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婕妤怨

2025年07月05日

妾貌非倾国,君王忽然宠。南山掌上来,不及新恩重。
后宫多窈窕,日日学新声。一落君王耳,南山又须轻。

龟蒙

译文

妾貌非倾国
我的容貌并非倾国倾城
君王忽然宠
君王却突然对我宠爱有加
南山掌上来
即使把南山捧在掌心
不及新恩重
也比不上新宠的分量重
后宫多窈窕
后宫中多有窈窕佳人
日日学新声
日日夜夜练习新的才艺
一落君王耳
一旦传入君王的耳中
南山又须轻
连南山也会被轻视

词语注释

婕妤(jié yú):汉代女官名,帝王妃嫔的称号
窈窕(yǎo tiǎo):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
南山:终南山,这里比喻稳固长久的恩宠

创作背景

长信宫的秋叶簌簌落下时,班婕妤的团扇早已蒙尘。这首《婕妤怨》以汉成帝时期班婕妤失宠的史实为墨,在宫怨诗的绢帛上洇开千年文人的怅惘。

建始年间的椒房殿尚有余温,班婕妤曾以"辇上对答"的才学、"却辇之德"的操守,成为史家笔端"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的典范。然飞燕姊妹入宫如惊鸿照影,《汉书·外戚传》载"婕妤恐久见危,求共养太后长信宫",正是诗中"南山掌上来"的注脚——终南山的祥瑞竟不及舞袖翩跹,掌上明珠终成故剑。

乐府旧题在此焕发新意,"日日学新声"暗合《西京杂记》所录"赵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道尽后宫争宠的荒诞。班氏《自悼赋》中"华殿尘兮玉阶苔"的哀叹,在此化作"一落君王耳"的顿挫,南山之重竟在笙歌中失重,恰似张衡《怨篇》"虽曰幽深,岂无颠沛"的谶语。

六朝文人拟作时,常以"团扇秋凉"意象续写此怨。但此诗独辟蹊径,用"忽然宠"与"又须轻"的迅疾转换,将《列女传》推崇的贤妃美德,置于帝王情爱的无常天平上称量。班昭在《女诫》中追忆姑母"战战兢兢"的宫廷生存,于此五言二十字中尽得风流。

赏析

《相和歌辞·婕妤怨》以简净如水的语言,道尽了后宫女子宠辱无常的悲凉。诗中"南山"意象的运用尤为精妙,既实指终南山之巍峨永恒,又暗喻君恩本应如山般厚重不移。然"不及新恩重""南山又须轻"的强烈对比,将帝王薄幸的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

"妾貌非倾国"四句以自谦口吻开篇,却暗含尖锐反讽。班婕妤《自悼赋》有"奉共养于东宫兮,托长信之末流"的哀婉,此诗化用其意而更显峭拔。君王恩宠如南山压顶般骤然降临,却又因新声巧笑转瞬消逝。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此诗"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正指其以平静叙述包裹锥心之痛的艺术张力。

"后宫多窈窕"四句勾勒出令人窒息的竞争图景。吴乔《围炉诗话》指出:"'日日学新声'五字,写尽六宫趋奉之态"。当女子们将全部生命价值系于"君王耳"的瞬息认可,人性的异化与宫廷的残酷便昭然若揭。末句"又须轻"三字尤为沉痛,与李白"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异曲同工,道破红颜未老恩先断的永恒悲剧。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节制的美学表达。全诗无一字直诉悲苦,却通过"忽然宠""须轻"等时间副词,展现出恩宠的不可持存。方东树《昭昧詹言》称其"得《国风》温厚之旨",正在于将个体遭遇升华为对封建女性集体命运的观照。那不断被新恩替代的南山,恰似永远悬在后宫女子头顶的命运之剑。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陆时雍《唐诗镜》评此诗
    "婕妤怨"不着一字悲凉,而宫闱冷暖自见。'南山掌上来,不及新恩重',以山岳之重喻君恩之薄,可谓匠心独运。末句'南山又须轻'更进一层,昔之重者今成轻尘,讽意深婉。"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此诗善用对比,'貌非倾国'与'忽然宠'相映,'南山'与'新恩'相较,写尽君王喜怒无常。后四句尤妙,'学新声'三字道尽后宫争宠之态,而'一落君王耳'如霜刃忽落,前日恩宠顿成刍狗。"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通篇不着怨字,而怨情渗透纸背。'南山'之喻奇绝,既言恩宠之隆可比山岳,复言弃置之速如拂轻尘。帝王家凉薄,二十字中写透千古宫怨。"

  4. 日本·近藤元粹《唐诗选评》
    "得《国风》怨而不怒之旨。'日日学新声'五字,活画后宫粉黛妍媚竞进之状,而'南山又须轻'一语,如观走马灯中朱紫轮流,令人哑然失笑复黯然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