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郊野,总有一处园林承载着盛唐文人的诗酒风流。高氏林亭,这座疑似仿效石崇金谷园而建的私家园林,在武周时期的某个晦日(农历月末),迎来了陈子昂、崔知贤、高瑾等二十一位诗人的雅集。彼时春服既成,风乎舞雩的古老传统与六朝金谷宴饮的遗韵,在此处奇妙地交融。
诗人笔下"二月风光起,三春桃李华"的明丽景象,实则暗含时光易逝的哲思。武周王朝虽呈现"莺吟上乔木"的升平气象,却也不免"雁往息平沙"的隐忧。这场晦日宴集,恰似盛唐华章开启前的清越前奏——当诗人们"相看会取醉"时,长安城外的桃李正在酝酿一个更恢弘的春天。而"宁知还路赊"的怅惘,已然预示了这群诗人即将在各自命运中跋涉的迢递长路。
这场雅集留下的二十一首同题诗作,如同二十一枚春日的花瓣,被《全唐诗》的秋风轻轻拢入卷帙。其中高瑾此作最得晋人风骨,既有"仰观宇宙之大"的亭台远望,又有"俯察品类之盛"的桃李微观,终以醉眼迷离的归途作结,将魏晋玄思与盛唐气象凝练成五言八句的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