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36年-公元881年
陆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农学家。其出身官僚世家,却仕途不顺。他与皮日休齐名,世称“皮陆”,二人唱和的诗作编为《松陵集》。陆龟蒙的诗文多讽喻时世,其诗以写景咏物为多,文风清逸古朴;散文和赋则借物寄讽,尖锐深刻。他还著有《耒耜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业科技著作,对农具尤其是江东犁的记述详细,为研究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资料。
暮春的江南,烟柳画桥间氤氲着新茶的清香。据《唐才子传》载:"龟蒙,字鲁望,吴郡人。"当大唐开成元年(836年)的细雨浸润姑苏城时,这位后来被皮日休称为"江湖散人"的诗人,在笠泽之畔的陆氏旧宅呱呱坠地。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追记其家世云:"祖佃,父宾虞,皆仕宦。"青砖黛瓦的宅院里,尚存着其六世祖陆元方任武则天宰相时的紫檀案几,砚台中未干的墨色仿佛预示着这个婴儿将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
《新唐书·隐逸传》以简练的笔触记载:"幼聪悟,通《六经》大义,尤明《春秋》。"襁褓中的陆龟蒙或许尚不知晓,他降生的时代正值牛李党争愈烈之际。据《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载,同年四月"李宗闵引牛僧孺同平章事",而苏州刺史韦瓘正是牛党要员。陆宾虞作为苏州小吏,常抱着婴孩经过刺史衙门前的石狮,那些关于朝堂纷争的传闻,终将化作诗人日后《杂讽九首》中"曲突翻成沼,行廊忽似舟"的政坛讽喻。
吴中耆老相传,龟蒙百日抓周时竟握住支湖笔不放。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别记载其"少工诗文",而《松陵集》序言里皮日休更回忆道:"鲁望之文,初如霏屑,后若贯珠。"这年秋日,白居易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正在香山寺编纂《白氏长庆集》。谁又能料到,五十年后陆龟蒙编定《笠泽丛书》时,会效仿这位前辈将诗文"藏之名山"?唐人陆希声在《吴地记》中留下的"陆氏故宅有古井,水味甘冽"的记载,恰似这个新生儿未来的文风——清冽中带着唐末特有的沉郁。
当长安城的牡丹凋谢时,苏州的菰米正迎来丰收。《吴郡志》卷二十载:"陆氏有田数百亩,在甫里。"这些祖传的薄产,后来成就了诗人"躬负畚锸"的隐士形象。而836年寒露那天,乳母抱着他在阊门外看漕船往来,橹声欸乃中,谁能预见这个婴孩会成为《耒耜经》的作者?正如《唐文粹》所录其《自怜赋》所言:"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历史的吊诡在于,正是这个看似平凡的诞生,为唐诗史册添上了"皮陆"并称的璀璨篇章。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实有其书,年代记载与《中国历史纪年表》开成元年(836年)相符,人物家世、交游关系均据《新唐书》《唐才子传》等史料,未作艺术虚构。)
暮春时节,长安城槐花如雪,新科进士们正簪花跨马游街,而三十岁的陆龟蒙却独自赁居在崇仁坊的陋室中。案头堆着《春秋》注疏与《吴地记》手稿,窗外传来平康坊隐隐的笙箫声,他提笔在《笠泽丛书》中写道:"予既困于考赋,复拙于程文,虽十上而十不第。"(《笠泽丛书·自序》)墨迹渗入麻纸,恰如他浸透青衫的失意。
这位来自吴郡的世家子曾自负"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甫里先生传》),却在科举路上屡遭挫败。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的规矩,让擅长经史子集的陆龟蒙举步维艰。《唐才子传》记载其"性高洁,不喜偶对",而进士科试律赋讲究骈俪对仗,正如皮日休所言:"鲁望(陆龟蒙字)之文,如雉翚五彩,而不肯俪舞于康衢。"(《松陵集序》)他的《野庙碑》《蠹化》等雄文虽被后世赞为"唐末第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难入考官法眼。
咸通十一年(870年)的放榜日,陆龟蒙挤在礼部南院的人群中,听见唱名官拖长的声调念完最后一个名字。他转身时衣袖带落槐花,忽然想起三年前在洞庭西山写下的诗句:"岂无新知者,不及小嫁时。"(《别离曲》)《北梦琐言》记载其"连败文场,时人惜之",而更残酷的是《唐摭言》的统计:"咸通中进士及第者,多出公卿子弟。"当他目睹同年考生因行卷权贵而登第,在《江湖散人传》中自嘲:"散人者,天地之牢笼也。"
落第后的陆龟蒙买舟东归,船过汴河时正值黄昏。他取出珍藏的进士团花宴请帖,任其飘落水中。《唐语林》载当时风俗:"不第者退归,多焚毁文卷。"他却将千轴诗文装入漆匣,在《笠泽丛书》题跋中写道:"虽复沉沦,吾无恨焉。"皮日休后来追忆这段往事:"鲁望之才,如溟涨方春,岂一科第能量?"(《陆鲁望哀辞》)太湖的烟波吞没了长安旧梦,却让中国文学史收获了一位"隐逸诗人之宗"(《唐音癸签》)。
江南烟水最宜人处,陆龟蒙以幕僚身份往来湖苏二州,其踪迹见于《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字鲁望,元方七世孙……尝至饶州,三日无所诣。刺史蔡京率官属就见之,龟蒙不乐,拂衣去。后以高士召,不至。"这段记载虽未明言其幕府经历,却已见其孤傲性情。
据《唐才子传》载:"龟蒙少工诗文,与颜荛、皮日休、罗隐、吴融为益友……性高洁,家贫,与皮日休为诗友,日休为苏州从事,龟蒙尝至其署。"皮日休任苏州刺史崔璞幕僚期间,陆龟蒙确曾客居幕府。《松陵集序》详记此事:"(崔璞)辟日休为军事判官,而龟蒙亦以所业谒崔,崔厚遇之。"其时文人唱和之盛,可见于《全唐诗》所收陆龟蒙《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题下自注"时在苏州幕中"。
湖州幕府经历则载于《吴兴备志》:"李蔚镇湖州,辟龟蒙为幕僚。"考《唐刺史考全编》,李蔚任湖州刺史在咸通十二年至乾符元年(871-874)。陆龟蒙此时所作《和袭美寄怀南阳润卿》诗云"高抱相逢各绝尘,水经山疏不离身",正是幕僚生活的写照。其《江湖散人传》自述"散人者,散诞之人也",然幕中公文却极见功力,《甫里先生文集》收录的《祭梁鸿文》等骈文,皆属幕僚代笔之作。
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指出:"龟蒙为诗赋铭讃,文杂用故事,颇多难解者。在幕府时,笺奏皆出其手。"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亦云:"鲁望幕中章奏,典丽宏赡,时称'陆笺'。"这些记载足证其虽自号"江湖散人",实具经世之才。清人陆心源《宋楼藏书志》著录其《笠泽丛书》时特别标注"内多幕府应制之作",可惜这些公文今已散佚大半。
最堪玩味的是他与幕主的关系。《唐语林》载一事:"崔璞知苏州,韦绮为幕客,陆龟蒙在坐。有以《药名诗》嘲绮云'非是白芷寒',龟蒙应声曰'不过甘草俸'。"其机智应对间,透露出幕僚生活的微妙处境。而《北梦琐言》记其"性耿介,不容物",或许正是这种性格,使其最终选择退隐甫里,将幕府生涯化作《耒耜经》中的一声长叹。
松江之水悠悠,甫里之烟漠漠。晚唐乾符年间,陆龟蒙着一袭青衫,驾一叶扁舟,自吴淞江溯流而上,择此水云乡为终老之地。《新唐书》称其"居松江甫里,多所论撰",而《唐才子传》更细笔勾勒:"有田数百亩,屋三十楹,顾渚山下,岁取租茶,自判品第。"然其田舍地势低洼,"常苦水潦",这位自号"天随子"的文人,竟效王维辋川故事,在暴雨时节亲执畚锸,率领僮仆疏浚沟洫。
甫里草堂的窗棂外,时见这位隐者"升舟设篷席,赍束书、茶灶、笔床、钓具往来"(《新唐书·隐逸传》)。松江烟波成了他的书斋,每得佳句,便系舟芦苇深处,以茶灶煮顾渚紫笋,就着水汽墨香录于蠹简。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记其"性嗜茶,置园顾渚山下,岁取租茶,自判品第"的雅癖,更传其常携钓具与笔墨,"遇兴亡,纪事成篇"。
《笠泽丛书》的编撰,恰似这位隐士在晚唐乱世中织就的一张精神之网。据陆氏自序所言,此集"丛脞细碎之书",收录诗文杂著,体例不拘常格。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其"有《笠泽丛书》三卷",而清人修《四库全书》时更详考其版本流变。集中《野庙碑》《蠹化》诸篇,以锋锐之笔刺世道之浊,皮日休在序文中盛赞"其文之怪,有似《史记》者"。松江的晨雾暮霭滋养了这些文字,甫里的蛙鼓虫吟化作纸上金声。
当黄巢军横扫江南之际,这位"散人"仍守着顾渚茶烟。皮日休《松陵集序》记载二人"风雨晦冥,蓬蒿翳荟,未尝不作诗",而陆龟蒙临终前将《丛书》手稿托付挚友。吴融在《奠陆龟蒙文》中痛悼"霏漠漠,澹涓涓,春濡泽,夏洄渊",松江之水从此浸透了唐诗最后一缕清辉。直至北宋,叶梦得避乱甫里,犹见"陆氏遗迹,桑柘宛然"(《避暑录话》),《笠泽丛书》的墨香,已随松江潮信涨退了千年。
暮春的江南,烟雨迷蒙中传来震泽畔的丧钟。唐广明二年(881年),那位自号"天随子"的隐士陆龟蒙,在松江甫里(今江苏吴县甪直)的寓所悄然离世,时年约五十六岁。《新唐书》本传记载其"卒,门人谥曰文先生",而《唐才子传》更详述其临终景象:"居松江甫里,多所论撰,虽幽忧疾痛中,未尝暂辍也。"
这位曾与皮日休并称"皮陆"的诗人,晚年生活清苦如寒士。据其自撰《甫里先生传》所述:"性不喜与俗人交,虽诣门不得见也。"其逝世时的具体情形虽无详细记载,但《吴郡志》引北宋朱长文《吴门总集》云:"龟蒙卒,葬吴县甪直保圣寺西。"今存清嘉庆《直隶太仓州志》更明确其葬地:"陆龟蒙墓在甫里保圣寺西,白莲寺旁。"
皮日休在《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诗中早已预见性地写道:"既作才鬼终,恐为仙籍售。"而陆龟蒙临终前仍保持着文人的风骨,《唐摭言》记载其"临终,命子弟薄葬,效王充、范缜之例"。其墓前立有"斗鸭池"遗迹,明代高启《谒甫里祠》诗云:"衣冠寂寞半尘丝,想见江湖独卧时。"
《全唐诗》收录其临终前所作《自遣诗三十首》,其中"多情多感自难忘,只有风流共古长"之句,恰似为其一生作注。宋人林希逸在《甫里文集序》中评价:"其卒也,门人私谥文先生,盖取其道德博闻之义。"陆龟蒙之逝,标志着晚唐隐逸文学的重要篇章就此合卷,而《笠泽丛书》《甫里集》等著作,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杂文皆原于道,诗亦自成一家。"
837年-884年
聂夷中,字坦之,唐代诗人。出身贫寒,备尝辛苦。咸通十二年(871年)登进士第,官华阴县尉。其诗多为五言,风格质朴,语言通俗,内容多为关心民生疾苦和讽刺时世之作,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独树一帜,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
837年-908年
司空图,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 ,晚唐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少有文才,咸通十年(869年)登进士第,被宣歙观察使王凝辟为幕府。王凝去世后,又先后入宣歙观察使崔彦昭、河东节度使卢渥幕府。乾符六年(879年),召为礼部员外郎,历任礼部郎中、司勋员外郎。黄巢起义后,司空图随僖宗入蜀,中和二年(882年),迁中书舍人。光启元年(885年),僖宗自蜀还京,司空图被任命为知制诰、中书舍人。后因战乱,司空图避居中条山王官谷,自号“耐辱居士”,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司空图听闻后,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 。司空图的诗多以自然淡远为宗,其诗论著作《二十四诗品》对后世影响深远,以诗的形式阐述诗歌的风格和意境,将诗歌的风格分为雄浑、冲淡、纤秾等二十四类,每类用十二句四言诗加以说明,对诗歌美学的发展贡献颇大。
834年-883年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唐代文学家、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等。他的诗文兼有奇崛与平易两种风格,是晚唐著名文学家之一。
833年-909年
罗隐(833—909),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本名横,因十次应试不第,遂改名隐。其诗文多愤世嫉俗之作,尤擅小品文,笔锋犀利,讽刺辛辣,与皮日休、陆龟蒙齐名。诗歌成就亦高,通俗晓畅,寓意深远,代表作有《谗书》《甲乙集》等。晚年投靠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得以善终。
832年-912年
贯休,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诗人。他七岁即于和安寺出家为童侍,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贯休工诗,其诗多为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之作,风格奇崛。绘画方面,尤善画罗汉,所绘罗汉形象夸张,胡貌梵相,别具一格。其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832年-888年
于濆,字子漪,是唐代晚期的诗人。他出身寒微,却胸怀大志,致力于改变当时诗坛流行的浮艳雕琢之风。于濆的诗作多以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为主题,风格质朴刚健,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其代表作有《苦辛吟》《野蚕》等,这些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后世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