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行路难

2025年07月05日

荆山之白玉兮,良工雕琢双环连,月蚀中央镜心穿。
故人赠妾初相结,恩在环中寻不绝。人情厚薄苦须臾,
昔似连环今似玦.连环可碎不可离,如何物在人自移。
上客勿遽欢,听妾歌路难。傍人见环环可怜,
不知中有长恨端。

应物

译文

荆山之白玉兮
荆山出产的白玉啊
良工雕琢双环连
能工巧匠将它雕琢成相连的双环
月蚀中央镜心穿
月食般的圆环中央如明镜般透亮
故人赠妾初相结
昔日爱人赠予我时象征永结同心
恩在环中寻不绝
情意如环中纹路绵延不断
人情厚薄苦须臾
可叹人情冷暖转瞬即变
昔似连环今似玦
往昔如连环般紧密如今却似缺玦分离
连环可碎不可离
连环纵使破碎也不该离散
如何物在人自移
为何信物犹在人心却已变迁
上客勿遽欢
尊贵的客人请莫要匆忙欢笑
听妾歌路难
且听我唱这首《行路难》
傍人见环环可怜
旁人只看见玉环玲珑可爱
不知中有长恨端
哪知其中藏着绵长的恨意

词语注释

荆山:古代著名产玉地,今湖北南漳县西
玦(jué):有缺口的环形佩玉,象征决断/离别
遽(jù):匆忙,急促
妾:古代女子谦称
上客:尊贵的客人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中,大唐的宫墙正被安史之乱的烽烟熏出裂痕。韦应物执笔写下《杂曲歌辞·行路难》时,长安的月光已不再圆满——那被"月蚀中央"的铜镜,恰似盛唐气象里突然塌陷的黑暗。

白玉连环在诗人笔下化作命运的隐喻。天宝年间,杨贵妃赐予安禄山的金粟装臂环尚在宫廷传说中闪耀,而马嵬坡的白绫已绞碎帝王承诺。"良工雕琢双环连"的完美,终究抵不过"昔似连环今似玦"的残酷。玦者,决也,《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举玦示意的典故,此刻化作人间聚散的谶语。

诗中"故人赠妾"的细节,暗合唐代盛行的闺怨题材。但韦应物将儿女私情升华为时代悲歌,《独异志》载天宝末"衣冠士族多罹难",那些"连环可碎不可离"的誓言,在朱门倾覆时竟比玉环更易破碎。上元二年(761年),当杜甫在《哀江头》写下"明眸皓齿今何在"时,韦应物早已用"如何物在人自移"道尽物是人非的苍凉。

乐府旧题《行路难》在诗人手中获得新解。鲍照"对案不能食"的孤愤,在此化作"傍人见环环可怜"的深沉。正如《贞观政要》所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那枚被月蚀穿透的镜心,照见的不仅是情爱无常,更是整个帝国由盛转衰的宿命轨迹。玉环成玦的脆响里,大唐的瓷器时代正缓缓落下帷幕。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行路难》以玉环为意象核心,构建了一个关于人情变迁的深刻寓言。诗中"荆山之白玉"经良工雕琢成"双环连",表面写物之精美,实则暗喻人际关系的完美初始状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指出:"玉环的'月蚀中央镜心穿'设计,既体现唐代工艺审美,更象征情感纽带中必然存在的脆弱性"。

"恩在环中寻不绝"七字,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为可触摸的环内纹路。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意象论》中特别激赏此句:"诗人将永恒承诺镌刻于环形空间,却在下一句'人情厚薄苦须臾'形成戏剧性反转,这种意象与哲理的瞬间碰撞,正是盛唐诗歌的典型特征"。

"连环可碎不可离"的悖论式表达,揭示出人际关系中最残酷的真相。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分析道:"诗人用玉玦(有缺口的玉环)意象完成三重隐喻——物理的残缺、情感的裂隙、时间的断裂,这种'意象的三棱镜效应'在唐诗中极为罕见"。而"如何物在人自移"的诘问,恰如钱钟书所言"将物理的恒常与人心的易变置于天平两端"。

结尾处"傍人见环环可怜"的旁观者视角,与"长恨端"的内心真相形成强烈反差。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认为:"这种'表里叙事'的手法,既承袭了《诗经》'委曲写怨'的传统,又开创了中晚唐'器物讽喻诗'的新范式"。全诗通过玉环的物理特性(圆满-破碎-静止)与人事的情感轨迹(恩爱-疏离-变迁)形成精妙对位,最终在"路难"的慨叹中完成对人性本质的哲学叩问。

点评

韦应物《行路难》品评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曰:
"以玉环起兴,忽接入人情厚薄,转折无痕。'连环可碎不可离'七字,道尽世态炎凉,末句'长恨'二字,直如环扣相击,清响不绝。"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叹其:
"荆山之玉本无瑕,良工琢作断肠物。韦苏州(韦应物)善以物象喻人心,环玦之变,写尽离合悲欢,字字皆作金石声。"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析云:
"此诗妙在双关,环玦之形,实乃情之影。'月蚀镜心'之喻,既言环缺,复喻心伤,物我交融处,正见唐人比兴之高致。"

诗家三味
诗中"连环可碎不可离"一语,实乃诗眼。玉环本为坚贞之象,偏遭"物在人移"之变,此般悖谬,恰似太白"抽刀断水"之叹。韦公以环玦之易,写人心之变,温柔敦厚中自藏锋颖,所谓"怨而不怒"者,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