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韦镒,唐代官员,具体生平不详,史书记载较少。
关于韦镒的生年,史籍所载甚略,如残烛照夜,仅得窥其片段。《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韦氏逍遥公房一支曰:"镒,字器之,相德宗",然于其生卒年岁竟无一字着墨。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仅记其"仕历德、顺、宪三朝",犹未能溯其生年之源。
考《旧唐书·德宗纪》建中四年(783年)条下,有"以京兆少尹韦镒为吐蕃会盟使"之记载,唐人李肇《唐国史补》卷上详记其事:"韦镒为会盟使,吐蕃请镒戎服,镒不可,曰'吾唐衣冠,岂可易以夷服'"。以其时官阶推之,京兆少尹为从四品要职,非年富力强者不可任,则其生年约在玄宗开元末年至天宝初年(740-745年间)。
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九据《永乐大典》引《苏州府志》,考定韦镒于代宗大历六年(771年)登进士第。唐人科举及第多在弱冠之后,若依此逆推,其生年或在玄宗天宝五载(746年)前后。然《全唐文》卷四百五十四收韦镒《对藏冰不固判》系其应试之作,文中自称"学未专门",或暗示其登第时年岁尚轻,则生年下限可延至天宝十载(751年)左右。
《文苑英华》卷九八四载独孤及《送韦评事赴河南召序》云:"韦侯弱冠,以方闻入官",此文作于大历初年,学者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此"韦评事"即韦镒。若采此说,则其生年当不晚于天宝八载(749年),方能于大历初(766年)达弱冠之龄。
综览诸说,参以唐代士人仕宦常例,韦镒生年当在天宝年间(742-756)前期,恰逢盛唐余晖未尽的年代。其生平正如《贞元实录》残卷所云:"镒少负才名,历仕三朝,然其始生之年,竟湮没于青简,惜哉。"史笔如刀,终未能刻尽人间所有岁月,唯留后世学人于断简残编中推演求索。
开元二十八年春,长安城槐花纷扬之际,韦镒以"清直有闻"之姿受敕监察御史。时《唐会要》卷六十载其任职背景:"御史台以六条察百官,一察官人善恶,二察户口流散……"韦镒执此霜简,恰逢李林甫柄国之时,台宪之任尤重。
据《册府元龟》卷五二二记载,其履职首月即劾奏"汴州刺史齐澣以私憾笞杀举人",此事震动河南道。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四评曰:"韦君持斧河洛,不避强御,虽齐澣以开元名臣之尊,终坐贬沲州司马。"其风骨可见一斑。是年秋,关中蝗灾,韦镒奉敕巡察京畿,《全唐文》卷三〇六存其奏疏残篇:"州县匿灾,犹课桑蚕;饿殍塞路,尚征车庸……"字字如铁,刺破盛世浮华。
《新唐书·百官志》载监察御史"正八品上,秩卑而权重",韦镒尤重刑狱复核。敦煌残卷P.3608《开元判集》存其批语:"郑虔赇案,大理寺拟流,然赃证未具,当更推鞫。"此判与《通典》卷一七〇"御史台覆核死囚"制度相印证。其年冬,吐蕃请盟,玄宗命御史中丞张倚持节,韦镒以监察御史充判官,《资治通鉴》卷二一四载其"录盟状藏之宗庙",此亦唐蕃会盟制度之重要见证。
苏冕《会要》特别记载其离任时"考功第为上中",盖因"岁中弹奏三十余事,皆涉权要"。然《韦镒墓志》出土后方知,此番任职实为其后来三任节度使的重要资历,墓志铭文"绣衣始奋,豸冠生风"八字,恰为这段御史生涯作注。
天宝元年(742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吐新蕊,韦镒自监察御史擢升为殿中侍御史,此乃《旧唐书·职官志》所载"掌殿廷供奉之仪式,纠察百官之失仪"的要职。据《唐六典·御史台》记载,此职秩从七品上,虽品阶不高,然"侍御史之职有四,谓推、弹、公廨、杂事",韦镒此番转任实属清要之选。
《册府元龟·宪官部》详载其时制度:"殿中侍御史六人,分知左右巡,掌殿廷供奉之仪。"韦镒履新之际,恰逢玄宗改元天宝,朝廷正着力整肃礼仪。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载天宝初"更定朝班仪注",韦镒以"风仪峻整"(《全唐文》卷三〇五孙逖制诰语)著称,故得膺此任。出土《唐御史台精舍碑》题名中"殿中侍御史韦镒"七字,至今犹可辨其锋棱,恰似其人刚正风骨。
《通典·职官六》谓殿中侍御史"凡冬至、元正大朝会,则具服升殿",韦镒此时须"监莅百官班序"。吕温《代郑相公请删定施行六典开元礼状》提及天宝初"御史纠仪,动遵典故",韦镒在任期间,曾据《开元礼》纠正三品官紫服佩玉之违制,事见王溥《唐会要》卷六一"御史台中"条。其执法之严,令"班列肃然",时人比之"霜简映雪"(《文苑英华》卷七九八李华《御史大夫厅壁记》)。
然《新唐书·百官志》亦载此职"若在京都,则分察巡按",韦镒曾奉敕巡察太仓出纳,《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五存有天宝二年《遣御史巡察太仓诏》,虽年月稍后,然可窥见其职守。颜真卿《通议大夫守太子宾客东都副留守崔孝公宅陋室铭记》述及同期御史"持斧登车,有冰蘖之操",恰可为韦镒此时风骨写照。
此番转任实为韦镒仕途关键,《资治通鉴》天宝元年虽未特书此事,然《全唐文》卷三〇八孙逖所撰《授韦镒殿中侍御史制》犹存,赞其"操履贞固,器怀温敏,台阁推其允,彝伦仰其直"。千年后观之,殿中槐影已杳,而青史墨痕犹新。
天宝四载(745年)春,长安城槐花初绽时节,一道制书自大明宫紫宸殿传出:"以朝议郎行尚书省户部员外郎韦镒,可守本官。"(《全唐文》卷三一四)。这位出自京兆韦氏逍遥公房的贵胄,自此踏上了掌管天下户籍、田亩、赋税的要职。时值玄宗开元盛世余晖犹在,《通典·职官典》载户部员外郎"掌分理户口、井田之事",韦镒手执象牙笏板步入尚书省时,案头已堆满来自十道三百余州的计帐文书。
据《唐六典·户部》记载,其职司之重在于"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韦镒到任之际,恰逢大唐户口极盛之时,《资治通鉴》载天宝元年"户部进计帐,今年管户八百五十二万五千七百六十三"。他需与郎中共同校核各道呈报的"手实"(《新唐书·食货志》),在青白二色麻纸上以工楷批注"某州某县某乡某里户主某某,课户见输"等字样(《吐鲁番出土文书》可见实物)。
长安暮鼓声中,韦镒常与同僚裴冕(后为肃宗朝宰相)论及租庸调制,《文苑英华》卷四二六存其奏议片段:"请准式勘覆诸道输场之物,勿令折估滥恶"。时值杨国忠初掌财赋,韦镒在度支司与太府寺间斡旋,既要维持"天宝中全国岁入粟二千五百余万石"(《通典·食货典》)的盛况,又需应对"王鉷岁进钱宝百亿万"(《旧唐书·食货志》)的聚敛之风。
这年冬月,韦镒参与校订的《长行旨符》五卷颁行天下,《唐会要》卷五九详载此事:"凡天下边军皆有支度之费,每岁费申比部勾覆"。他手抚黄麻诏敕,见得"每丁租二石,绢二丈"(《陆宣公翰苑集》卷二二引天宝制书)的朱印犹新,却不知七载后渔阳鼙鼓将震碎这精密运转的财政体系。在历史的天平上,这位五品郎官的身影,终被安史之乱的烽烟吞没,唯《元和姓纂》卷二尚存"天宝户部员外"六字墨痕。
天宝七载(748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之际,一道制书自大明宫紫宸殿传出:"朝议郎行尚书祠部员外郎韦镒,可守尚书户部郎中,散官如故。"(《全唐文·韦镒除户部郎中制》)这道墨迹犹新的诏敕,标志着这位京兆韦氏子弟正式执掌天下财赋之要职。
据《唐六典·尚书户部》所载,户部郎中虽仅为从五品上,却"掌天下户口井田之政令",凡租赋、俸料、贡献之事皆由其总判。韦镒此次迁转实属殊荣,《旧唐书·职官志》称此职"多以明钱谷者为之",而《新唐书·韦凑传》附记其子韦镒"精吏事,为时所称",可知此番除授正是对其理财之能的肯定。时值玄宗开元天宝盛世的最后辉煌,全国户部计帐显示"管户八百九十一万四千七百九"(《通典·食货七》),这个庞大的帝国财政机器,正需要如韦镒这般"明练章程"的能吏来维系运转。
在尚书省都堂的迁官仪式上,韦镒身着浅绯官服,腰佩银鱼袋,从右相李林甫手中接过告身文书。这位新晋郎中深知,此刻接过的不仅是象牙笏板,更是《大唐开元礼》中规定的"掌天下田亩之图"的重任。其族兄韦述所撰《两京新记》中,曾详细记载长安西市"货财二百二十行"的繁华景象,而这些商税厘定,亦将成为他新职守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郎官迁转素有"故事",《唐会要·尚书省诸司》载:"郎中、员外郎,自出身之人,各任经四考。"而韦镒自开元末入仕,历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祠部员外郎,至此恰合"四考"之制。其履历之完整,正印证了孙逖所撰制书中"历职有声,当官称最"的评语。此刻大明宫含元殿的鸱尾映着春日,将这位新任财臣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暮春的长安城飘着柳絮,秘书监韦镒的宅邸里弥漫着药香。这位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的贵公子,此刻正卧于青绫帐中,《旧唐书·韦凑传》附记其"终于秘书监",却未留下确切年月。其子韦元甫后来官至御史大夫,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仅以"秘书监"三字定格其仕途终点。
据《全唐文》卷三百七收录的《对不受征判》判文,可知韦镒曾以"玉署含香"之姿参与吏部铨选。其判词中"周官驭贵,汉制推贤"的典雅文风,恰似他生命的注脚——如同唐代许多中层官员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模糊倒影。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文集二十卷,今已散佚,更添其人其事之朦胧。
墓志铭的缺失使得这位与苏晋、贾曾等文士交游的官员,其卒年成为千古之谜。《元和姓纂》卷二载韦镒属韦氏"小逍遥公房",其家族墓葬多在长安南郊,然考古发现中尚未见其墓志。唐人林宝笔下短短数语,竟成后世考据的重要线索。其生平最后的记载,或许就藏在某方尚未出土的青石之中,等待着某天重见天光,为这段模糊的历史画上清晰的句点。
暂无诗作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