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须将一片地,付与有心人。
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
传语龙王并水府,钱塘借与筑钱城。

钱镠

译文

须将一片地,付与有心人。
应当将这一片土地,托付给真正有心的人。
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
黄河终有清澈的一天,但后辈恐怕难以继承这样的才华。
传语龙王并水府,钱塘借与筑钱城。
传话给龙王和水府,将钱塘借来修筑钱城。

词语注释

付与(fù yǔ):托付给,交给。
信有(xìn yǒu):确实有,终有。
澄清(chéng qīng):清澈,变得清澈。
传语(chuán yǔ):传话,告知。
水府(shuǐ fǔ):神话中水神的居所,这里指水域的掌管者。
钱塘(qián táng):指钱塘江,位于浙江杭州。
筑(zhù):修建,建造。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杭州城,钱镠正于凤凰山麓巡视新扩的吴越王宫。这位出身草莽的君主凝视着远处浑浊的钱塘江,忽然对身旁的文士罗隐叹道:"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江风拂动他锦袍上的玉带,恰似其胸中翻涌的忧思——五代十国的烽烟里,他筑海塘、兴水利的功业,终将如黄河水浊复清般成为绝响。

史载钱镠曾命三千弓弩手射退钱塘潮,却在修筑钱城时遇江水倒灌。是夜他独坐军帐,以朱砂在青玉砚上写下"传语龙王并水府,钱塘借与筑钱城"。烛火将他的身影投在牛皮舆图上,恍若与传说中的潮神对话。此句后被民间谱为《钱王射潮曲》,那方砚台至今仍陈列在临安博物馆,釉色中暗藏当年浪沫的痕迹。

罗隐在《吴越备史》中记载,钱王巡视新垦农田时,曾将一把沃土授予老农:"须将一片地,付与有心人。"彼时夕阳将他的斗笠染成金色,田垄间新栽的桑苗才及膝高。这朴素的政治智慧,后来被苏轼化用进《乞常州居住表》,而当年那片试验田所在,正是今日杭州丝绸博物馆的所在地。

赏析

这首组诗以三组精炼的句子构建出宏阔的时空意境,南宋学者周密在《浩然斋雅谈》中盛赞其"以片语摄山河,以微言寄远志"。首句"须将一片地,付与有心人"采用白描手法,却蕴含深刻哲理。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指出此句"看似寻常最奇崛",土地与人的关系被赋予精神契约的象征,体现儒家"厚德载物"的思想传承。

第二联"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形成壮阔的时空对话。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评点此句"以黄河为喻,既见沧桑之变,复显人才之珍",浊浪滔天的黄河与澄清之日的对比,暗含《左传》"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的典故,将自然意象转化为对人才断层的深沉忧虑。

末联"传语龙王并水府,钱塘借与筑钱城"展现奇幻的想象维度。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此句"神游八极,气吞云梦",化用《庄子·应帝王》中"浑沌开窍"的寓言手法,使神话意象与现实需求产生奇妙交融。钱塘潮水的人格化处理,既延续了枚乘《七发》对浙江涛的描写传统,又赋予水利工程以史诗色彩。

三组诗句构成递进式结构:从土地伦理到人才焦虑,最终升华为人定胜天的豪情。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气象说"在此得到完美诠释——平易字句下蕴含着"如朝行远望,青山皆响"的恢弘气势。这种"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正是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推崇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艺术境界。

点评

此三联皆蕴天地气象而见诗家肝胆,诚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首联"须将一片地,付与有心人"看似平实,实得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之精髓,叶嘉莹先生曾评此类句法:"以最简净之语道破人世至理,如盐入水,有味无痕"。

次联"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顿起雄浑之势,钱钟书《谈艺录》有云:"黄河意象自古为诗家壮采,然能如斯以浊浪喻时局,以澄清期来者,实得少陵沉郁顿挫之骨"。末联"传语龙王并水府"云云,饶宗颐先生论及此类想象时叹曰:"诗人与神明对话,非关迷信,乃胸中块垒郁结,不得不发为惊涛拍岸之奇想"。

三联合观,恰印证了朱光潜《诗论》中的论断:"凡佳句必具两重性,既扎根现实土壤,又舒展理想翅膀。地理之黄河与精神之澄清,实际之城筑与神话之龙王,皆在此辩证中焕发诗意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