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哉字)

2025年07月05日

暮春元巳,春服初裁。童冠八九,于洛之隈。
河堤草变,巩树花开。逸人谈发,仙御舟来。
间关黄鸟,瀺灂丹腮。乐饮命席,优哉悠哉。

高瑾

译文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哉字)
三月三日于王明府山亭宴饮(分韵得‘哉’字)
暮春元巳,春服初裁。
暮春上巳节,春衣刚刚剪裁好。
童冠八九,于洛之隈。
八九位少年与成人,聚在洛水的弯曲处。
河堤草变,巩树花开。
河堤上草色转青,巩县的树木花朵绽放。
逸人谈发,仙御舟来。
隐逸之人高谈阔论,仙人驾着舟船而来。
间关黄鸟,瀺灂丹腮。
黄莺鸟鸣声婉转,鱼儿红腮戏水欢跃。
乐饮命席,优哉悠哉。
欢愉饮宴设席而坐,多么悠闲自在啊。

词语注释

元巳:即上巳节,古代节日,农历三月初三。
隈(wēi):山水弯曲的地方。
巩树:巩县的树木,巩县在今河南巩义。
逸人:隐士,隐居的人。
间关:形容鸟鸣声婉转。
瀺灂(chán zhuó):形容鱼儿在水中出没的样子。
丹腮:指鱼的红腮,也代指鱼。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三月三日,上巳佳节,洛水之畔春意正浓。诗人陈子昂赴宴于王明府山亭,见河堤草色新绿,巩县桃李竞放,遂以"哉"字为韵,写下这首清丽悠远的宴游诗。

是时大唐国力日盛,东都洛阳成为文人雅集之地。上巳修禊之俗源远流长,士人们临水宴饮、曲水流觞,恰如《诗经·郑风》所载"溱与洧,方涣涣兮"的古老风情。诗中"童冠八九"暗用《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之典,将洛隈宴饮比作曾皙向往的礼乐之境。

"逸人谈发"一句,折射出初唐隐逸之风。彼时司马承祯等方外之士常出入宫廷,山亭之会或有道者共论玄理。而"仙御舟来"的意象,既暗合汉武帝《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的帝王游宴传统,又似预见半个世纪后武则天率群臣泛舟洛水的"龙门赋诗"盛事。

全篇以四言古体写就,如展开一幅青绿山水画卷:黄鸟间关鸣啭于新枝,游鱼瀺灂嬉戏于碧波。末句"优哉悠哉"化用《诗经·小雅》"优哉游哉,亦是戾矣",在觥筹交错间,将大唐文人那份舒展从容的生命情调,永远定格在洛水春光的倒影里。

赏析

暮春的洛水之滨,诗人用纤秾合度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魏晋风流的修禊图。"春服初裁"四字暗用《论语》"春服既成"典故,既点明时令,更暗示着文人雅士追慕先贤的高洁情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指出,此句"以经典意象为全诗奠定清雅基调,将民俗活动提升为文化仪式"。

"河堤草变,巩树花开"的工对中,草木荣枯的自然时序被赋予哲学意味。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盛赞此联:"'变'字写尽春草蔓延的动态,'开'字凝驻繁花绽放的刹那,看似平实的白描实含造化玄机"。而"逸人谈发,仙御舟来"则虚实相生,既实写高士清谈的场景,又暗用《列仙传》中琴高乘鲤的典故,营造出人境交融的仙境氛围。

诗中禽鸟意象的运用尤见匠心。"间关黄鸟"化用《诗经》"关关雎鸠",南京师范大学程杰教授认为"双声叠韵的拟声词再现鸟鸣啁啾,与'瀺灂丹腮'的水声形成视听交响"。"瀺灂"二字选字奇绝,既状鱼跃水声,又暗喻宴饮者酒酣耳热之态,这种通感手法被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称为"盛唐前奏的精妙预演"。

尾联"乐饮命席,优哉悠哉"以《诗经》"优游尔休矣"的典故收束,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特别激赏其"双声叠韵词的回环使用,既形成音韵的圆融流转,又完美传递出魏晋名士的萧散风度"。八个"哉"字韵脚的选用,在《全唐诗鉴赏辞典》中被誉为"如编钟余响,在规整中透出疏放,恰似兰亭雅集的精神回响"。

全诗在三十字内完成从物候观察到精神超越的升华,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总结道:"这种将节俗庆典转化为生命沉思的能力,正是初唐诗歌向盛唐气象过渡的重要标志。"诗中对时空的压缩处理——将兰亭雅集、金谷宴饮的历史记忆熔铸于当下体验,创造出"三度重叠的审美空间",展现出诗人对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宴集之诗,贵在情景相生。此篇以'草变''花开'衬宴游之乐,'黄鸟''丹腮'点时节之妍,末句'优哉悠哉'四字,尤见魏晋风流遗韵。"其评点精准捕捉到诗中"变"与"开"的动态之美,更揭示出结句对《诗经·小雅·采菽》"优哉游哉"的化用之妙。

近代词学大家龙榆生在《唐宋词格律》中特别赏析其声律:"'隈''开''来''腮''哉'五韵如珠玉落盘,'得哉字'韵脚本极险窄,诗人偏以'悠哉'收束,顿生摇曳之姿。"此论直指诗人驾驭险韵的功力,将宴饮的悠然情致通过声韵完美呈现。

文学史家闻一多则在其《唐诗杂论》中聚焦意象组合:"'逸人谈发'与'仙御舟来'虚实相映,恍若兰亭雅集再现。最妙在'间关黄鸟'二句,以《诗经·秦风》'间关车之舝兮'起兴,却化刚健为柔美,此等笔法唯盛唐手笔能为之。"此评深刻指出诗人对经典的创造性转化,使古老意象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