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没了期歌

2025年07月05日

没了期,没了期,营基才了又仓基。
没了期,没了期,春衣才了又冬衣。

钱镠

译文

没了期,没了期,营基才了又仓基。
无尽无休啊无尽无休,刚修完营房又要建粮仓。
没了期,没了期,春衣才了又冬衣。
无尽无休啊无尽无休,才备好春装又要制冬衣。

词语注释

营基:指军营的基建工程
仓基:指粮仓的基建工程

创作背景

暮春的吴越王宫,檐角铁马在风中叮当作响。钱镠独坐案前,朱笔悬于浙西营田使的奏章上方,墨迹将干未干。窗外新抽的桑枝划过窗棂,这位以"海龙王"著称的君主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衣锦军的老卒——那时他巡视军营,听见有人在夯土声中低唱"没了期",粗粝的调子混着汗碱渗进城墙砖缝。

据《吴越备史》记载,开平四年(910年)修筑杭州罗城时,民夫们传唱着这首古老的夯歌。当监工将竹片抽向动作稍缓的役夫,挨打者反而提高声调:"春衣才了又冬衣!"围观者竟相视而笑。这笑声里藏着五代十国特有的荒诞,就像钱镠此刻案头并置的《劝农诏》与《征丁令》——他忽然明白,那些被迫往返于桑田与城墙间的子民,早把轮回的苦难酿成了歌谣。

龙纹笺上的墨终于晕开了。钱镠想起年轻时任侠江湖,听过采石工用"没了期"的调子唱《诗经》中的"日居月诸"。千年劳役从未改变,只是《击壤歌》的旷达变成了五代人的黑色幽默。史官不会记载的是,当晚王命乐工重新谱曲时,特意保留了原歌中那个突兀的升调,那是夯锤砸到硬石时才会迸发的尖锐。

赏析

这首民间歌谣以复沓的笔法道尽古代劳役者的无尽悲辛,每段以"没了期"的叠句开篇,如沉重的叹息穿透纸背。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吕微指出:"'营基''仓基'的循环修筑,'春衣''冬衣'的缝制更替,构建出封建劳役制度下永恒苦役的象征性图景"。

"营基才了又仓基"的意象群呈现土木工程的永续性,北京大学傅刚教授认为:"'才了又'的转折将时间压缩成窒息般的闭环,劳动者刚完成营建地基的疲惫,立刻被投入粮仓修筑的新劳役中"。而"春衣冬衣"的意象更迭,南京大学程章灿教授解读为:"不仅是四季衣物的缝制劳役,更是岁月在重复劳作中被碾碎的隐喻,生命在缝补剪裁间悄然流逝"。

全篇四句三用"没了期",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强调:"这种近乎绝望的反复咏叹,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更具穿透力,与《诗经·王风》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的诘问异曲同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刘跃进特别指出:"看似简单的劳动场景白描,实为对封建劳役制度最锋利的控诉,可与汉代《十五从军征》的'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形成跨时空的互文"。

在情感表达上,浙江大学周明初教授分析道:"通篇无怨字而怨意彻骨,与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含蓄批判同属一脉"。两个"没了期"段落的并列,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认为:"形成了肉体劳作与生命消耗的双重变奏,比唐代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更显沉痛"。

点评

钱钟书先生曾评此诗曰:"'没了期'三字如檐间铁马,叮当作响,道尽人世循环之苦。吴越王以帝王之尊作劳工之叹,愈显其悲悯之怀。'营基''仓基'之复,'春衣''冬衣'之迭,非徒形式之美,实乃生命困顿之象征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没了期'之咏,直白如谣谚而深于一切雕琢。盖因将永恒轮回之哲思,化入夯土织麻之常事,遂使蝼蚁般劳碌的人生,蓦然照见天地不仁之大象。"

余光中先生对此诗别有会心:"两个'才了又'的齿轮,咬合着四季更迭的无情机制。当吴越王脱下锦袍写下'春衣冬衣'时,那些金线刺绣的龙纹,都化作了捆缚众生的绳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