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晦日宴高氏林亭

2025年07月05日

试入山亭望,言是石崇家。二月风光起,三春桃李华。
莺吟上乔木,雁往息平沙。相看会取醉,宁知还路赊。

高瑾

译文

晦日宴高氏林亭
在晦日这天,于高氏的林亭设宴
试入山亭望,言是石崇家
试着走入山亭眺望,人们说这里曾是石崇的宅邸
二月风光起,三春桃李华
二月的风光初现,三月的桃李盛开如画
莺吟上乔木,雁往息平沙
黄莺在乔木上婉转歌唱,大雁飞往平坦的沙滩栖息
相看会取醉,宁知还路赊
彼此对望,共谋一醉,哪管归途遥远

词语注释

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此处特指正月晦日,古时有宴饮习俗
石崇:西晋富豪,以奢靡著称,此处借指亭台豪华
赊(shē):遥远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的长安郊野,总有一处园林承载着盛唐文人的诗酒风流。高氏林亭,这座疑似仿效石崇金谷园而建的私家园林,在武周时期的某个晦日(农历月末),迎来了陈子昂、崔知贤、高瑾等二十一位诗人的雅集。彼时春服既成,风乎舞雩的古老传统与六朝金谷宴饮的遗韵,在此处奇妙地交融。

诗人笔下"二月风光起,三春桃李华"的明丽景象,实则暗含时光易逝的哲思。武周王朝虽呈现"莺吟上乔木"的升平气象,却也不免"雁往息平沙"的隐忧。这场晦日宴集,恰似盛唐华章开启前的清越前奏——当诗人们"相看会取醉"时,长安城外的桃李正在酝酿一个更恢弘的春天。而"宁知还路赊"的怅惘,已然预示了这群诗人即将在各自命运中跋涉的迢递长路。

这场雅集留下的二十一首同题诗作,如同二十一枚春日的花瓣,被《全唐诗》的秋风轻轻拢入卷帙。其中高瑾此作最得晋人风骨,既有"仰观宇宙之大"的亭台远望,又有"俯察品类之盛"的桃李微观,终以醉眼迷离的归途作结,将魏晋玄思与盛唐气象凝练成五言八句的琥珀。

赏析

在这首描绘初春宴饮的五言律诗中,诗人以明净的笔触构建起一个充满生命律动的园林空间。首联"试入山亭望,言是石崇家"化用西晋豪富石崇的典故,却不着痕迹地将物质奢华转化为精神享受,正如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指出:"这种用典方式使富贵气象自然融入了山水清韵"。

颔联"二月风光起,三春桃李华"运用递进式时间意象,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赞赏其"以节气变换展现生命勃发的节奏感"。诗人将"二月"的初萌与"三春"的盛放并置,形成时空叠加的艺术效果,犹如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

颈联"莺吟上乔木,雁往息平沙"通过垂直与水平空间的交错构图,创造出立体的自然剧场。黄天骥在《诗词创作发凡》中分析道:"'上'与'息'两个动词的精准运用,使飞禽的动势成为点醒整幅春景的诗眼"。莺雁意象的选取更暗含《诗经》"禽鸟言志"的传统。

尾联"相看会取醉,宁知还路赊"突然转入抒情主体的心理体验,王兆鹏《唐宋词审美观照》认为此联"以醉眼模糊空间距离,实现了从物境到心境的飞跃"。一个"赊"字既写归途遥远,又暗含陶渊明"欲辨已忘言"的玄思,将世俗宴饮提升至精神遨游的境界。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对"晦日"(月末阴日)的独特处理。霍松林《唐诗鉴赏集》强调:"诗人故意淡化晦日的阴暗特性,反而突出冬春交替时蕴含的希望,这种逆向思维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在桃李纷飞与禽鸟和鸣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自然节序,更是诗人对生命循环的欣然接纳。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如一幅工笔设色的初春行乐图,以石崇金谷园为比,却在富贵气象中透出唐人特有的清雅风骨。明代诗评家陆时雍在《唐诗镜》中盛赞:"'二月风光起'五字,便是春魂乍醒语,着一'起'字而天地韶气尽出矣。"诗人以试入之姿起笔,将游园之兴写得含蓄而生动,恰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试'字最妙,似怯实欣,曲尽探春情态。"

颔联"二月风光起,三春桃李华"二句,王夫之《唐诗评选》有精到见解:"不曰'至'而曰'起',风光自有腾跃之势;不言'开'而言'华',桃李自含绽放之姿。十字写尽春意萌动之机。"此联时空交叠,以二月之微澜引三春之盛景,暗合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造化之妙。

颈联"莺吟上乔木,雁往息平沙"深得动静相宜之趣。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上句写声之垂直,下句写形之水平,一仰一俯间,天地春声春色俱在。'息'字尤见功力,非止栖止,更含安适之意。"禽鸟意象的精心选择,使画面顿生立体感。

结句"相看会取醉,宁知还路赊"最见盛唐气度。清代黄生《唐诗矩》称:"'宁知'二字作诘问语,却以醉眼睥睨尘途,较陶公'欲辨已忘言'更多三分豪兴。"这种不计归途的沉醉,正是李白"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先声,将宴饮之乐升华至物我两忘的境界。

全诗章法谨严如杜审言,风神俊朗似王勃,钱钟书《谈艺录》谓其"以晋人风流为骨,以唐人气韵为神,林亭之宴遂成穿越时空的诗意现场"。寻常游宴题材,因诗人对光影、声响、空间的敏锐捕捉,成就了初唐山水诗向盛唐气象过渡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