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挟瑟歌》的创作背景
《挟瑟歌》出自《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其诗风古澹幽远,似一缕沉湘遗韵穿越时空而来。唐代乐府诗多承汉魏遗响,此篇亦不例外,以瑟为媒,寄寓了知音难遇的千古怅惘。
据考,瑟在先秦两汉乃雅乐重器,《礼记》有"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的记载,其声沉厚庄重,恰合诗中"声太古"之评。唐代虽胡乐盛行,但文人仍常以古瑟寄托高洁之志,如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便是例证。此诗作者或为失意文人,假托"为君抚瑟"却遭嫌恶的境遇,暗喻才士不遇的悲慨。
"寥寥倚浪丝,eP々沉湘语"二句尤见匠心。"沉湘"暗用屈原投江典,将瑟音比作湘灵鼓瑟的缥缈余响,与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异曲同工。而"秋风知""吹玉柱"之转,则化用邹衍吹律的典故——《列子》载邹衍奏乐能使寒谷回春,此处反用其意,谓唯有秋风识得清商雅调,更显孤高寂寥。
此诗或作于中晚唐时期,彼时古乐渐衰,俗调新声日盛。文人借古瑟遭弃的意象,既抒发了对雅道沦亡的隐忧,亦暗含对现实政治中忠言逆耳的讽喻。全诗以物写心,在"声太古"与"秋风知"的对照间,完成了一场穿越千年的精神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