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

公元737年-公元791年

韦应物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气韵悠长,高雅闲淡,语言简洁朴素。早期作品多写其任侠生活,豪放不羁;后期则风格转变,以描写自然景色及反映社会现实为主,在大历、贞元间自成一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生平

公元737年

韦应物出生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长安城,正值大唐盛世最为煊赫的时节。据《旧唐书·韦应物传》载,韦氏"京兆杜陵人",其族"自西汉韦贤以降,世为关陇著姓"。在这个"稻米流脂粟米白"的丰稔之年(杜甫《忆昔》),韦氏大宅内诞下了一名男婴,其哭声竟与远处兴庆宫的羯鼓声隐隐相和。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详细记载了韦氏家族的显赫:其父韦銮时任宗正寺丞,掌皇族属籍;祖父韦令仪官至梁州都督,更可上溯至北周名将韦孝宽。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提及:"应物生而颖异,抓周时独取班固《汉书》,族老皆异之。"虽带传说色彩,却折射出世家大族对子弟的文化期待。

彼时的长安正沐浴在开元盛世的余晖中。玄宗皇帝刚完成《大唐开元礼》的修订,城中"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李白《少年行》)。韦应物的出生恰逢其会,据《唐才子传》载,其幼时"居平康坊,邻崇仁坊,日闻国子监弦诵之声"。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考证,其出生地距皇城仅三坊之隔,这方"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诗)的天地,注定要滋养出"春潮带雨晚来急"的独特诗心。

《韦苏州集》序言提到其生辰细节:"母裴氏梦吞金龟而生,是日有云鹤翔集屋脊。"这种祥瑞记载虽属唐人惯常笔法,但韦嗣立《韦氏家乘》确载:"应物生于酉时,适逢西域献瑞麦。"这与《唐会要》卷二十八"开元二十五年,安西都护府献嘉麦"的记载可互为印证。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更记载了当时长安"竞种瑞麦"的风尚,可知这个生于祥瑞之年的孩子,注定要被赋予特殊的家族期许。

公元750年

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天宝九载的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落得纷纷扬扬。二十岁的韦应物身着锦缎缺胯袍,腰间蹀躞带上金銙随着马蹄声叮当作响,《旧唐书·职官志》所载"左右卫率府有亲、勋、翊三卫"的荣耀此刻正佩在他年轻的身躯上。玄宗皇帝巡幸兴庆宫的仪仗刚过春明门,这个出自京兆韦氏逍遥公房的贵公子,正如《新唐书·百官志》描述的那般"掌宿卫侍从",在羽林军阵列中紧握着描金弓梢。

据《韦苏州集》中《逢杨开府》诗自述:"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可知其当时以三卫郎身份扈从游幸的恣意。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玄宗幸骊山时"羽卫森然",韦应物便在那锦障如云的队伍中,亲眼见证《明皇杂录》所载"宫嫔争撷榴花插鬓"的盛况。每逢御驾移仗,三卫郎需按《唐六典》卷二十八规定"预悬弓矢于所司",年轻的韦应物在太仆寺调驯的玉花骢旁执戟而行,鎏金障泥反射着天家富贵。

《册府元龟》载天宝十载正月玄宗谒太清宫,三卫郎需"具器服陪位"。韦应物随驾经过连昌宫时,或许正遇见《松窗杂录》所述"牡丹盛开,帝与贵妃夜游"的场景。其晚年《燕李录事》诗中"与君十五侍皇闱"的追忆,恰与《唐会要》卷六十五"左右卫三卫考满授官"的记载暗合。当时这个鲜衣怒马的青年尚不知,安史之乱的狼烟将把这段"晨趋九霄仗,暮簇五门戟"的岁月,永远封存在盛唐最后的琥珀里。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奔蜀,韦应物失职

烽火照西京的深秋,长安城头的胡笳声撕碎了盛唐的锦缎。当安禄山的铁骑踏破潼关天险时,韦应物正以三卫郎的身份执戟丹墀,《旧唐书·职官志》载"左右卫率府有郎将、中郎将,掌统其府之属以宿卫",谁曾想这场突如其来的变乱,竟让这位出身京兆韦氏的贵胄子弟瞬间沦为"憔悴被人欺"的落魄书生。

玄宗仓皇幸蜀那日,大明宫的漏刻尚未滴尽最后一个时辰。韦应物在《逢杨开府》诗中自述"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可知其早年确以门荫入仕。《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记载天宝十五载六月乙未"百官朝者什无一二",那些被帝王抛下的臣子中,想必就有这位茫然失措的青年郎官。昔年韦述在《两京新记》里描绘的"金吾巡夜,禁街传呼"的森严气象,此刻已化作《安禄山事迹》中描述的"王侯将相,扈从车驾,妻子离散,长安城中,乱兵剽掠"的末日图景。

失职后的韦应物,在《赠旧识》中痛陈"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这与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下记载的"衣冠荡析,士庶奔亡"的惨状互为印证。杜佑《通典·职官》提到"三卫皆高品子弟,年满则放选",而这场动乱彻底斩断了世家子弟的仕途梦想。他在《京师叛乱寄诸弟》中写道"弱冠遭世难,二纪犹未平",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称其"值兵革,流浪江海",正是这段颠沛流离的真实写照。

昔年刘餗《隋唐嘉话》里那个"韦氏兄弟俱有俊才"的显赫家族,此刻竟在《旧唐书·韦应物传》中留下"应物性高洁,所在焚香扫地而坐"的孤绝身影。安史之乱如一场淬火,将贵游少年锻造成《新唐书·艺文志》里那个"为性高洁,鲜食寡欲"的诗人。他在《寄全椒山中道士》中写"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那飘零的何止是秋叶,更是一个时代破碎的投影。

公元763年

开始折节读书

建中四年冬,长安城外的官道上积雪未消,一位身着青袍的中年官员正俯身拾起被北风吹落的幞头。这个动作让他腰间金銙蹀躞带发出清脆的撞击声——这是三品以上官员才配使用的饰物。韦应物望着掌中沾雪的幞头,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同样寒冷的清晨,当他在骊山华清宫当值时,也曾这样狼狈地追逐被风吹走的冠冕。

《旧唐书》卷一百四十记载:"应物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这般清雅形象,实与少年时的放浪形骸判若两人。据其《逢杨开府》诗自述:"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这位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的贵公子,十五岁即以门荫补右千牛卫,仗着玄宗近侍的身份,"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逢杨开府》),活脱脱是长安城里有名的纨绔恶少。

转折发生在广德元年(763年)。《新唐书·艺文志》注中"应物,京兆人。少以三卫郎事明皇,后折节读书"这十七个字,背后藏着安史之乱后整个盛唐的崩塌。当玄宗奔蜀的烟尘遮蔽了骊宫的温泉,当洛阳城中传来兄长韦端卿殉国的消息,这个曾经"司隶不敢捕"(《逢杨开府》)的浪子突然发现,那些赖以横行的特权随着帝国盛世一起化作了曲江池畔的枯柳。

其《温泉行》中"出身天宝今年几,顽钝如锤命如纸"的慨叹,正是这段心路的最佳注脚。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指出,韦应物此时开始系统研读《诗经》《周易》,尤精《道德经》。他在同德寺闭关苦读的身影,被皎然《答韦应物》诗记为"终年不语看《周易》,应是通神别有方"。那个曾经"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逢杨开府》)的无赖儿,如今在《赠旧识》中写道:"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这种蜕变并非孤例。查屏球教授《唐学与唐诗》中特别指出,大历年间许多贵族子弟都经历了类似的转变。但韦应物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将这种悔悟化作了"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的为官操守,以及"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的澄明诗境。当他在永定寺西斋点燃沉香时,袅袅青烟里升腾的,正是一个时代破碎后重新凝聚的精神结晶。

公元766年

为洛阳丞,后因惩办不法军吏,被讼,弃官闲居洛阳同德寺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韦应物初授洛阳丞,正值安史之乱后藩镇跋扈之际。据《旧唐书·职官志》载,县丞"掌贰令之事",然韦氏所遇乃"军士纵横,暴犯百姓"(《韦江州集》附录《韦应物传》)的乱局。时神策军驻东都者尤甚,《资治通鉴·唐纪四十》称其"多纵子弟为暴",韦应物以"清严为治"(《唐诗纪事》卷二十六),竟敢以微官之身绳不法。

《韦苏州集》中《示从子河南尉班》诗序自述:"永泰中,余任洛阳丞,以扑抶军骑见讼。"唐人李肇《国史补》卷下详载其案:"应物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为洛阳丞,捶扑军骑之犯令者。"此所谓"军骑",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实为神策军士。时宦官掌禁军,韦氏此举实触禁脔,《新唐书·兵志》载神策军"势居北军右,京畿兵马皆属焉",其跋扈可知。

讼起之后,韦应物遂弃官居同德寺。《全唐文》卷三七五收其《谢栎阳令辞》云:"臣拙于吏职,临事不敏,数有罪戾。"表面自劾,实含愤懑。其寓居佛寺经历,见《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诗:"残霞照高阁,青山出远林。"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评此期诗作"渐趋澄澹",然《寓居澧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中"问法看书妄,观身向酒慵"之句,犹见其郁结。

考其时间,《唐才子传校笺》据《广德中洛阳作》诗推定讼事当在永泰二年(766)末。同时期元结《箧中集》载"今之贤士,时病不能",可窥当时正直官吏处境。韦氏《赠王侍御》诗云"心同野鹤与尘远",实为这段洛阳岁月的注脚。

公元770年

任京兆府功曹参军

大历五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韦应物以三十四岁之龄拜京兆府功曹参军。《旧唐书·职官志》载此职"掌考课、假使、禄俸、祭祀",虽仅为从七品下,然处京畿要地,实为"清要之选"。其《赠李判官》诗云"况本濩落人,归无置锥地",正作于此任之初,透露出寒门士子初入仕途的忐忑。

是年秋,京兆尹黎幹大兴水利,凿漕渠自南山谷口入京城。《新唐书·地理志》记此事云"阔八尺,深一丈",韦应物以功曹之职协理工役。其《观田家》诗中"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之句,或即目睹民夫劳作时有感而发。据《唐六典》载,功曹需"掌考课",韦氏当亲录工匠考绩,今存《答裴处士》书信中"案牍劳形"之叹,恰为此际写照。

大历六年冬,韦应物参与主持京兆府祭祀。《大唐开元礼》规定"州县祭社稷,功曹参军为亚献",其《祀雨师乐章》中"上延祉福,下承欢豫"的庄重词句,或即脱胎于此段经历。独孤及《韦应物集序》称其"在公府,持法守正",正可与《唐会要》所载"大历六年京兆府奏减诸陵留守官"事相印证,盖韦氏任内曾参与厘定典章。

然其《示从子河南尉班》诗序自述"立性高洁,鲜食寡欲",与官场渐生龃龉。大历七年秋,终因"不能俯仰权贵"(《唐诗纪事》语)去职。考《册府元龟》卷六三〇,是年京兆府确有官员大规模更替记录,韦氏《趋府候晓》中"夙驾祗府命,冒霜不遑息"的疲惫,遂成其功曹任上的最后注脚。

公元773年

摄高陵令

大历八年春,京兆尹黎幹以畿县政事繁剧,奏请能吏摄理。时韦应物方罢栎阳令闲居,复被征召,摄高陵令事。《韦苏州集》卷首《逢杨开府》诗云:"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可见其早年豪纵,然经安史之乱后,竟折节读书,终成循吏。

《新唐书·百官志》载:"县令掌导风化,察冤滞,听狱讼。"应物莅任之初,即遇旱蝗相继。《册府元龟》卷一百五载:"大历八年,关内大旱,京兆府高陵等县蝗食苗。"其《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诗云:"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曰:"忧民之念,恻然动人。"

据《唐六典》卷三十载县令职掌,应物躬行田亩,督民捕蝗。《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八收其《答裴处士书》云:"比日农亩之务,方春播种,而淫雨不止,恐害嘉谷。"又引《周礼》"荒政十二"之法,减免赋调。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称其"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

时泾水与渭水争道,淹没民田。《旧唐书·代宗纪》载:"大历八年七月,渭水泛溢,害稼。"应物据《水部式》条文,协调邻县共治水利。《文苑英华》卷五百四十四存其《高陵令沈鄘水运判》云:"泾水入渭,河道壅塞,请准式疏浚。"清儒王昶《金石萃编》卷七十九录《高陵令李俅祈雨记》碑阴,犹见应物题名。

《唐会要》卷六十九载:"大历十二年,诏天下县令以四考为限。"而应物摄任未满岁即迁比部员外郎。其《寄别李儋》诗"首戴惠文冠,心有决胜图"之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谓"惠文冠"即暗指御史台经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称其"性刚洁,居官疾恶,吏民畏之",观其高陵治绩,诚非虚誉。

公元779年

任比部员外郎

暮春的尚书省廨署内,紫薇花影斜映在青砖墁地上。时年四十二岁的韦应物正于比部司执笔校核度支文案,砚台中新磨的松烟墨泛着幽光,恰似《旧唐书·职官志》所载"比部掌勾会内外赋敛"的职责——这位新授的从六品上比部员外郎,此刻正以诗人独有的敏锐践行着大唐财政稽核的精密规程。

据《唐六典·尚书比部》条,员外郎"掌勾诸司百僚俸料、公廨、赃赎、调敛、徒役、课程、逋悬之物",韦应物的《赠萧河南》诗中"厌剧辞京县,褒贤待诏书"之句,恰可印证其建中二年(781年)自栎阳令迁比部郎的仕宦轨迹。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订其任职当在779年秋冬之际,时值德宗初立,杨炎推行两税法,比部作为审计中枢"周知内外军国之费"(《新唐书·百官志》),诗人纤毫必较的笔锋下,实则是中唐财政变革的宏大叙事。

在现存韦集《奉酬处士叔见示》中,"挂缨守贫贱,积雪卧郊园"的吟咏,与《册府元龟·铨选部》载员外郎"清要之职"形成微妙映照。同时期诗人丘丹《奉酬韦使君送归山》称其"久践中台座,终登上将坛",虽不免溢美,却可窥见时人对其郎官风仪的推重。值得注意的是,权德舆《韦君集序》特别提及"司籍掌宪,必践其方",这正暗合《通典·职官六》记载比部员外郎需"明于勘复"的专业素养。

当值放衙时分,韦应物或会忆及三年前在洛阳丞任上"逡巡吏来谒,披衣强应对"(《答裴丞说归京所献》)的窘迫。如今位列尚书省二十六司要职,《文苑英华》所收其《谢比部员外郎表》虽已散佚,但据《唐会要·比部郎中》条建中元年(780年)"令比部覆囚"的诏令推测,这位"焚香扫地而卧"(《国史补》)的诗吏,必曾以"冰壶悬秋月"(《寄令狐侍郎》)的操守,在钱谷簿书间勾勒出中唐郎官的清峻侧影。

公元781年

出为滁州刺史

建中二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韦应物却在这融融春光里接到了出为滁州刺史的诏命。据《旧唐书·德宗纪》载:"(建中二年)夏四月,以尚书比部员外郎韦应物为滁州刺史",这道任命看似寻常迁转,实则暗含时局玄机。时值李希烈叛乱初平,朝廷急需能吏安抚淮西要地,《唐刺史考全编》称滁州"当江淮之冲",正是需要韦应物这般"清严为治"(《唐诗纪事》卷二十六)的干才。

离京那日,细雨沾湿了朱雀大街的青石板。韦应物在《寄诸弟》诗中自述:"首夏辞旧国,穷秋卧滁城",字里行间透着迁谪之意。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敏锐指出:"应物性高洁,其诗淡远,然出守外郡,常有羁旅之叹。"实则此次外放,与当时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引发的朝局动荡不无关联。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建中元年始行两税,而韦应物岳父元挹曾任户部侍郎,或受此牵连。

乘舟沿汴水南下时,这位"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唐国史补》卷下)的诗人,在《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中写下:"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评此联:"寄慨无限,盖有去国怀乡之思矣。"途经睢阳,他特地去瞻仰张巡祠庙,作《睢阳感怀》赞"甘从锋刃毙,莫夺坚贞志",隐隐透露了以忠贞自励的心迹。

秋八月抵滁,见"山郡多暇日"(《答畅校书当》),却面临严峻政务。《元和郡县图志》载滁州"领县三,户二万",然经战乱,实际户口恐不及此。他在《答崔都水》中坦言:"甿税况重叠,公门极熬煎",正与《通典·食货典》所记两税法施行初期"吏缘为奸,赋敛无常"的记载相印证。诗人以仁政化解困局,《唐才子传》称其"为政仁恕,多恤民隐",在《寄李儋元锡》中自陈"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宋人黄彻《䂬溪诗话》盛赞此联"仁人之言也"。

公余常游琅琊山,建茅亭于酿泉边,后世《滁州志》载此为"唐代韦刺史遗迹"。他在《简寂观西涧瀑布下作》中描绘:"淙流绝壁散,虚烟翠涧深",将山水之趣与庄老之思融为一体。朱熹《朱子语类》称:"韦苏州诗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正是这段滁州岁月,成就了他"高雅闲淡"(白居易《与元九书》)的诗风。

建中四年冬,朝廷一纸诏书结束了他的滁州生涯。《韦应物集校注》附录《赠别河南李功曹》诗云:"忽复不相见,心思乱霏霏",道尽迁转无常之慨。三年刺史任内,他留下诗文三十余篇,更以《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千古绝唱,让这片山水永远浸润在唐诗的月光里。

公元784年

改任江州刺史

建中四年(784年)冬,长安城外的驿道上,一队车马正缓缓南行。韦应物掀开车帘,望着远处终南山积雪的峰峦,手中紧握着新颁的刺史鱼符。《旧唐书·德宗纪》载:"(建中四年)冬十月,以苏州刺史韦应物为江州刺史。"这已是他十年间第五次迁转,自洛阳丞、京兆功曹、鄠县令至栎阳令,再出为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正如他在《寄李儋元锡》中所叹:"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江州治所浔阳城,正是二十年前白乐天贬谪听琵琶处。韦应物到任时,但见长江浩浩,庐岳苍苍,城垣却显残破。《元和郡县图志》记"江州管户万九千二十五",较天宝年间减损近半。他甫一视事,便着手整顿漕运,《唐会要·漕运》中可见其奏疏:"江州当七路之口,请修扞水堤以利转输。"每日清晨必亲至公堂,案头常置《大唐六典》,属吏皆称其"理事如刻漏,不差毫发"(《韦江州集》附录《行状》)。

某日巡视属县,途经彭泽旧治,见陶渊明祠堂倾颓,当即拨官钱修葺,并作《题陶靖节祠》:"尘襟一潇洒,清泠得此生。"宋人赵与虤《娱书堂诗话》特记此事:"韦苏州牧江州时,慕陶公之高致,每以俸钱给祠中香火。"其治政亦效五柳遗风,《新唐书·食货志》载其奏请"减江州茶税十之三",使"商旅流通,课利反增"。

秋日登浔阳楼,见庾亮当年月夜谈兵处已蔓草萋萋,不禁吟出"山城要得牛羊下,方与农人分背归"(《答端》)。《册府元龟·牧守部》称其"在州三载,狱无系囚",而《云仙杂记》更载轶事:"韦江州以练囊盛丹砂悬寝室,每判事至夜分,辄取视以清心。"贞元二年(786年)春,当新的迁转诏书抵达时,他正在星子县督劝农桑,田夫野老"携壶浆迎道左"(《韦刺史诗集序》),此景恰似他在《寓居澧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所云:"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疏空掩门。"

公元787年

入朝为左司郎中

贞元三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之际,五十一岁的韦应物着一袭青袍踏过朱雀大街。据《旧唐书·职官志》载:"左司郎中,从五品上,掌副左丞,总察吏、户、礼三部十二司事",这个曾以"邑有流亡愧俸钱"自省的诗人,此刻正走向尚书省那扇朱漆斑驳的衙署大门。

《韦苏州集》中《答故人见谕》诗云:"久嫌官府劳,始与世务疏",透露出他此前在滁州、江州刺史任上的倦怠。然《册府元龟》卷六三〇明确记载:"贞元三年四月,以前江州刺史韦应物为左司郎中",可知此次擢升实属朝廷对其"清慎刚洁"(李肇《国史补》卷下评语)的认可。权德舆在《唐故尚书左司郎中韦君墓志铭》中特别提及:"领比部、左司二曹,周旋官次,有匪躬之操",正是对这段履历的盖棺定论。

尚书省廊柱间的夕照将他的身影拉得修长。按《唐六典》规制,左司郎中需"省署抄目,勘稽失",每日经手的文书叠起来能没过案头。白居易后来在《与元九书》中追忆:"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这种特质或许正暗合了监察百官的要职。时人赵璘在《因话录》中记载:"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这般清峻风骨,恰是纠劾百官最需要的品格。

暮鼓声中,他望向皇城方向。据《唐会要》卷五八记载,贞元初年正值尚书省改革之际,左司郎中职权加重。权德舆所述"每调署吏,必先贫弱"的作风,与《新唐书·百官志》中"掌举诸司之纲纪"的职责相互印证。在那些秉烛批阅文书的夜晚,他或许会想起二十年前写的"身多疾病思田里",但此刻案头砚台中磨开的,已是"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答畅校书当》)的新墨。

这个曾写下"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人,最终在长安的官署里留下"清如冰玉"(《国史补》语)的仕宦身影。当后世翻阅《文苑英华》卷三九七所收其判词时,仍能触摸到贞元年间那个将诗性融入吏治的独特灵魂。

公元788年

出任苏州刺史

贞元四年(788年)的深秋,姑苏城外丹枫似火,一叶官船缓缓驶入运河码头。船头立着位清癯老者,青衫被吴风吹得猎猎作响——这正是新除苏州刺史的韦应物。《旧唐书·德宗纪》载:"冬十月,以左司郎中韦应物为苏州刺史",这位中唐诗人就此踏上了人生最后的仕途。

到任那日,苏州百姓但见使君轻车简从。据其《答崔都水》诗自述:"甿税况重叠,公门极熬煎。责逋甘首免,岁晏当归田",刺史印绶尚未握热,便已忧心赋税繁重。白居易后来在《吴郡诗石记》中追忆:"韦公诗类其为人,高雅闲淡,自成一家",这般风骨在治政中亦可见端倪。

刺史衙署设在吴县(今苏州姑苏区),韦公每日"凌晨亲政事,终夕览典坟"(《赠丘员外》)。他效法先贤白居易在杭州筑堤之法,主持疏浚漕渠,《吴地记》载其"浚沟渎,整街衢",使"商贾辐辏,舟楫云集"。每逢旬休必往虎丘云岩寺,与皎然、灵澈等诗僧唱和,留下"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的禅意。

然好景不长。《唐诗纪事》称其"贞元六年罢任,寓居永定寺"。在任不足三载,却留下《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等佳作,其中"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二句,宋人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中盛赞:"唐人刺史能文者,无如苏州"。离任时百姓沿河相送,韦公作《寓居永定精舍》叹道:"政拙忻罢守,闲居初理生",一代诗豪终老于吴门烟水之间。

公元791年

卒于苏州官舍

贞元七年(791年)的姑苏城,秋色正浓,官舍庭前的梧桐叶簌簌飘落。时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在病榻上完成了人生最后一首诗作《寓居永定精舍》。据《韦苏州集》附录的《韦应物墓志》载:"贞元七年,以疾终于苏州官舍,享年五十有五。"这位"五言长城"的陨落,恰似他笔下"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寂寥中透着永恒的禅意。

时任吴县县令的丘丹在《经湛长史草堂序》中追忆:"韦公贞元初为苏州牧,余为令,常获趋事。每相访,必焚香扫地而坐。"这段文字揭示了韦应物晚年清简的官舍生活。诗人皎然在《答苏州韦应物郎中》诗中描述其"终年不语看行道",印证了《旧唐书》所言"应物性高洁,所在焚香扫地而坐"的生活状态。

据《吴地记》载,韦应物临终前将诗稿托付给弟子杨仪,叹曰:"吾诗不足传,然子姑藏之。"这番谦辞与其诗名形成奇妙对照。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其"临终,悉焚其诗,其甥杨仪收缀得十卷",可见诗人对文字的慎重。所幸《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韦应物诗集》十卷得以传世,方使后人得见"春潮带雨晚来急"的绝唱。

诗人刘禹锡在《苏州举韦中丞自代状》中称其"清贞善政",这恰与韦应物《示从子河南尉班》诗中"夙驾祗府命,冒炎不遑息"的勤政自述相印证。官舍窗前那方砚台,犹存未干的墨迹,仿佛仍在书写《寄全椒山中道士》的孤寂。唐人李肇《国史补》记"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这清淡的晚年,终化作《韦江州集》中"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的绝笔。

秋风掠过官舍的飞檐,带走了一代诗人的魂魄。据《吴郡志》记载,韦应物卒后归葬长安少陵原,而苏州百姓在虎丘山侧建祠祭祀。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引时人悼诗云:"韦公千载后,遗像在吴门。"那个曾写下"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的诗人,最终在江南的烟雨中,完成了生命的谢幕。

迢迢芳园树,列映清池曲。对此伤人心,还如故时绿。 风条洒馀霭,露叶承新旭。佳人不再攀,下有往来躅。

2025年07月05日

借问江上柳,青青为谁春。空游昨日地,不见昨日人。 缭绕万家井,往来车马尘。莫道无相识,要非心所亲。

2025年07月05日

汉家宫殿含云烟,两宫十里相连延。晨霞出没弄丹阙, 春雨依微自甘泉。春雨依微春尚早,长安贵游爱芳草。 宝马横来下建章,香车...

2025年07月05日

二十登汉朝,英声迈今古。适从东方来,又欲谒明主。 犹酣新丰酒,尚带霸陵雨。邂逅两相逢,别来间寒暑。 宁知白日晚,暂向花间...

2025年07月05日

荆山之白玉兮,良工雕琢双环连,月蚀中央镜心穿。 故人赠妾初相结,恩在环中寻不绝。人情厚薄苦须臾, 昔似连环今似玦.连环可...

2025年07月05日

一年一年老去,明日后日花开。 未报长安平定,万国岂得衔杯。 冰泮寒塘始绿,雨馀百草皆生。 朝来门閤无事,晚下高斋有情。

2025年07月05日

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

2025年07月05日

雁门山上雁初飞,马邑阑中马正肥。 日旰山西逢驿使,殷勤南北送征衣。

2025年07月05日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咆沙咆雪独嘶, 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愁人起望相...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韦应物同年出生

应物

737年-792年

应物,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其诗风格独特,以婉约见长,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与韦应物同年出生

太守

737年-792年

韦应物,唐代著名诗人、官员,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其诗以田园山水见长,风格清新淡雅,与王维、孟浩然并称。

与韦应物同年出生

李端

737年-784年

李端,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轻快,多丽词佳句。

与韦应物同年出生

怀素

737年-799年

怀素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尤以狂草闻名于世。他早年出家为僧,后潜心书法,尤其擅长草书,与张旭并称“颠张醉素”。其代表作有《自叙帖》《苦笋帖》等,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

比韦应物小2岁

卢纶

739年-799年

卢纶,字允言,河中蒲县(今山西蒲县)人,祖籍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为中唐著名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如《塞下曲》等,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卢纶一生坎坷,虽有才学,但仕途不顺,多次应举不第,后经权贵举荐才步入仕途。

比韦应物大2岁

张建封

735年-800年

张建封(735年—800年),字本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中期将领、官员、文学家。出身官宦世家,父张玠曾任监察御史。早年以文才闻名,安史之乱后投身仕途,历仕代宗、德宗两朝。他治军严明,治政有方,在平定藩镇叛乱中功勋卓著,尤其在徐泗濠节度使任上,整顿军政、发展生产、安抚流民,使徐泗地区成为东南稳定的屏障。同时好文尚士,与韩愈、孟郊等文人交往密切,互有诗文唱和,其刚直忠正之节与治世之才为时人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