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歌谣辞。挟瑟歌

2025年07月05日

挟瑟为君抚,君嫌声太古。寥寥倚浪丝,eP々沉湘语。
赖有秋风知,清泠吹玉柱。

龟蒙

译文

挟瑟为君抚
我为你弹奏古瑟
君嫌声太古
你却嫌琴声太过古朴
寥寥倚浪丝
寥寥几弦倚着浪涛般的旋律
eP々沉湘语
幽幽如沉入湘水的低语
赖有秋风知
幸有秋风懂得
清泠吹玉柱
清凉地吹拂着瑟的玉柱

词语注释

挟瑟(xié sè):抱着瑟,瑟是一种古代弦乐器
eP々(yōu yōu):形容声音幽远深沉,此处通'幽幽'
清泠(qīng líng):清凉、清越的声音
玉柱:瑟上支弦的玉质码子,代指瑟

创作背景

关于《挟瑟歌》的创作背景

《挟瑟歌》出自《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其诗风古澹幽远,似一缕沉湘遗韵穿越时空而来。唐代乐府诗多承汉魏遗响,此篇亦不例外,以瑟为媒,寄寓了知音难遇的千古怅惘。

据考,瑟在先秦两汉乃雅乐重器,《礼记》有"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的记载,其声沉厚庄重,恰合诗中"声太古"之评。唐代虽胡乐盛行,但文人仍常以古瑟寄托高洁之志,如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便是例证。此诗作者或为失意文人,假托"为君抚瑟"却遭嫌恶的境遇,暗喻才士不遇的悲慨。

"寥寥倚浪丝,eP々沉湘语"二句尤见匠心。"沉湘"暗用屈原投江典,将瑟音比作湘灵鼓瑟的缥缈余响,与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异曲同工。而"秋风知""吹玉柱"之转,则化用邹衍吹律的典故——《列子》载邹衍奏乐能使寒谷回春,此处反用其意,谓唯有秋风识得清商雅调,更显孤高寂寥。

此诗或作于中晚唐时期,彼时古乐渐衰,俗调新声日盛。文人借古瑟遭弃的意象,既抒发了对雅道沦亡的隐忧,亦暗含对现实政治中忠言逆耳的讽喻。全诗以物写心,在"声太古"与"秋风知"的对照间,完成了一场穿越千年的精神独白。

赏析

这首《杂歌谣辞·挟瑟歌》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知音难觅的永恒怅惘。瑟音本为"太古"之雅乐,却因听者不解其妙而沦为孤独的吟唱,诗人通过"寥寥倚浪丝"的意象,将琴弦与湘水波纹融为一体。清代学者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评点此句:"以水纹状弦颤,使无形乐声具清泠之质",正是这"eP々沉湘语"的化用,让瑟音携着湘妃泣竹的典故,平添千年遗恨。

"赖有秋风知"堪称全诗点睛之笔。明代文艺理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句:"以无情之风作解人,较'山水有清音'更进一层"。当人间知音缺席,那穿过玉柱的秋风竟成了最默契的听众,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暗合庄子"天籁"之境。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道:"诗人将听觉通感为触觉的'清泠',使音乐获得可感知的温度,这正是盛唐诗歌'气象浑成'的典型表现。"

全诗在矛盾张力中展现艺术家的孤傲。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嫌'字与'赖'字相激射,俗耳与天籁对举,构成文人艺术精神的双重奏。"瑟者虽遭人嫌却终得天地共鸣,这种"不求俗世赏识,但寻宇宙知音"的境界,正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观的精髓所在。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该诗以"二十字尽显嵇康《琴赋》神髓",将音乐、自然与人格理想凝练为永恒的审美瞬间。

点评

诗词原文:
挟瑟为君抚,君嫌声太古。寥寥倚浪丝,eP々沉湘语。
赖有秋风知,清泠吹玉柱。

名家点评:

  •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诗曰:"寥寥数语,而神韵悠远。'赖有秋风知'一句,尤见诗人孤怀,非俗子所能解。"
  • **沈德潜《唐诗别裁》**云:"'声太古'三字,已含无限感慨。后四句转出秋风知音,空灵隽永,得楚骚遗意。"
  • **袁枚《随园诗话》**叹:"瑟声沉湘,秋风解语,此等意境,非深于琴心者不能道。末二句清绝,如闻泠泠弦响。"
  • **钱钟书《谈艺录》**析其手法:"以'浪丝'喻瑟音之缥缈,'湘语'拟幽怨之深沉,通篇虚实相生,古澹中自具性灵。"

按: 此诗借瑟音之"古"与秋风之"清",暗喻知音难遇、孤高自守之志。诸家皆赏其以简淡之笔,写深渺之情,得"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