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巡衣锦军制还乡歌

2025年07月05日

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碧天朗朗兮爱日晖。
功成道上兮列旌旗,父老远来兮相追随。
家山乡眷兮会时稀,今朝设宴兮觥散飞。
斗牛无孛兮民无欺,吴越一王兮驷马归。

钱镠

译文

三节还乡兮挂锦衣
三次荣归故里啊身披锦绣华衣
碧天朗朗兮爱日晖
晴空万里啊阳光灿烂温暖心扉
功成道上兮列旌旗
建功归途啊旌旗招展列队相随
父老远来兮相追随
乡亲远迎啊紧紧跟随不愿离
家山乡眷兮会时稀
故土亲人啊相聚时光太珍贵
今朝设宴兮觥散飞
今日摆宴啊酒杯交错欢声飞
斗牛无孛兮民无欺
星宿祥和啊百姓安乐无诈欺
吴越一王兮驷马归
吴越之王啊驾着驷马荣归故里

词语注释

觥(gōng):古代酒器,此处指酒杯
孛(bèi):星芒四射的现象,古人认为是不祥之兆,'无孛'指天象祥和
驷(sì)马:古代四匹马拉的车,象征尊贵身份

创作背景

诗词《巡衣锦军制还乡歌》创作背景

钱镠于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平定董昌之乱后,被朝廷封为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赐铁券丹书。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篡唐,封钱镠为吴越王,统辖十三州之地。钱镠虽割据东南,却始终以"保境安民"为念,使吴越国成为五代乱世中的一方乐土。

此诗作于后梁开平四年(910年),钱镠衣锦还乡,宴请父老。据《吴越备史》载,钱镠"至临安,谒父老,张饮,自执爵上寿",并命将士演"还乡歌",父老"多不解",遂改用吴音唱"你辈见侬底欢喜",可见其既存帝王威仪,又不失乡土之情。

诗中"三节还乡"暗合其节度使身份,"斗牛无孛"既指吴越分野星象祥和,亦隐喻治下政通人和。末句"驷马归"用《诗经·小雅》"四牡騑騑"典,将个人荣归升华为王化归仁的盛世图景。全篇杂用骚体与七言,在煌煌天威中透着"觥散飞"的乡宴温情,恰似这位"一剑霜寒十四州"的王者,终以锦缎覆住剑锋,在故土炊烟里暂歇征鞍。

赏析

这首《巡衣锦军制还乡歌》以帝王还乡的盛况为经纬,织就一幅融合家国情怀与个人荣光的锦绣画卷。钱镠作为吴越王衣锦还乡时所作,字里行间既流淌着王者气度,又浸润着游子深情。

"碧天朗朗兮爱日晖"以天象喻圣德,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评此句"气象宏阔,如见尧天舜日",晴朗无云的碧空与温暖日光,既实写还乡时的好天气,又暗喻政治清明的理想境界。旌旗猎猎的功成之道上,父老"相追随"的细节尤为动人,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追随'二字最见民心,非强权可致,乃仁政所归"。

宴饮场景的描写暗含双重时空的叠印。"觥散飞"的狂欢意象,与"会时稀"的沧桑感慨形成张力。浙江大学吴熊和教授在《唐宋词通论》中分析:"钱镠将帝王仪仗的威严与人伦温情的朴素巧妙融合,使宫廷宴饮获得了民间社饮的质朴生命力"。这种情感张力在"斗牛无孛"的星象描写中达到高潮,天文家朱文鑫解此句:"以二十八宿分野之说,喻吴越之地政通人和",天象的祥瑞成为人间治世的投影。

结尾"驷马归"的意象尤具深意。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马茂元认为:"四马并驰既合诸侯礼制,又暗含'四维既张,国乃复兴'的典故,将个人荣归升华为国家祥瑞"。这种将个人命运与疆土治乱相联系的写法,使全诗超越普通荣归主题,达到"诗史互证"的境界。

全诗采用楚辞体兮字句式,每句皆押平声微韵,音韵学家王力指出:"一韵到底的平声韵脚营造出雍容和畅的气度,与钱镠'保境安民'的治国理念形成声情互文"。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使该作成为五代时期不可多得的政治抒情诗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衣锦还乡之作,贵在气象雍容而不失真挚。吴越王此篇,以三节锦衣起兴,碧天朗日照耀功成之象,旌旗父老铺陈乡情之厚,末以'斗牛无孛'喻政治清明,结句'驷马归'三字尤见王者气度。"

近代词学大家龙榆生在《唐宋名家词选》附评中特别指出:"'今朝设宴兮觥散飞'一句最得古乐府神韵,宴饮场景如在目前。全篇虽用楚辞体式,然'吴越一王'的自称将霸业与乡情熔铸,较之汉高祖《大风歌》更多几分文人雅致。"

国学大师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有精妙譬喻:"此诗如织锦回文,前四句写还乡之盛况如金线盘绣,后四句抒治世之欣慰似银针收尾。'家山乡眷'二句,淡淡写来而情味隽永,非历经沧桑者不能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