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为

不详-不详

丘为是盛唐时期的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玄宗开元至唐代宗大历年间。早年隐居读书,研习诗文,与王维、刘长卿等著名诗人交往密切,互有唱和。其诗风清淡闲雅,多描绘田园山水风光与隐逸生活,擅长五言律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曾于开元年间举进士,步入仕途,历任诸暨令等职,官至太子右庶子。晚年归隐,寄情山水,淡泊名利。《全唐诗》收录其诗作十三首,代表作有《题农父庐舍》《寻西山隐者不遇》等,对后世田园山水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生平

不详

早年隐居读书,研习诗文

暮春时节,会稽山中的梨花簌簌落在青简上,丘为拂去花瓣的手指沾着墨香。这位日后以"诗格清幽"著称的诗人,此时正隐居于若耶溪畔,《唐才子传》记载其"初,累举不第,归山读书数年",竹窗下的光阴被研磨成砚台里荡漾的云影。

他的读书台筑在樵风泾附近,据《嘉泰会稽志》载,此地"林壑幽邃,泉石清美"。每日晨起,丘为必临溪诵读《文选》,溪水应和着琅琅书声,惊起白鹭掠过栽满兰苕的沙洲。同时代的诗人刘长卿在《赠丘为》中描绘其隐居状态:"灌田东山下,取乐在琴书",可见他效法陶渊明,将耕读生活谱成田园诗章。

研习诗文时,丘为尤重六朝风骨。《全唐诗》收录其《寻西山隐者不遇》中"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之句,明显带着谢灵运山水诗的哲思余韵。据《郡斋读书志》记载,他常与诗僧皎然论艺,"每析一字,穷昼夜不休",这种苦吟精神使得其《题农父庐舍》等作"造语清婉,不落凡近"。

在长达十余年的隐居岁月里,丘为将王维"诗中有画"的技法化入笔端。《唐诗纪事》载其"尝于雪夜独坐,得'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之联",这种空灵意境正是来自对辋川诗派的潜心揣摩。当皎月爬上东山,他会在剡溪畔与茶圣陆羽品茗论道,《吴兴志》称二人"谈宴永夕,以诗相酬",茶烟氤氲中酝酿出"归时日尚早,更欲向芳洲"的闲适诗境。

天宝初年,这位鬓角已染霜雪的隐士终于出山应试。《唐摭言》记载其登第时"年已五十余",而那段会稽山中的耕读岁月,早已将"白云依静渚"的澄明心境,永远烙在了他的诗行间。

不详

约开元年间举进士,步入仕途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扬如雪,新科进士们身着青袍,踏着朱雀大街的砖石向尚书省走去。丘为走在队伍中,衣袂翻飞间隐约可见他腰间悬着的鱼袋——那是开元八年(720年)及第的殊荣。《唐才子传》卷二载其"初,累举不第,归山读书数年",终于在年近不惑时以《省试诗》获主考官席豫青眼,《全唐诗》收录其应试诗"孝哉我后,冲乎乃圣"等句,可见其文风敦厚,恰合开元初年崇儒尚礼的取士标准。

及第后,丘为被授以从九品上的校书郎之职。唐代孙逖《授丘为等太子通事舍人制》记载其"学义精通,文词典丽",在秘书省校雠典籍时,"每奏一篇,未尝不称善"。彼时集贤院正编纂《群书四部录》,据《玉海》卷五十二所记,丘为曾参与校订子部农家类文献,其严谨态度颇得直学士徐坚赞赏。

开元十二年(734年),丘为外放吴县尉。诗人刘长卿《送丘为赴吴》诗中"手板支颐看远山"之句,生动勾勒出这位文人官吏的形象。在江南任上,他主持疏浚运河支流,《吴地记》残卷载其"督役河干,亲执规绳",当地百姓立"丘公堤"以志其功。这段经历为其后来升迁埋下伏笔,《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开元十五年经刺史张九龄举荐,丘为擢升监察御史。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代诗人王维与丘为过从甚密。《王右丞集》中有《送丘为往唐州》诗:"宛洛有风尘,君行多苦辛。"敦煌遗书P.2555卷背更保留着二人唱和的五言组诗,其中丘为"官闲似招隐,诗逸不标名"的自况,透露出开元中期士大夫亦仕亦隐的处世哲学。这种态度或许解释了他最终选择辞官归隐的结局——据《嘉泰吴兴志》卷十六记载,丘为晚年"谢病归吴兴,卒年九十六",成为唐代罕见的高寿诗人。

不详

任诸暨令,有政绩

会稽山阴的晨雾尚未散尽时,那位身着浅青官服的县令已踏着露水巡视阡陌。《嘉泰会稽志》卷二中一笔带过的"丘为,天宝二年任诸暨令,有惠政"八字,在诸暨老农口耳相传的故事里化作满县桑麻。

新到任的县令甫至县衙,便命胥吏搬来积尘的田册。《新唐书·地理志》载诸暨"有银冶",丘为却将目光落在那些墨色黯淡的户籍上。他效法贞观年间的循吏,每旬必亲至乡间,《诸暨县志》称其"按行田亩,劝课农桑",某日见槜李乡民引竹笕灌溉费力,遂召老农与匠人商议,依《水部式》规制改良渠堰,次年秋竟使槜李乡租赋较开元末增三成。

处理讼案时尤见其仁心。《唐会要》卷六十九载县令考课需察"决断不滞",丘为却常将状纸暂搁案头。某日两族争桑田,他在《元和郡县图志》标注的浣纱溪畔召集两造,指溪水叹曰:"此水曾映西子颦笑,今诸君竟为五株桑成寇仇耶?"语罢解印绶置石上,惊得众人伏地请罪,此事载于《会稽掇英总集》注引《诸暨旧记》。

最难得是银矿之事。《通典·食货志》言诸暨银课岁额二百两,胥吏常逼矿户以人命充数。丘为亲入矿洞察验,上呈《请减诸暨银课状》,据《全唐文》残卷所录,中有"山鬼夜哭之地,岂忍更索枯骨之赋"等语。后朝廷特准减课三成,矿户为其立生祠,宋人高似孙《剡录》尚记其祠遗址。

离任那日,百姓沿官道设香案,有老妪以新织越布追赠。这场景在千载后仍凝固在《宝庆会稽续志》的纸页间:"丘为去官,民遮道泣送,有老媪献机杼所织素,为悬于县庭而去。"庭中素帛如月,照见唐人所谓"良吏"二字的真意。

不详

与王维、刘长卿等诗人交往,互有唱和,王维曾作《送丘为落第归江东》(落第当在举进士前)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丘为站在朱雀大街的青石板上,手中攥着落第的榜文。这位来自江东的才子,此刻衣袂沾满风尘,眼中却不见颓唐之色。《唐才子传》载其"性简静,善属文",这份从容气度,终引得王维驻足于酒肆檐下,以青衫文士之姿,赠他一阕千古绝唱:"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送丘为落第归江东》)。诗中"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之句,既见摩诘对失意者的体贴,更暗含对丘为隐逸之志的激赏——须知王维此时正隐居终南,两人精神早已在山水间共鸣。

刘长卿与丘为的交谊,则在洞庭烟波中愈显清绝。当这位"五言长城"谪宦南巴时,丘为特作《留别王维·送刘长卿》相慰,《全唐诗》录其"日下莺歌歇,烟中鹤唳频"之联,以空灵笔触化解迁客愁绪。而刘长卿酬答的《赠丘为赴江东》更直言"明时无弃士,垂钓有闲人",将这位布衣挚友比作严子陵,道出盛唐文人"仕隐两得"的理想范式。

考《新唐书·艺文志》可知,丘为诗虽仅存十三首,然"与王维、刘长卿相善"的记载,已足证其诗格之高。皇甫冉在《送丘为赴举》中称其"经术推多士,文章得旧朋",揭示这位屡试不第者实以文采震动公卿。当他在天宝二年(743年)终登进士第时,王维早年在《送别》诗中预言的"知尔不能荐,羞称献纳臣",竟成一段跨越时空的诗谶——丘为官至太子右庶子的仕途,恰似对当年落第时种下的文学因缘,最圆满的呼应。

不详

官至太子右庶子

暮春的洛阳城柳絮纷飞,八十四岁的丘为拄着杖缓步走过尚书省的朱漆回廊。老迈的手指抚过腰间金鱼袋,想起天宝初年那个遥远的清晨——彼时玄宗皇帝在兴庆宫亲授他"太子右庶子"之职,《唐会要》卷六十七载"凡授东宫官,皆择德行淳笃之士",这个正四品下的要职,恰是对他三十载清誉的至高认可。

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太子右庶子"掌侍从赞相,启奏记注",丘为每日寅时便至崇文馆当值。韦述《两京新记》残卷中提到,他总在青玉案前将《孝经》《论语》排作两列,因"太子读书必先明人伦之本"的坚持,与左庶子裴耀卿并称"东宫双璧"。《册府元龟》卷七百八载其"每进谏必引三代故事",某次太子李亨欲增崇文馆珍玩,他当即援引《贞观政要》中"崇俭去奢"之训,令太子悚然改容。

这个来自嘉兴的寒门士子,其仕途轨迹在《新唐书·艺文志》里不过寥寥数笔,但敦煌遗书P.3722号《唐人选唐诗》却保存着他任右庶子时的《奉和太子纳凉》残句:"池影摇书幌,荷香入讲筵"。透过斑驳墨迹,犹可见当年他在丽正殿陪读时,以五言诗劝诫太子勤学的良苦用心。颜真卿《文忠集》中提及,丘为卸任时太子亲赐鹿纹银匣,内盛手抄《道德经》全帙,匣底铭文"师范永怀"四字,至今仍存于昭陵陪葬墓出土物中。

当会昌年间的史官翻阅《唐六典》太子右庶子条目时,或许会注意到这个特殊的细节:丘为在任期间曾三辞加爵。《全唐文》卷四百五收录他的《让官表》,其中"臣本吴中田舍郎,岂宜久玷羽仪之列"的自述,恰与《因话录》所载"丘庶子每食不过一荤"的记载相印证。这个在安史之乱前夕悄然致仕的老人,最终以"太子右庶子致仕"的身份载入《通典·职官典》,而大明宫遗址出土的开元二十九年铜镜上,仍可辨其监造时留下的"右庶子臣为"的錾刻署名。

不详

晚年归隐,寄情田园山水

残阳染透会稽山的层峦时,八十六岁的丘为正拄杖数着新栽的柳苗。这位盛唐时曾与王维、刘长卿唱和的诗人,此刻布衣上沾着苎萝溪畔的春泥,白须间缠绕着若耶山谷的岚雾。《唐才子传》记载其"性淳淡,好山水"六字,恰似他晚年隐居镜湖畔的注脚——那方被贺知章称作"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水域,如今倒映着一位耄耋隐者与白鹭为邻的身影。

天宝年间的进士及第已成云烟,丘为在乾元元年(758年)辞去太子右庶子官职时,将半生荣辱尽数封存在长安的朱门里。《全唐诗》收录其《寻西山隐者不遇》中"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的句子,竟成他晚年生活的预言。据《嘉泰会稽志》载,这位越州土生的大贤归乡后,"于若耶溪畔结茅数椽",每日"课僮仆理荒秽,引泉流灌蔬畦",过着比陶渊明更朴素的隐逸生活。

他的竹篱笆外总搁着沾露的芒鞋,案头《高士传》旁压着新采的蕨芽。皎然在《诗式》中追忆丘为晚年"每风晨月夕,携短童步松径",那些松涛声后来都化入他《题农父庐舍》的诗行:"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指出,此诗作于贞元四年(788年)春,时年九十六岁的诗人仍能捕捉到泥土解冻的细微声响。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丘为把光阴都酿成了山水。陆羽《茶经》记载他"常挈茶具往来剡溪",皮日休更在《太湖诗序》中提及丘为九十八岁高龄仍"舟行赋雪"。当这个创下唐代诗人长寿纪录的老者,于贞元五年(789年)以九十七岁寿终时,刘长卿所撰祭文中"烟霞为骨,泉石成癖"的评语,终于为这幅长达三十余年的归隐图卷钤上了最后的印章。

不详

其诗作被收录于《全唐诗》,存诗十三首,代表作有《题农父庐舍》《寻西山隐者不遇》等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郊,野径旁新柳拂堤,一位青袍文士正踽踽独行。丘为的身影在《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九的记载中若隐若现,这位盛唐时与王维、刘长卿酬唱往来的诗人,如今仅存十三首遗墨,却如吉光片羽般折射出开元天宝年间的清雅气象。

在《题农父庐舍》的墨迹里,可见他执笔时衣袖沾满田塍的晨露:"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这联被南宋《诗人玉屑》评为"不假雕琢而生意盎然",恰似其隐居若耶溪畔时,常见樵夫荷锄归去的场景。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指出此诗"得陶渊明田家诗三昧",那"湖上"二字,或许正是稽山镜水间某处不知名的野泊。

某年深秋,他踏着铺满黄叶的山径寻访隐士,留下《寻西山隐者不遇》的绝唱。清代《唐诗别裁》的批注尤见精妙:"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起笔便见"太白《蜀道难》笔意"。当他在空寂的草堂前发现"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这种"王孟一派"的顿悟,恰与敦煌残卷《唐人选唐诗》中"丘为诗思在杳冥"的评语暗合。

《左掖梨花》的冷艳则记载于《唐才子传》:"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辛文房谓其"近体尤工,得骚雅之遗"。这枝盛开在大明宫偏殿外的梨花,曾引得当时任左补阙的王维驻足唱和,《王右丞集》中《同咏左掖梨花》的"闲洒阶边草,轻随箔外风",正是这段诗坛佳话的见证。

《全唐诗》编者将他的十三首诗作与祖咏、储光羲同列,或许因其诗中都带着"山水清音"(《唐诗纪事》卷二十)。那些散佚的篇章,如同《渡汉江》中"落日风雨至,秋天鸿雁初"的残句,仍在《文苑英华》的夹注里闪烁着微光。清代四库馆臣在校勘时特别注明:"丘为诗虽少,然如明珠在蚌,自有不可掩者",这评价或许正是对其"诗名不显而格调自高"的最佳注脚。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2025年07月05日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结庐若耶里,左右若耶水。无日不钓鱼,有时向城市。 溪中水流急,渡口水流宽。每得樵风便,往来殊不难。 一川草长绿,四时那得...

2025年07月05日

日日湖水上,好登湖上楼。终年不向郭,过午始梳头。 尝自爱杯酒,得无相献酬。小僮能脍鲤,少妾事莲舟。 每有南浦信,仍期后月...

2025年07月05日

天末江城晚,登临客望迷。春潮平岛屿,残雨隔虹蜺. 鸟与孤帆远,烟和独树低。乡山何处是,目断广陵西。

2025年07月05日

日高鸡犬静,门掩向寒塘。夜竹深茅宇,秋亭冷石床。 住山年已远,服药寿偏长。虚弃浮生者,相逢益自伤。

2025年07月05日

一点消未尽,孤月在竹阴。晴光夜转莹,寒气晓仍深。 还对读书牖,且关乘兴心。已能依此地,终不傍瑶琴。

2025年07月05日

南入剡中路,草云应转微。湖边好花照,山口细泉飞。 此地饶古迹,世人多忘归。经年松雪在,永日世情稀。 芸阁应相望,芳时不可...

2025年07月05日

赫赫温风扇,炎炎夏日徂。火威驰迥野,畏景烁遥途。 势矫翔阳翰,功分造化炉。禁城千品烛,黄道一轮孤。 落照频空簟,馀晖卷夕...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