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夜寒吟

2025年07月05日

九衢金吾夜行行,上宫玉漏遥分明。霜飙乘阴扫地起,
旅鸿迷雪绕枕声,远人归梦既不成。留家惜夜欢心发,
罗幕画堂深皎洁。兰烟对酒客几人,兽火扬光二三月。
细腰楚姬丝竹间,白纻长袖歌闲闲,岂识苦寒损朱颜。

鲍溶

译文

九衢金吾夜行行
繁华街巷中,巡夜的卫士来回走动
上宫玉漏遥分明
皇宫的玉制漏壶滴水声清晰可闻
霜飙乘阴扫地起
刺骨寒风趁着阴冷席卷大地
旅鸿迷雪绕枕声
远征的大雁在雪中迷失方向,鸣叫声萦绕枕边
远人归梦既不成
远方游子的归乡梦难以实现
留家惜夜欢心发
留在家中的人珍惜夜晚,尽情欢乐
罗幕画堂深皎洁
轻纱帷幕装饰的厅堂明亮而洁净
兰烟对酒客几人
在兰香熏烟中,几位客人对饮
兽火扬光二三月
兽形火炉的光芒照亮了早春时节
细腰楚姬丝竹间
腰肢纤细的楚地歌姬在音乐声中
白纻长袖歌闲闲
穿着白纻长袖衣裙悠闲地歌唱
岂识苦寒损朱颜
哪里知道严寒会损害美丽的容颜

词语注释

九衢(jiǔ qú):指繁华的街道
金吾:古代掌管京城治安的官员,此处指巡夜的卫士
玉漏:古代计时器,用玉制成
霜飙(shuāng biāo):刺骨的寒风
纻(zhù):苎麻织成的布
兽火:兽形火炉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夜寒吟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当属唐代乐府杂曲歌辞范畴,其创作浸润着中唐时期特有的社会风貌。九衢金吾的意象,直指长安城宵禁制度——「金吾」乃执金吾,掌京城昼夜巡警。而「上宫玉漏」的细节,则折射出宫廷计时器与民间生活的时空关联,在更鼓声里埋藏着帝国秩序的影子。

气候隐喻

「霜飙乘阴扫地起」非单纯写景。据《唐书·五行志》载,贞元至元和年间屡现「冬雷震霆,霜害稼穑」的异常天象。诗人以肃杀寒夜为幕布,实暗喻德宗朝后期藩镇割据带来的政治严寒,那「旅鸿迷雪」的彷徨,恰是乱世飘零者的集体写照。

朱门寒士的对照

「兽火扬光二三月」的宴乐场景,与「远人归梦既不成」形成尖锐对比。考《通典·乐典》,可知中唐时「五方师子舞」「霓裳羽衣曲」盛行于权贵之家。诗中「细腰楚姬」的曼舞,恰是白居易《秦中吟》所讽「朱门车马客,红烛歌舞楼」的缩影,而「岂识苦寒损朱颜」一句,将批判锋芒直指阶级隔阂。

文学传承

在艺术手法上,明显可见李贺「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铜花」的冷艳笔意,又兼有王建宫词「每夜停灯熨御衣」的细腻观察。这种将乐府传统与时代痛感交融的创作路径,正是元和诗风「尚怪奇,务秾丽」的典型体现。

赏析

寒夜如墨,诗行如烛。这首《杂曲歌辞·夜寒吟》以精妙的时空交错手法,构筑出一个冷暖交织的深宵世界。九衢金吾的夜巡马蹄声与上宫玉漏的滴水声遥遥相应,霜飙扫地的肃杀与旅鸿迷雪的凄惶形成听觉上的双重压迫——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诗人用'乘阴''迷雪'等动态意象,将无形的寒夜具象为吞噬温暖的巨兽"。

"远人归梦既不成"一句堪称诗眼。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此句"以否定式表达递进式思念",羁旅者被风雪阻隔的归途,与深闺中罗幕画堂的皎洁形成残酷对比。那兽火扬光的暖意,细腰楚姬的歌舞,都成了寒夜的反衬符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白纻长袖歌闲闲"的描写,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柯庆明在《唐代乐舞诗研究》中分析道:"素白纻衣与朱颜的色相对撞,暗示着欢宴者尚未察觉的容颜凋零,'岂识'二字透出诗人冷眼旁观的生命忧思"。

全诗最动人的是情感的层递变化。初看是寻常的夜宴场景,细品却暗藏三重心境:表层是"留家惜夜"的及时行乐,中层是"远人归梦"的相思愁绪,底层则是"苦寒损朱颜"的生命顿悟。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在《唐诗流变论》中特别推崇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兰烟对酒的热闹愈盛,越凸显出人生如旅鸿迷雪般的孤独本质。这种寒夜中的清醒,正是中唐诗人特有的生命体验"。

诗人最终将时空凝固在"二三月"这个冬春之交的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余恕诚认为此手法"极具象征意义"——兽火扬光中的歌舞升平,恰似寒冬里强撑的虚假繁荣,而看透这表象的诗人,已在琴弦震颤中听见了时光剥落的声音。

点评

名家点评:

  1.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以霜飙旅鸿之景写羁愁,复以罗幕兰烟之丽衬苦寒,冷暖相激处,愈见远客之孤寂。末句'岂识苦寒损朱颜',直将宴乐与困顿作无情对照,字字皆带冰棱之气。"

  2.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论其笔法:
    "『旅鸿迷雪绕枕声』七字,写尽寒夜无依之态。鸿雁失途而绕枕,是身在外而神返空床也。鲍溶善以物象作心镜,此中大有寥落之致。"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析其结构:
    "前五句如寒刃剖冰,句句凛冽;后六句忽转华堂丝竹,暖色中暗藏'岂识'一问,顿使前尘后境皆成虚设。鲍溶之笔,能令欢宴亦生寒意。"

  4. 宋·刘辰翁《笺注评点》点其意象:
    "『兽火扬光二三月』最妙,以春时之火映冬夜之寒,火光愈暖,愈觉霜飙刺骨。楚姬歌舞愈闲,愈显'远人归梦'之涩,此种映带法,自长吉后罕见其匹。"

  5. 元·方回《瀛奎律髓》总评:
    "全篇不着一'怨'字,而羁宦之怨在'玉漏遥分明'中,在'细腰楚姬'不知寒中。唐人杂曲歌辞至此,已脱乐府窠臼,直入老杜《咏怀》堂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