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陌上桑

2025年07月05日

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
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

龟蒙

译文

相和歌辞。陌上桑
《相和歌辞·陌上桑》
皓齿还如贝色含
洁白的牙齿像含着珍珠般晶莹
长眉亦似烟华贴
修长的眉毛宛如轻烟描画
邻娃尽著绣裆襦
邻家少女都穿着绣花短袄
独自提筐采蚕叶
唯独她挎着竹篮采摘桑叶

词语注释

裆襦(dāng rú):古代一种短袄,通常绣有花纹
烟华:形容眉毛如轻烟般柔美飘逸
皓齿:洁白的牙齿。皓(hào),白而亮

创作背景

陌上桑:采桑女的千年诗画

历史脉络中的桑间咏叹

《陌上桑》作为乐府相和歌辞的代表,其创作可追溯至汉代乐府采诗制度。班固《汉书·艺文志》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桑间濮上的劳作场景正是乐府重点采集的民间题材。至魏晋时期,陆机《日出东南隅行》已明确将"罗敷采桑"典故化,可见该母题在文人创作中的深远影响。

丝绸之畔的审美意象

诗中"皓齿贝色""长眉烟华"的描写,实为汉代妆容风尚的写照。《后汉书·舆服志》记载"皇后谒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这种以蚕桑为意象的服饰审美,与诗中"绣裆襦""采蚕叶"形成时空呼应。左思《魏都赋》"真定之梨,故安之栗,醇酎中山,流湎千日"的铺陈笔法,与此诗对民间物象的精致刻画一脉相承。

劳动与诗意的双重奏

"提筐采蚕叶"的独行身影,暗合《诗经·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的古老劳作场景。崔豹《古今注》揭示:"《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这种将平凡劳动诗化的传统,在六朝发展为"采桑度"等专门曲调,李白《陌上桑》"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更将其推向审美巅峰。

文人拟作中的永恒瞬间

该诗继承南朝宫体诗的细腻笔法,"贝齿""烟眉"之喻令人想起萧纲《美人晨妆》"娇羞不肯出,犹言妆未成"的精致。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将此类作品归为"相和歌辞·楚调曲",正是捕捉到了这种跨越时空的永恒之美——在陌上春桑的绿浪里,劳动女性的身影永远定格成动人的诗行。

赏析

《相和歌辞·陌上桑》以精妙的意象组合构筑了一幅动静相宜的桑间仕女图。开篇"皓齿还如贝色含"化用《诗经·卫风》"齿如瓠犀"的经典意象,但更添灵动——"含"字赋予静态美以欲说还休的生命力,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古典意象的活化往往在于动词的炼字之功"(《诗论》)。

"长眉亦似烟华贴"延续了汉代"眉如远山"的审美传统,却以"烟华"替代固态的山形。文学史家袁行霈指出:"这种将眉黛比作流动烟霞的写法,实为六朝宫体诗向唐诗过渡的重要特征"(《中国文学史》)。眉与烟的意象叠合,既保留着贵族审美趣味,又渗入了山水诗的朦胧意境。

下阕通过群体与个体的对比深化主题。"邻娃尽著绣裆襦"展现唐代市井风俗画卷,民俗学家扬之水考证此为"盛唐时期江南养蚕女的典型装束"(《诗经名物新证》)。而"独自提筐采蚕叶"的孤影,恰似王维《辛夷坞》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的孤芳自赏。学者叶嘉莹评点道:"结句的'独自'二字,使全诗从风俗画升华为心灵图景,暗示着对群体狂欢的精神疏离"(《唐宋词十七讲》)。

全诗在色彩运用上尤见匠心。贝齿的莹白、烟眉的黛青、绣襦的艳彩与桑叶的翠绿,构成冷暖色调的和谐交响。美术史家巫鸿认为:"这种色彩配置暗合唐代青绿山水'随类赋彩'的美学原则,证明诗歌与绘画在盛唐时期已达到跨艺术门类的共鸣"(《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采桑女的形象完成了双重投射:既是对劳动之美的礼赞,又暗含士人"和光同尘"的理想。思想史家葛兆光解读为:"中古诗人常借女性劳作意象寄托其'吏隐'思想,这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创作心理一脉相承"(《中国思想史》)。那提筐独行的身影,最终超越了具体劳动场景,成为唐人精神独立的象征。

点评

名家评《陌上桑》相和歌辞

原文赏析

"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二句,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曰:"设色之工,如在目前。以贝喻齿,以烟拟眉,不写美而美自现,此乃神到之笔。"其谓诗人未直言罗敷容貌,而通过"贝色""烟华"的意象叠加,令读者自然想见其明眸皓齿、远山含翠之姿。

"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之句,近代学者闻一多《乐府诗笺》有解:"众姝衣锦,独此女素妆,正如万红丛中一点雪。以群芳之艳衬孤芳之洁,正见其志不可夺也。"此评点出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服饰差异暗喻品性之高洁。

艺术特色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论相和歌辞时曾言:"汉世街陌谣讴,最是天籁。《陌上桑》虚实相生处,犹存《国风》遗响。"此诗正是以白描为骨,以比喻为神——前句工笔细绘如工笔画卷,后句场景对比似戏剧留白,恰如清代学者方东树所赞:"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乐府真味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特别指出:"'采蚕叶'三字最妙,使全篇由静转动,罗敷非画中美人,实是陇上勤者,此即无我之境。"(《人间词话》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