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晦日重宴

2025年07月05日

忽闻莺响谷,于此命相知。正开彭泽酒,来向高阳池。
柳叶风前弱,梅花影处危。赏洽林亭晚,落照下参差。

高瑾

译文

晦日重宴
在晦日这天的宴会上再次相聚
忽闻莺响谷
忽然听到黄莺的啼鸣在山谷中回荡
于此命相知
在这里我们结为知己
正开彭泽酒
刚刚打开彭泽的美酒
来向高阳池
一起到高阳池边畅饮
柳叶风前弱
柳叶在风中柔弱地摇曳
梅花影处危
梅花在光影交错处显得孤高清冷
赏洽林亭晚
我们在林间亭中欣赏美景直到傍晚
落照下参差
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参差的树影间

词语注释

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彭泽:地名,以产美酒著称
高阳池:典出《世说新语》,指纵情饮酒的场所
赏洽:欣赏、融洽
落照:夕阳的余晖
参差(cēn cī):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创作背景

诗词《晦日重宴》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应作于初唐宫廷诗盛行之际,"晦日"即农历月末,乃唐人重要节庆。据《荆楚岁时记》载,唐人逢晦日常设曲江宴,贵族文人辄"携酒馔游于水滨",而诗中"高阳池"正是东汉习郁仿范蠡养鱼所凿的襄阳名胜,至唐代已成为文人雅集的经典意象。

宴饮文化

"彭泽酒"暗用陶渊明典故,彼任彭泽令时种秫酿酒,此处既点明宴饮性质,又寄托隐逸之思。考《唐六典》记载,贞观年间宫廷每逢晦日必设内宴,王公大臣皆需应制赋诗,此诗或为某次曲江宴后的私人重宴所作,故有"命相知"之语,显见知己小酌的亲密氛围。

物候意象

"柳叶风前弱"符合唐代长安正月末物候特征,《岁华纪丽》载此时"柳眼初醒,梅魂乍返"。诗人以拟人笔法写柳弱梅危,实则暗喻宴饮将散的惆怅。尾联"落照参差"之景,既实写黄昏林亭的光影交错,又象征盛宴终曲的微妙时刻,与南朝谢朓"馀霞散成绮"异曲同工。

艺术匠心

全诗严守初唐五言律体格律,却通过空间转换(莺谷→酒席→林亭)打破宫廷诗的板滞。风前柳与影中梅构成视觉对仗,弱与危形成情绪张力,最终在参差落照中达成物我交融,体现唐诗由齐梁绮靡向盛唐气象的过渡特征。

赏析

暮春时节的宴饮重逢,被诗人以光影交错的笔法勾勒得既清雅又深邃。首联"忽闻莺响谷,于此命相知"暗藏听觉的惊喜,山谷黄莺的啼鸣成为友谊的见证者。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此处的"忽闻"二字"将偶然的相遇赋予宿命般的诗意,鸟鸣不再是自然声响,而成为触发情感的媒介"。

颔联"正开彭泽酒,来向高阳池"用典不着痕迹。彭泽令陶渊明的酒与高阳酒徒的典故相映成趣,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中的宴饮书写》中分析:"诗人将隐士之清雅与名士之狂放熔于一炉,酒器未举而风流已现"。这种用典方式被清代学者沈德潜赞为"如盐入水,有味无痕"。

颈联"柳叶风前弱,梅花影处危"展现精微的物候观察。柳叶的柔弱与梅影的危悬构成视觉张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在《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解读:"'弱'与'危'的形容词选择,暗含诗人对春光易逝的敏锐感知,纤细的物象里寄托着对生命脆弱的沉思"。

尾联"赏洽林亭晚,落照下参差"以光影作结。夕阳在林亭间投下参差斑驳的光影,既实写宴饮时间之长,又暗喻人生境遇的明暗交错。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在《八代诗史》中强调:"参差的光影成为情感的物化形态,将短暂的欢宴提升至永恒的审美境界,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正是盛唐诗艺的精华"。

全诗以"晦日"的特殊时间节点为背景,通过莺谷、酒樽、柳梅、夕照等意象的层层渲染,构建出明暗交织的审美空间。台湾学者柯庆明在《中国文学的美感》中指出:"诗人将重宴的欢愉置于暮色渐浓的时空里,使快乐带着淡淡的惆怅,这种复杂情感的平衡艺术,正是唐诗最动人的品质"。在短短四十字中,完成了从听觉惊喜到视觉沉醉,再到心灵感悟的审美升华。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柳叶风前弱,梅花影处危'二句,状物之工,已臻化境。风前柳叶本自柔弱,着一'弱'字而姿态全出;梅影横斜原已清峭,用'危'字更添孤绝。寻常景物,经此锤炼,便成千古绝唱。"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在《唐宋诗举要》中评点:"此诗最得宴游三昧。'忽闻'二字劈空而来,莺声乍现便成诗眼,与后文'赏洽林亭'遥相呼应。彭泽酒、高阳池,用典如盐入水,既见名士风流,又不失自然真趣。"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叶嘉莹先生特别赏析尾联:"'落照下参差'五字,写尽黄昏光影交错之美。日影西斜本属寻常,但着一'参差',便觉楼台花树皆在光影中浮动,化静为动,平添无限生机。此等结句,正如钟嵘《诗品》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