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信宫的秋叶簌簌落下时,班婕妤的团扇早已蒙尘。这首《婕妤怨》以汉成帝时期班婕妤失宠的史实为墨,在宫怨诗的绢帛上洇开千年文人的怅惘。
建始年间的椒房殿尚有余温,班婕妤曾以"辇上对答"的才学、"却辇之德"的操守,成为史家笔端"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的典范。然飞燕姊妹入宫如惊鸿照影,《汉书·外戚传》载"婕妤恐久见危,求共养太后长信宫",正是诗中"南山掌上来"的注脚——终南山的祥瑞竟不及舞袖翩跹,掌上明珠终成故剑。
乐府旧题在此焕发新意,"日日学新声"暗合《西京杂记》所录"赵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道尽后宫争宠的荒诞。班氏《自悼赋》中"华殿尘兮玉阶苔"的哀叹,在此化作"一落君王耳"的顿挫,南山之重竟在笙歌中失重,恰似张衡《怨篇》"虽曰幽深,岂无颠沛"的谶语。
六朝文人拟作时,常以"团扇秋凉"意象续写此怨。但此诗独辟蹊径,用"忽然宠"与"又须轻"的迅疾转换,将《列女传》推崇的贤妃美德,置于帝王情爱的无常天平上称量。班昭在《女诫》中追忆姑母"战战兢兢"的宫廷生存,于此五言二十字中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