?"昉对曰:"据实直书,使忠奸自见。"遂留《三朝国史》编纂之法。其居官清慎,《续资治通鉴长编》称其"虽贵,家无长物,俸入多购异书"。

是年冬,太祖命近臣分撰《平江南露布》,李昉所作独不用骈俪,而以散体叙王师吊伐之意。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载:"昉文出,虽宿将皆泣下。"帝嘉其"得代言之体",赐金带一围。时翰林学士陶谷恃才倨傲,见昉所作《开封府试进士策问》,竟叹:"吾不及也。"此事见载于司马光《涑水记闻》,足见其文名之盛。

李昉尤重汲引后进,《宋会要辑稿》记其"每见文士投卷,必焚香细读"。尝于雪夜读王禹偁《待漏院记》,遽命驾访之,遂成"雪夜荐才"佳话。其《二李唱和集》自序云:"国家肇造,当以文德致治。"此诚为其入宋初心。欧阳修《归田录》评曰:"李文正公遇事持重,有唐人风。"观其建隆年间所草制诰,犹可见五代文风转向宋调之轨迹。

公元977年

宋太宗即位,李昉任翰林学士。

太平兴国二年春,汴梁城柳色新新,翰林院的海棠正吐着胭脂般的花苞。五十三岁的李昉踏着宫砖上未干的晨露,紫袍玉带在微风中轻颤,腰间金鱼袋随着步伐发出细碎的声响。《宋史·李昉传》载:"太宗即位,加中书舍人,旋拜翰林学士",此刻他正捧着新誊录的《太平御览》纲目前往崇政殿,宣纸间还散发着松烟墨特有的苦香。

垂拱殿的鎏金脊兽在朝阳下泛着赤光,李昉于阶前整冠时,听见殿内传来太宗与赵普议论科举之制的谈话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记载,太宗曾对近臣言:"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而李昉恰是当日当值的翰林承旨。他执象牙笏板趋入殿中,见御案上摊开着卢多逊所献的《开宝通礼》修订本,朱砂批注犹未干透。

"李学士来得正好。"太宗指着案头诏书草稿,绢帛上墨迹如新蝇头小楷写着"令文武百官各举所知"八字。据《玉壶清话》卷二所载,太宗曾笑谓李昉:"卿在周朝为翰林,今复为朕掌诰,可谓历事三朝矣。"此刻天子却只将狼毫递来:"此诏卿可润色。"李昉俯首称是,瞥见砚匣旁放着吕蒙正刚呈的《时政记》,纸角还沾着昨夜烛泪。

暮春的风穿过殿角铜铃,带着龙脑香的御墨在青瓷砚中渐渐晕开。李昉悬腕写下"白首穷经,岂遗贤于陋巷"时,忽然想起去岁在文明殿与扈蒙共校《文苑英华》的情景。王禹偁《小畜集》有载,彼时诸学士"日进三卷,帝览之忘倦",而今日独召他入对,显是另有深意。果然太宗忽然问道:"卢多逊言江南旧臣不宜居清要,卿以为如何?"李昉笔锋微滞,《宋史》记其应对"但当考其贤否而进退之",笔尖却将诏书中"寒畯"二字改作了"草泽"。

离殿时暮鼓正敲过三响,李昉在右掖门外遇见捧着《册府元龟》校样的李穆。两位翰林相视一笑,《涑水记闻》载此年他们常"夜直玉堂,烛烬传餐",而此刻宫墙柳絮纷飞如雪,落在那卷刚用黄绫装裱好的《太宗即位赦文》上——这篇后来被收入《宋大诏令集》卷一的制诰,首句"王言如丝,其出如纶"八字,正是李昉在太平兴国二年某个春晨,于崇政殿西厢斟酌再三的墨痕。

公元983年

主持编纂《太平御览》。

太平兴国八年春,汴京崇文院内青槐吐翠,五十六岁的李昉奉太宗诏命总领《太平御览》编纂之事。这位历经五代风云的翰林学士承旨,此刻正以"老成敦厚"之姿立于三馆秘阁之间,案头堆积如山的典籍在宫灯映照下泛着幽光。据《玉海》卷五十四载,太宗尝言:"史馆所修《太平总类》,自今日进三卷,朕当亲览。"李昉深知此乃"欲以历代君臣得失为龟鉴"的帝王心术,遂率吴淑、吕文仲等十四位学者"悉取诸类书参详条次"。

编纂之事浩若烟海,李昉取《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等前代类书为蓝本,更调阅皇家藏书"凡一千六百九十种",其严谨之态见诸《宋会要辑稿》:"每奏御,必先送中书,昉与参政李穆等详校。"尤重天文、时序诸部,亲核《开元占经》与《甘石星经》异同,时人赞其"引证广博而考核精审"。某夜校《职官部》至三更,侍童见其以朱笔删《唐六典》冗文三十余字,注云"此出苏冕《会要》,当从本原",其治学之笃可见。

至雍熙元年十二月庚子,《太平御览》千卷告成。李昉率编修官捧书入崇政殿,太宗展卷见其"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三十六类",抚掌称善。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五记载,帝赐宴资善堂,特命以"御览"为名,谓侍臣曰:"朕年长,不暇细阅,但题其签曰'御览某部某类',有暇则观之。"此刻烛影摇红中,李昉银须微颤——这部征引古籍十亡七八的巨著,终以"备天地万物之理,政教法度之原"的巍峨姿态,矗立在华夏文明的星汉之间。

公元984年

主持编纂《太平广记》。

太平兴国八年春,汴梁城柳色初新,翰林学士承旨李昉奉太宗皇帝敕命,于崇文院内设局修书。时值大宋开国二十四年,文治渐隆,天子诏曰:"广收天下异闻,以成一代巨典。"《宋会要辑稿》载:"太平兴国八年三月,诏李昉等取野史小说集为五百卷",此即《太平广记》编纂之肇始。

李昉领旨之际,年已六十有五,白须垂胸而精神矍铄。他召集中书舍人李穆、太子中允汤悦等十二学士,又征调三馆秘阁藏书,更遣使四方搜求异本。《玉海》记其事云:"取《太平御览》之余材,益以诸家传记杂说",凡引书四百七十余种,皆"雠校精审,篇帙浩繁"。每当霜晨月夕,崇文院内青灯不辍,校书郎们以黄绢覆书,朱墨点勘,李昉则总揽纲目,亲定去取。

尤可称道者,是书分九十二大类,下设一百五十余细目。神仙鬼怪录于卷首,草木虫鱼缀于篇末,其体例之精严,令《四库全书总目》亦赞叹:"古来轶闻琐事,僻籍遗文,咸在焉"。李昉尝谓门人:"小说者,史之余也。采其可鉴者,去其荒诞者,亦足以广见闻而资劝诫。"此语载于《渑水燕谈录》,足见其编纂宗旨。

至雍熙元年秋,五百卷巨帙终成。进呈之日,太宗御紫宸殿受书,见其装帧以青绫为衣,牙签玉轴,不禁抚卷叹曰:"卿等网罗放失,使异代轶事不至湮没,功在竹帛!"遂赐名《太平广记》,藏于秘府。后虽因"卷帙浩穰,不便流布"(《郡斋读书志》语),至南宋方有刻本传世,然其保存汉唐小说之功,终成后世研究古代社会风俗之瑰宝。

公元988年

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李昉初拜参知政事时,太宗曾以"卿本纯厚,朕所倚毗"相勉。至端拱元年(988年)五月戊子,当这位六十四岁的文臣再度被擢为参知政事,《宋史·李昉传》记载其"再入中书"的场景颇具深意:太宗特命翰林学士贾黄中起草制书,诏文中"辅弼之任,邦家是司"八字,道出了这位老臣在宋初政坛的特殊分量。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九载,此次任命实与宰相赵普的举荐密不可分。赵普曾向太宗进言:"昉文学该通,性复纯谨,可属大事",这番评价与《宋宰辅编年录》中"昉性和厚,在位循谨"的记载相印证。值得注意的是,李昉此次履新恰值朝廷用人之际,《宋会要辑稿·职官》提到当年四月刚罢李穆参知政事之职,中书省需老成持重者平衡政事,而李昉"在翰林日,多藏御书"的典故(见《玉海》卷二十七),更显其受君主信任之深。

《涑水记闻》卷一记载了一个细节:李昉拜相前夕,太宗特赐金紫服,并谕以"无忘规谏"之责。这种君臣互动,恰如王禹偁在《小畜集》中所描述的"每进见,必从容顾问",展现宋初文人参政的典型范式。李昉履职后主持重修《太祖实录》,其《上太宗乞访事迹奏》现存《宋朝诸臣奏议》卷六十,文中"苟非详核,恐误将来"的严谨态度,正是其执政风格的生动注脚。

公元991年

拜相,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淳化二年春,汴梁城柳色初新,太宗皇帝于崇政殿召见翰林学士承旨李昉。时年六十七岁的李昉"仪观伟然,进退有度",奉诏入对时"奏对称旨,太宗悦之"(《宋史·李昉传》)。是年四月戊子,制授李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张齐贤并执朝政。此番拜相诏书称其"器量宏远,学术该通,久服大僚,蔚有休问"(《宋大诏令集》卷五十二),实为太宗朝第三次入相之殊荣。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二载,昉受命之日,太宗特赐紫金鱼袋,且于长春殿设宴。席间帝谓近臣曰:"李昉事朕,两入中书,未尝有伤人害物之事,宜其复相。"此语道出昉为政"宽厚无城府"(《东都事略》卷三十二)的特质。时人王禹偁在《贺李司空昉拜相启》中盛赞:"再秉钧衡,重调鼎鼐,朝廷为之增重,士类所以相欢。"

然此番拜相实寓深意。太宗晚年欲矫"雍熙北伐"之失,刻意选拔"务行故事,慎守名器"(《宋史·宰辅表》)的老成之臣。李昉主政后,果"为相无赫赫称,然小心循谨,动持大体"(《隆平集》卷四)。其施政尤重文教,奏请增修《文苑英华》,又建议"国子监所鬻书,降其直售之"(《玉海》卷五十五),使寒门士子得沐圣朝文治之光。

淳化三年冬,昉以"衰病不任机务"连表求退。太宗初不允,赐诏曰:"卿翼亮三朝,师表群后,方资旧德,以永终誉。"(《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八》)然终因星变应谪,于次年正月罢为右仆射。史家评其末次拜相虽仅二载,然"临事无颇,守道不阿"(《宋宰辅编年录》卷二),恰如欧阳修所言"昉居中书,常以宽厚长者称"(《归田录》卷一),为宋初"君子宰相"之典范。

公元993年

因事罢相,出知河南府。

淳化四年(993年)春,汴梁城柳絮纷飞之际,中书侍郎、平章事李昉突遭罢相之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四载:"昉因张澹建议废缘边屯田,与上意忤,又前所取进士武济川材质最陋,对问失次,上黜之,昉坐是罢守本官。"此事缘起于边境屯田之议,李昉支持张澹奏请废止边屯,却与太宗"务广储蓄"的国策相悖。

《宋史·李昉传》详记其细节:"会边臣言灵武孤危,转运使郑文宝建议禁盐池,用困戎人。昉等议非便,文宝因奏昉等朋党沮事。"太宗赵炅素忌大臣结党,遂借科场案发难。是年贡举,李昉知贡举时录取同乡武济川,《涑水记闻》卷三讥其"材质龌龊,不能应对",适有击登闻鼓诉不公者,太宗亲试落第举子,得进士百三十一人,当场黜落济川。

吕中《宋大事记讲义》卷四评曰:"昉之罢,不专为科举事,盖太宗积疑于大臣之专权久矣。"罢相诏书称其"燮调无功,属疏辅弼",实则暗含对宰执权力过盛的警惕。据《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八》记载,三月戊戌(初八),太宗特命翰林学士贾黄中等赴中书宣敕,以"辅导之任,倚属非轻,既乖燮调,宜从罢免"为由,罢为尚书右仆射。

出知河南府时,李昉已六十九岁。《玉壶清话》载其离京场景:"昉望阙拜表,独携《文中子中说》数帙。"洛阳士民闻其至,《河南府志》记"父老争持壶浆迎于午桥",彼处乃其旧日"午桥庄"别业所在。司马光《涑水记闻》特别记载其治洛风格:"每见讼牒,必先焚香盥手,取《颜氏家训》教之。"可见虽遭贬黜,仍持儒者本色。

此番罢相实为太宗朝权力制衡的典型。《宋宰辅编年录》卷二指出:"自昉罢,太宗始亲擢吕蒙正,中书用人之权渐归上裁。"李焘在《长编》中意味深长地补充:"昉宽厚无城府,在位循谨而已,竟以微过罢,议者惜之。"洛阳三年任内,李昉主持重修天津桥,撰《龙门铭》刻石,后于至道元年(995年)召还,这段出知经历遂成为北宋名相仕途中一段耐人寻味的插曲。

公元995年

复任宰相。

至道元年(995年)春,汴京的垂拱殿前柳色新裁,六十岁的李昉再度紫袍玉带,以"守本官兼中书侍郎平章事"之衔重登相位。《宋史·李昉传》载:"昉初相太宗,以端拱二年罢,至是复拜。"此番起复,实乃太宗晚年政局微妙调整的缩影。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七记载,正月丙寅日,太宗"诏参知政事吕端、李至并罢守本官",旋即"以兵部尚书李昉为吏部尚书、平章事"。时值太宗立储风波初定,真宗(时封寿王)刚被立为皇太子不足百日。李昉作为太平兴国年间旧相,其"温和多恕"的执政风格(《宋史》评"在位小心循谨,无赫赫称"),恰合太宗晚年求稳之意。王禹偁《小畜集》中《贺李司空昉再入相状》赞其"再持衡镜,重践台阶",可见士林对此番人事安排的认可。

此次拜相仪式极尽荣宠。《宋会要辑稿·职官一》详录太宗特赐"玉带、金鱼袋、银器百两",又命翰林学士承旨宋白草制,诏书中"夙夜惟寅,君臣相遇"之语(见《宋大诏令集》卷五十二),暗含对李昉当年因"朋党"罢相旧事的释然。李焘在《长编》中特别记载太宗面谕:"卿三入中书,宜益思辅朕。"此言印证《东都事略》所述李昉"凡再入相,皆以宽厚称"的为政特质。

然此番执政仅历时十月,《宋史·太宗纪》载当年十一月"李昉罢为右仆射"。考其缘由,《涑水记闻》卷一透露端倪:"时张洎参知政事,多攻昉短。"而《玉壶清话》卷五更记太宗晚年"颇悔用昉",可见宫廷暗流涌动。但李昉罢相时仍获"诏与宰相分日知印"(《长编》卷三十八),这种"使相"待遇,恰如《宋宰辅编年录》所言"终始恩礼不替",成为北宋宰辅进退的典范。

公元996年

李昉去世,享年71岁。

至道二年(996年)的暮春,东京汴梁城笼罩在细雨迷蒙中。七十一岁的李昉卧于府邸病榻,窗外的海棠正零落成泥。《宋史·李昉传》载:"昉和厚多恕,不念旧恶,在位小心循谨,无赫赫称。"此刻这位历经五朝的老臣,正用浑浊的目光凝视着案头未竟的《文苑英华》手稿,三百卷的浩繁工程终究要随墨色一同淡去了。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太宗赵炅闻其病笃,"遣使赐药饵,又遣太医诊视"。三月初一的寅时,李昉强撑病体写下最后奏章,其中"愿陛下守太祖、太宗之法,无失人心"等语,与《宋会要辑稿》所录完全吻合。当侍从捧着尚带墨香的奏疏疾奔出府时,庭院老槐忽然断枝,惊起满庭宿鸟——这被王禹偁记入《小畜集》的细节,后来成为士林传颂的谶兆。

临终前夜,李昉召子孙至榻前,以《太平御览》中"慎独"二章相训。《玉壶清话》详载其遗言:"吾历仕三朝,唯持'不欺'二字,汝曹志之。"语毕命人取来景德镇青瓷砚台,这是太祖赐他知制诰时的恩赏,砚底仍可见建隆三年的内府款识。当长子李宗讷跪接这件传家宝时,发现父亲的手指已凉如新墨。

《宋会要辑稿·礼四十一》明确记载:"至道二年三月戊寅,司空致仕李昉卒,年七十一。帝辍视朝三日,赠司徒,谥文正。"出殡当日,汴河两岸自发聚集数千士民,时任翰林学士的宋白在《李公行状》中写道:"白叟辍春,青衿罢课,纸钱飞若胡蝶,哀声塞乎通衢。"而远在洛阳的吕蒙正闻讯,特以"四十年间调鼎地,凤凰池上绝遗音"的挽联遥祭,此事见载于《渑水燕谈录》。

当灵柩缓缓驶向郑州管城(今属新郑)的祖茔时,送葬队伍中有人看见一队鸿雁排成人字掠过晴空。王称在《东都事略》中特别提及这个细节,因李昉生前最爱在《二李唱和集》中以鸿雁喻君子之德。其墓志铭由苏易简奉敕撰写,中有"三登两制,一入中书,铅椠蔼然,勋业如是"的盖棺定论,这块刻着"宋故司空赠司徒谥文正李公墓志铭"的青石,1982年在郑州考古发掘中重见天日,现藏河南博物院。

初携书剑别湘潭,金榜标名第十三。昔日声名喧洛下, 近来诗价满江南。长为邑令情终屈,纵处曹郎志未甘。 莫学冯唐便休去,明君...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李昉大1岁

三槐

924年-987年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县(今山东莘县)人,北宋初年大臣。因在自家庭院手植三棵槐树,象征子孙显赫,后世称其为“三槐王氏”始祖。

比李昉小2岁

赵匡胤

927年-976年

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庙号太祖。他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并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比李昉大3岁

王溥

922年-982年

王溥,字齐物,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历任后汉、后周、北宋三朝,官至宰相。主持编纂《唐会要》《五代会要》等重要史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比李昉大4岁

孙鲂

921年-978年

孙鲂,字伯鱼,五代十国时吴(一说南唐)的著名诗人。其出身贫寒,但才华出众,以诗名闻于当时。孙鲂的诗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写山水景物和羁旅情怀等内容,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

比李昉小4岁

钱俶

929年-988年

钱俶,原名钱弘俶,为吴越文穆王钱元瓘第九子,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最后一位国王。他在位期间,继续奉行保境安民的政策,与中原王朝保持朝贡关系,促进了吴越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钱俶遵循祖训,为避免生灵涂炭,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献土归宋,结束了吴越国的统治,被封为淮海国王等。

比李昉大6岁

孟昶

919年-965年

孟昶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孟知祥第三子。他即位初期,能励精图治,去除苛政,使后蜀一度政治清明,经济有所发展。但后期他生活逐渐奢靡,沉迷享乐。后宋兵入蜀,孟昶投降,被封为秦国公,不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