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三月三日,上巳佳节,洛水之畔春意正浓。诗人陈子昂赴宴于王明府山亭,见河堤草色新绿,巩县桃李竞放,遂以"哉"字为韵,写下这首清丽悠远的宴游诗。
是时大唐国力日盛,东都洛阳成为文人雅集之地。上巳修禊之俗源远流长,士人们临水宴饮、曲水流觞,恰如《诗经·郑风》所载"溱与洧,方涣涣兮"的古老风情。诗中"童冠八九"暗用《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之典,将洛隈宴饮比作曾皙向往的礼乐之境。
"逸人谈发"一句,折射出初唐隐逸之风。彼时司马承祯等方外之士常出入宫廷,山亭之会或有道者共论玄理。而"仙御舟来"的意象,既暗合汉武帝《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的帝王游宴传统,又似预见半个世纪后武则天率群臣泛舟洛水的"龙门赋诗"盛事。
全篇以四言古体写就,如展开一幅青绿山水画卷:黄鸟间关鸣啭于新枝,游鱼瀺灂嬉戏于碧波。末句"优哉悠哉"化用《诗经·小雅》"优哉游哉,亦是戾矣",在觥筹交错间,将大唐文人那份舒展从容的生命情调,永远定格在洛水春光的倒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