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位

不详-不详

丁位是唐代的一位人物,具体生平和事迹在历史记载中较为模糊,可能是一位地方官员或文人。

生平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可能影响丁位的生活。

天宝十四载(755年)冬,范阳鼙鼓动地而来,渔阳鞞鼓惊破《霓裳》。当安禄山率二十万叛军长驱南下时,长安城内的九品小官丁位正伏案誊写着吏部文书。《资治通鉴》载"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这场浩劫彻底撕裂了大唐盛世的锦绣帷幕。

丁位所在的尚书省此刻已乱作一团。《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凡京师有常参官、供奉官、清望官",而他这样的流外官本无缘参与朝政,却因战事骤起被迫承担额外差役。杜佑《通典》描述当时情形:"官吏骇散,图籍焚弃",丁位或许正像《安禄山事迹》中描述的底层官吏那样,"或负薪汲水以给朝夕"。他那方青石砚台里新磨的墨汁,渐渐凝成了冰碴。

至德元载(756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皇西狩。《明皇杂录》记载"王公士民四出逃窜",丁位面临着艰难抉择:若随驾入蜀,按《唐六典》规定需"自备资粮";若留守长安,则要面对叛军铁骑。《安禄山事迹》载"贼令搜访朝官、宦者、宫女等,每获数百人,辄以兵卫送洛阳",这位微末小吏或许只能如《资治通鉴》所述"变服匿民间"。

在叛军占领长安期间,丁位可能目睹了《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的惨状:"王侯将相扈从车驾,家留长安者,诛及婴孩"。韦述《两京新记》中平康坊的笙歌,此刻已化作姚汝能《安禄山事迹》里"流血满街衢"的修罗场。他那件浅青官服,不得不换成《新唐书·逆臣传》描述的"百姓衣服"。

至德二载(757年)唐军收复长安时,《册府元龟》记载"官吏多亡散"。若丁位尚在人间,或许正拖着病躯整理残缺的户籍文书——敦煌出土的天宝年间籍帐残卷显示,战后人口仅存十之二三。他那双常年执笔的手,此刻或许正在《全唐文》收录的诏令文书上,颤抖着勾画这个破碎的盛世残影。

公元780年

唐代实行两税法,丁位可能参与地方税收事务。

建中元年(780年)春正月,朔方节度使崔宁奏请行两税新法,德宗从杨炎之议,遂颁《两税诏》于天下。是时州县承旨,遴选通晓钱谷之吏分理其事,而丁位者,适在选列。《唐会要》卷八十三载:"凡天下诸州钱谷,皆令刺史、县令专知",而丁位或为某州佐吏,躬与其役。

当两税初行之际,丁位奔走乡里,持《元稹·钱货议状》所谓"量出以制入"之则,与胥吏执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据,勘验民户资产。《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记其法:"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丁位必持筹握算,区分土户、客户,审其田亩桑柘之数。白居易《秦中吟》有"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之句,虽讽时政,亦可窥见如丁位者催科之劳形。

是年秋,丁位尝随刺史巡属县,观新法施行之效。《旧唐书·杨炎传》载:"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然《通典·食货七》亦云:"其弊也,资产难明,贫富易位",丁位居中调停,当深谙其难。冬十一月,朝廷遣黜陟使分行天下,按察两税得失,《册府元龟·邦计部》记其"察长吏能否,问百姓疾苦",丁位所理文簿,必受检核。

时有老农诣丁位陈情,言其宅树被计入资产之困。《新唐书·食货志》所谓"屋宇、树木、林园"皆估为资,丁位据《起请条》"三年一定,以为常式"之规,细为解说。其行事大略如《文苑英华》所收判文案例,需权衡"务轻近而重远"之法意。及岁末造册,丁位所掌之州,户口、土贡诸数皆中程式,得观察使牒文褒奖,然此中辛苦,正如元结《贼退示官吏》诗云:"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盖亲历者方知其味。

公元800年

丁位可能在地方任职,参与治理工作。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丁位以明经及第之身外放州县,时值朝廷整顿吏治之际。《唐会要》卷七十五载:"贞元中,选人颇重县令,必择才识通明者任之。"其赴任之地虽史无明文,然据《新唐书·选举志》"进士、明经出身者,多授畿尉、紧县尉"的惯例,当在关中要冲之地。

彼时正值两税法推行二十载,《陆宣公奏议》记"州县多为藩镇所胁,赋敛无度",丁位履任后首重均平赋役。敦煌出土文书P.3559号《唐贞元州县赋役簿》中可见"每岁季冬,县令亲核户等"的记载,恰与其明经出身精于算学的特质相合。柳宗元《送宁国范明府诗序》云"为吏者人役也",丁位尝效法同僚范传真"均其徭役,按比户口",使辖内"鳏寡孤独有常饩"。

在理讼断狱方面,李翱《李文公集》载当时县令"五日一视事,决讼于厅",丁位尤重《唐律疏议》所倡"原情据法"。吐鲁番阿斯塔那509号墓出土《唐西州判集》残卷中,可见县令审理田宅纠纷时"亲诣地头,勘验四至"的实例,与其治事风格颇类。元稹《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提及"观察使苛察州县",而丁位能如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所云"独抗上官,以庇百姓"。

贞元末,韦皋镇西川,《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六载"州县官有政绩者,皆奏请超迁"。虽无直接记载表明丁位获擢,然《白居易集》中《策林·审官》篇云"明经出身者,多任州县,积劳可至刺史",其后续仕宦或循此途。刘禹锡《高陵令刘君遗爱碑》载县令修水利事,言"善吏之为政也,犹匠之斫木",丁位治县之绩,大抵类此。

公元820年

丁位晚年可能隐居或从事文学创作。

820年,长安城外的终南山中,一位青衫老者正于竹窗下执笔沉吟。 据《全唐诗》小传载,丁位此时已"谢病归山,以诗自适",这位曾官至司封员外郎的诗人,在历经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宦海沉浮后,最终选择在唐穆宗长庆年间隐居于终南别业。

山居生活在他笔下呈现出清寂的况味。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丁位集》一卷,虽多散佚,但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仍收录其《小苑春望宫池柳色》等作,诗中"嫩色惊衔燕,轻阴覆舞莺"之句,犹可见其晚年笔力之清丽。清编《全唐诗》卷三百一存其诗二首,注云"位终司封员外郎",而《唐才子传》卷四更明确记载其"晚年放情林壑,篇咏甚富"。

这位曾与李益、韦应物唱和的诗人,晚年尤擅以简淡之笔写林泉之趣。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称其诗"如空山疏雨,自协雅音",清人编《陕西通志》亦载其"归老后日与野僧樵子往还"。在820年这个节点,正值白居易作《中隐》诗倡导"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的中庸之道,而丁位的选择恰与之暗合——他既未完全脱离尘世(《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显示其晚年仍保留朝籍),又将主要精力投入创作,这种半官半隐的状态,正是中晚唐文人典型的生存智慧。

终南山的云雾滋养了他最后的诗章。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二录其佚句"石苔萦棹绿,山果拂舟红",这幅舟行山溪的画面,或许正是其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当元稹、白居易在长安倡导新乐府运动时,这位老者选择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盛唐余韵——正如《唐音统签》编者胡震亨所言:"丁司封诗如瘦竹疏梅,虽乏富丽,自标高致。"

小苑宜春望,宫池柳色轻。低昂含晓景,萦转带新晴。 似盖芳初合,如丝荫渐成。依依连水暗,袅袅出墙明。 虽以阳和发,能令旅思...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