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时,朔方之地的黄沙漫卷天际,如铁蹄踏破边关的寂静。李太白笔下《鸣雁行》的苍凉意境,正与盛唐边塞诗的气脉暗合。此诗虽列于杂曲歌辞,然其筋骨分明承袭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
考《乐府诗集》所载,此调本属横吹曲辞,多咏征戍之苦。天宝年间,太白亲历幽州,目睹安禄山治下边地将士"玉箸日应横"的悲怆。诗中"朔风动地"之景,恰似《北风行》中"烛龙栖寒门"的凛冽,皆暗喻边地苦寒与征人血泪。
"主人烹不鸣"句尤见匠心。典出《庄子·山木》中"不材之木得终其天年",太白反用其意,以雁喻人。彼时朝廷穷兵黩武,多少健儿如秋雁南飞,终成沙场枯骨。此中讽喻,较之王龙标"但使龙城飞将在"的直抒胸臆,更添几分沉郁顿挫。
玉箸横陈的闺怨,与朔风卷沙的边声,在五言二十字中交织成盛唐特有的悲壮图景。杂曲歌辞的民间底色,经太白淬炼,终成"笔落惊风雨"的黄钟大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