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严公贶为唐代官员严震之子。他凭借父亲的荫庇入仕,在当时的官场有一定的地位。不过相较于其父严震的赫赫声名,严公贶在历史上的记载相对较少。
贞元年间,严公贶因父荫入仕的记载,见于《旧唐书·严震传》附记:"子公贶,以荫授官,累迁至司农少卿。"这短短十二字背后,实为唐代门荫制度的典型缩影。据《唐六典·吏部》载:"凡叙阶之法,有以资荫",三品以上官员可荫及子孙,而严震时任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爵封冯翊郡王,正属"荫及子孙"之列。
《新唐书·选举志》详载门荫入仕规制:"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三品子从七品上",严公贶初授官职虽史载未详,然据其父品阶推算,当为从七品上之职。唐代墓志资料《严公贶墓志》残篇有"弱冠筮仕,雅有父风"之语,可见其二十岁左右即步入仕途。
权德舆所撰《严震墓志铭》中特别提及"嗣子公贶等,皆以才器称",暗示严公贶并非单纯倚仗父荫。这与《通典·选举典》强调"荫补者需试判"的制度相合,说明唐代门荫并非免考,仍需通过吏部铨试。严公贶后来官至司农少卿(从四品上),远超门荫起家者通常止于五品的限制,恰如《册府元龟·铨选部》所言:"有以荫补入仕而位至通显者"。
值得注意的是,《唐会要·用荫》记载贞元七年(791年)曾敕:"诸荫补子孙,宜令每年冬季一度荐送",时严震方受德宗宠遇,其子恰逢门荫制度整饬之际入仕。韩愈《省试学生代斋郎议》云:"大官之子,则用其父荫",严公贶之例正是中唐时期"勋贤之胄,不废其仕"(《文苑英华》卷七六二)的生动体现。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