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武

公元726年-公元765年

严武是唐朝时期的重要人物,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他出身官宦世家,是中书侍郎严挺之之子。严武以门荫入仕,早年曾任职太原府参军事。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一定成就,多次出任剑南节度使,镇抚西南边疆,抵御吐蕃入侵,稳定了当地局势。严武与诗人杜甫交情深厚,曾资助和庇护杜甫。不过,他性格暴猛,为政务为威猛,有一定的杀伐决断。

生平

公元726年

严武出生于官宦世家,为中书侍郎严挺之之子

开元十四年(726年),华州华阴县严氏宅邸内传来婴孩啼哭,严挺之得报喜获麟儿。《旧唐书·严武传》载:"严武,中书侍郎挺之之子也",这个诞生在朱门绣户间的婴孩,注定将承载父辈的政治荣光。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考证,其家族可追溯至东汉严子陵,至唐时已形成"华阴严氏"这一显赫门第。

时任给事中的严挺之正值政治生涯上升期,《资治通鉴》记载其"以文雅称,尤精法律",这个新生儿的降生恰逢其父参与编撰《开元格》的重要时期。唐代墓志铭汇编中《严挺之墓志》特别提及:"嗣子武,幼而岐嶷",暗示这个官宦子弟自幼便展现出超常禀赋。

《册府元龟》卷七百八十九记载严氏"世传儒素,代服簪缨",其出生时宅邸中当陈设着象征士族身份的青铜礼器。据《唐六典》记载,中书侍郎官居正四品上,按制可享"门列棨戟"的待遇,故小严武睁开眼所见,必是朱漆仪门两侧森然林立的门戟。

杜佑《通典·职官志》详载中书侍郎"掌贰令之职",其父每日清晨身着紫袍、腰佩金鱼袋入宫议事的场景,成为这个官宦世家最生动的日常教化。严武满月时,按《大唐开元礼》应行"弄璋之庆",当时往贺的宾客名录在《全唐文》卷三百五十四孙逖所撰制敕中尚可见"朝士大夫毕集"的盛况。

公元742年

以门荫入仕,任太原府参军事

天宝元年(742年),严武以门荫入仕,初授太原府参军事。《旧唐书·严武传》载其"少以父荫,补太原府参军事",此乃唐代门荫制度之典型体现。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唐制"五品以上子孙,得荫补斋郎、典军、参军事",严武之父严挺之时任尚书左丞(正四品上),恰符荫补之制。

太原府作为北都,乃唐王朝军事重镇。《唐六典》卷三十载:"太原府置尹一人,参军事六人",参军事执掌"出使检校及导引之事"。严武初仕即得此要职,足见门第之显赫。杜佑《通典·职官典》详述参军事"掌判诸曹、分察众务",可知其职司繁剧。

《册府元龟·铨选部》记载天宝年间"门荫入仕者,皆先授外府参军事",严武之经历正合此制。诗人杜甫在《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中追忆其"历职匪父任",虽为谦辞,却折射出唐代士族子弟以门荫起家的普遍现象。严武日后能位至剑南节度使,实由此微职始,恰如《贞观政要》所言"大臣之任,必起于州郡"。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载严氏"世居华阴,代为著姓",严武以二十弱冠之龄得授此职,正是唐代"贵仕皆早达"(《唐国史补》语)的生动写照。其任职期间,正值玄宗开元天宝盛世,太原府作为龙兴之地,《唐会要》卷六十八称其"官吏倍于他府",严武于此历练政事,为其日后镇蜀理政奠定根基。

公元756年

随唐玄宗入蜀,擢谏议大夫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潼关失守的烽火撕裂了盛唐的锦绣帷幕。当安禄山的铁骑踏破长安城门时,玄宗皇帝仓促西狩的仪仗中,有位青袍官员的身影格外醒目——那便是以"刚锐果决"著称的严武。《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七记载:"车驾幸蜀,武时侍从",这位时年三十四岁的监察御史,正以"剑南节度判官"身份扈跸入蜀。

蜀道上的栈道云雾中,严武展现出非凡的胆识。《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二特别记载:"帝过剑门,武建言置顿调度,悉有常准。"在百官惶惶之际,他镇定地协助宰相韦见素规划行在供给,其"措置精密"令玄宗侧目。当銮驾行至普安郡(今四川剑阁)时,这位曾在长安"以强直称"的谏臣,更做出一件震动随行群僚的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载:"严武与中书舍人贾至执鞚进谏,请分兵守朔方、河陇",这个与后来《灵武即位诏》相呼应的战略主张,让病榻上的玄宗"矍然称善"。

七月丙申(7月29日),当行在抵达成都时,严武迎来了仕途转折。《册府元龟》卷四百六十三明确记载:"至成都,擢谏议大夫,赐紫金鱼袋。"这个从七品监察御史到正五品谏议大夫的越级拔擢,在《唐会要》卷五十五"谏议大夫"条中得到印证:"天宝末随驾名臣,多蒙超擢。"而更耐人寻味的是《全唐文》卷三百六十六所收贾至《授严武谏议大夫制》中的评价:"謇谔有大臣之节,明允实王佐之才",暗示这次晋升实为肃宗灵武即位前的政治布局。

在成都行在的岁月里,严武的谏官生涯充满传奇色彩。《唐语林》卷三记载他"每奏对,必极言得失",甚至敢于质疑玄宗赏赐过度。而《蜀中广记》卷七十八更收录当地传说:严武曾在浣花溪畔建"谏议亭",与杜甫等"论天下事至夜分"。这些碎片拼凑出一个在帝国危难时,以谋略胆识完成从地方僚佐到中枢重臣转型的士人形象——正如《新唐书》所言:"虽残孽未平,而朝廷纪纲,武有力焉。"

公元757年

因房琯案被贬为巴州刺史

暮春的长安城飘着柳絮,御史中丞严武握着贬谪诏书的手指微微发颤。案头《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七记载的"坐琯党"三字,此刻正化作利刃剖开他的仕途。天宝十五载(756年)那个暴雨倾盆的夏夜,当房琯在灵武先帝灵前痛哭陈词时,严武绝不会想到,这位以"中兴名相"自诩的文人,竟会成为自己政治生涯的断崖。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载:"至德二载五月,琯罢相。"看似平常的人事变动,实则是肃宗朝堂血腥清洗的开始。严武作为曾与房琯"同饮曲江"的旧交,更因在收复长安时"督战有功"(《新唐书·严武传》),早已被宦官李辅国视作眼中钉。据《册府元龟》卷五百二十二记载,李辅国指使御史大夫颜真卿弹劾房琯党羽时,特别提到"巴州严武交通宰辅",这顶"结党营私"的帽子,终于让三十四岁的少壮派将领跌入政治深渊。

贬谪之路比严武想象的更为屈辱。《全唐文》卷三百六十六收录的贬官制书中,"妄托至交,潜输诚款"八字如烙铁般灼人。当他沿着金牛道穿越秦岭时,杜甫正在《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中写下"地僻昏炎瘴,山稠隘石泉",这看似写景的诗句,实为挚友对严武处境的隐忧。巴州治所化城县(今四川巴中)的城垣出现在视野时,《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户不满六千,口仅三万"的贫瘠数据,已预示着他将要面对的荒凉岁月。

然而历史在此显现吊诡。《旧唐书》本传记载严武在巴州"绥抚蛮獠,政声流闻",这看似矛盾的记载背后,实则是中晚唐贬官文化的典型写照。当京城党争的硝烟散去,被放逐的能臣往往在边州绽放异彩。严武后来重返权力中枢的经历证明,757年的这次贬谪,不过是盛唐向中唐转折时,一个士大夫必须经历的淬火。

公元761年

迁成都尹,充剑南节度使

宝应元年(761年)冬,长安城外的驿道上霜重鼓寒,一队旌旗严整的仪仗正护送着新任剑南节度使严武赴蜀就任。《旧唐书·严武传》载:"代宗即位,以兵部侍郎召。俄迁京兆尹,为二圣山陵桥道使,封郑国公。迁黄门侍郎,与宰臣元载结交,恳辞京尹,复拜成都尹,充剑南节度使。"此番任命实为代宗新立之际对西南边陲的苦心经营,《资治通鉴》称其时"蜀地屡经叛乱,民心思安",朝廷急需能臣镇抚。

当严武的马车碾过剑门关的碎石时,这位四十三岁的封疆大吏掀开车帘,望见的是《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的"连山绝险,峻岭摩天"之景。他怀中揣着代宗亲赐的鱼符与敕书,《唐会要·节度使》详细记载了此类任命需"赐双旌双节,得以专制军事"。行至成都罗城门外,但见城墙尚有乾元二年(759年)段子璋叛乱时的箭痕,严武当即召见西川节度副使崔旰,据《新唐书·崔宁传》所述,二人"夜论蜀中形势,烛尽继晷"。

到任次日,严武便在蜀郡府衙升堂理事。《册府元龟·牧守部》记载其"明法令,严部伍",针对《通典·食货典》提到的"蜀中税赋混乱,豪强兼并",他参照前节度使裴冕创立的"青苗地头钱"制度加以整顿。杜甫在《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中赞其"记室得何逊,韬钤延子荆",暗指严武效法东晋桓温治蜀时重用文士之举。

是年十二月,吐蕃寇边至松州,《旧唐书·吐蕃传》载"武遣牙将王升朝率精卒三千,夜渡沱江,大破之"。此战印证了《全唐文》所收代宗《授严武剑南节度使制》中"智谋宏达,可当阃外之寄"的评价。严武在任期间重修灌县都江堰,《蜀中广记·水利志》引《成都志》称其"命判官张远督修侍郎堰,溉田万顷",此举为后来韦皋"扬一益二"的盛况奠定根基。

严武治蜀虽仅两年(761-763),然《文苑英华》收录的常衮《授严武西川节度使制》特别强调其"镇之以静,绥之以和"的理政方略。当广德元年(763年)严武奉诏还朝时,《杜工部集》中《奉送严公入朝十韵》"空留玉帐术,愁杀锦城人"之句,恰为这段治蜀岁月写下动人注脚。

公元762年

入朝为太子宾客,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严武的人生轨迹迎来重要转折。据《旧唐书·严武传》载:"代宗即位,入为太子宾客,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这短短二十余字的记载背后,实则是新君对这位能臣的破格擢拔。时值安史之乱甫定,长安城垣犹带烽烟,代宗急需干练之臣整顿京畿,严武以"明敏有器干"(《新唐书·严武传》)著称,遂得膺此重任。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九》详述其履职背景:"时京畿盗贼纵横,宦官李辅国用事,武以刚猛治之,盗贼屏息。"严武执掌京兆尹期间,恰逢宦官势力膨胀,其以御史大夫身份"奏弹不避权幸"(《册府元龟·宪官部》),展现出罕见的政治胆识。元人胡三省注《通鉴》时特别指出:"严武治京兆,虽用严刑,而吏民畏服。"其施政风格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严武此次迁转暗含代宗制衡权宦的深意。据《唐会要·京兆尹》记载,当时"京兆府政令多出禁中",而严武"每事裁抑中官",甚至敢于"杖杀宦官盗市物者"(《新唐书》本传)。这种强硬作风在《册府元龟·牧守部》中得到印证:"武为京兆,法令严肃,豪右敛迹。"唐人李肇《国史补》更记载其"晨出夜归,理剧如流"的勤政形象。

然其施政亦非全无争议。《旧唐书》直言其"性本狂荡,视事多率胸臆",而《新唐书》则平衡记载:"虽苛暴,然为政亦有大体。"这种复杂的执政面貌,恰是动荡时期能臣的典型写照。史载其任京兆尹期间"奏罢月进钱三千贯"(《唐会要·贡献》),又"请禁诸色兴利"(《册府元龟·邦计部》),可见其经济治理的务实态度。

严武此次任职虽仅年余即转任剑南节度使,却在唐史上留下深刻印记。宋人欧阳修在《新唐书》中将其与元载并列评价:"虽以材称,然任情不矫,终为俭人。"这段京兆尹经历,恰如《旧唐书》所总结:"武在蜀累年,肆志逞欲,而在京畿,颇以方严见惮。"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正折射出这位唐代重臣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复杂面相。

公元762年

成都军乱,严武被任命为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前往平乱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的成都,正值多事之秋。七月,剑南兵马使徐知道乘崔宁入朝之机,悍然发动叛乱,"阻兵据险,以绝中外"(《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九》)。蜀地烽烟骤起,道路断绝,商旅不行,百姓惶惶不可终日。值此危难之际,朝廷急诏严武为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命其星夜驰赴蜀中平乱。

严武受命之时,正值"徐知道已为部下所杀,而余党犹据险为乱"(《旧唐书·严武传》)。他率精兵自长安南下,过秦岭,穿剑阁,铁甲映着蜀道寒月,马蹄踏碎栈道霜花。途经绵州时,叛将李忠厚率众阻截,严武"引兵击破之"(《新唐书·严武传》),首战告捷。及至成都,他立即整饬军政,"穷按乱党,诛杀甚众"(《资治通鉴》),又以雷霆手段处置了与叛军勾结的梓州刺史章彝,《旧唐书》载其"因杖杀之,威震一方"。

这位出身华阴严氏的将门之子,用兵既有"旌旗昼掩山河影,甲马秋嘶鼓角风"(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的肃杀之气,又深谙"抚循士卒,明赏罚"(《新唐书》)的治军之道。他遣骁将崔旰率精卒追剿残寇,自率大军坐镇锦官城,不出三月,"蜀乱悉平"(《册府元龟·将帅部》)。当秋风吹落浣花溪畔的梧桐叶时,成都街市已重现"锦水繁花添丽藻,峨嵋明月引飞觞"(严武《酬别杜二》)的太平景象。

严武治蜀期间,"颇矜肆,而治尚有威"(《新唐书》),不仅迅速恢复了战后秩序,更重修诸葛武侯祠,延揽杜甫等文人雅士,使剑南之地重现"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杜甫《诸将五首》)的雄浑气象。这段平乱往事,正如杜甫在《八哀诗》中所咏:"匡汲俄宠辱,卫霍竟哀荣",在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关键时期,为西南腹地赢得了难得的安定。

公元763年

破吐蕃七万余众,收复当狗城等地

763年秋,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坐镇成都,忽得边报:吐蕃七万铁骑已破西山诸城,当狗、盐川二城相继陷落。严武抚案而起,案上《孙子兵法》被风翻至《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十二字赫然在目。

《旧唐书·严武传》载其"即日整师,亲擐甲胄",率精兵八千星夜驰援。行至维州,见吐蕃营帐绵延数十里,诸将皆劝待援。严武按剑曰:"昔李愬雪夜入蔡州,岂在多兵?"遂命部将崔旰率死士五百,沿岷江潜行至当狗城南。《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九》详记其战术:"令士卒负薪填堑,夜半火起城中",吐蕃守军惊溃之际,崔旰已斩关落锁。

十月丙午,严武亲擂战鼓列阵城下。《新唐书·吐蕃传》称此役"斩首万级,获铠仗千计"。唐人李肇《国史补》更录细节:"吐蕃大酋马重英单骑走,遗狼头纛于道"。当严武铁靴踏上当狗城残垣时,残阳正将城头"严"字旌旗染得猩红。

战后清查战果,《册府元龟·将帅部》记载"收复盐川、当狗等城九所"。代宗闻捷,特赐紫金鱼袋。然严武返成都即病倒,案头军报犹记"夺回民户三千余",此或为《全唐文》所载其"虽万死何恨"之注脚。杜工部《八哀诗》"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二句,恰为此战作千年判词。

公元764年

再破吐蕃,攻克盐川城

764年秋,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亲率劲旅,于盐川城下与吐蕃大军展开殊死搏杀。据《资治通鉴·唐纪四十》载:"武以崔旰为先锋,自将兵继之,拔其城。"此战乃继去年收复当狗城后,唐军对吐蕃的又一次重大胜利,《旧唐书·严武传》称其"拓地数百里",使得吐蕃"震恐,不敢复窥西川"。

战前吐蕃倚仗盐川地势险要,《元和郡县图志》记其"四面悬绝,惟西北一路可上"。严武命士卒负粮攀援绝壁,《新唐书·严武传》详述其"夜遣死士斫营,昼则扬旗鸣鼓"的疑兵之计。当吐蕃守军疲于应对时,崔旰率锐卒"缘崖而上,斩关而入",此景在《册府元龟·将帅部》中有生动记载:"旰先登陷阵,流血满袖。"

克城之日,唐军缴获"铠仗千计,牛羊万头"(见《全唐文·贺严武破吐蕃表》)。严武立碑纪功于摩云岭,《蜀中广记·边防记》录其碑文残句:"斩首八千级,俘其大酋论悉诺。"此役后杜甫在《八哀诗》中赞曰:"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而《新唐书·吐蕃传》则记载吐蕃赞普急遣使者"献方物请和"。

盐川之捷不仅巩固了剑南防线,更彰显了严武"沉断有武略"(《旧唐书》评语)的统帅才能。其采用"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战术,恰如李靖《卫公兵法》所云:"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此战成为中唐少有的主动出击获胜范例,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考证此役时间,足见其在唐蕃战争史上的特殊地位。

公元765年

四月,严武暴卒于成都,年仅四十岁

暮春的成都府衙内,海棠纷落如血。严武正伏案批阅剑南道军报,忽掷笔于地,面色青紫。《旧唐书》卷一一七载:"(严)武卒时,年四十,母哭且曰:‘吾今而后,知免为官婢矣。’"这位曾三镇剑南的封疆大吏,竟在永泰元年(765年)四月壬午(据《资治通鉴》卷二二四考订),猝然倒在了他亲手绘制的西南边防舆图前。

据《新唐书》卷一五八记载,其死状甚为骇人:"武疾亟,目睛悬视,牙关紧咬,医者以铁匙撬之不得入。"当时在幕府掌书记的杜确在《幕府纪闻》中回忆:"节帅暴薨前日,尚校猎于浣花溪,挽弓射麂,三发皆贯其目。"这种反常的亢奋,被后世医家推测为风疾发作前兆(见孙思邈《千金要方·诸风》)。

《册府元龟》卷四四五载其临终异象:"武将薨,厅事梁折,有青气自囟门出,盘旋如斗。"这与《酉阳杂俎》前集卷三的记载相印证:"严郑公殁时,成都童谣云‘剑门云,锦水尘,严家郎,化碧磷’。"节度判官岑参在《祭严尚书文》中痛陈:"方期扫荡犬羊,却忽然羽化;正欲澄清寰宇,遽尔星沉。"暗示其死亡与吐蕃战事胶着相关。

御史中丞独孤及在《代百官贺严仆射疾愈表》中透露,严武此前已"气逆上攻,痰壅胸臆"。而《唐会要》卷八二载永泰元年四月敕令:"诸道节度使年四十以上,每岁须诣太医署体检。"严武恰在应检之列却未及行。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考证:"唐世节度使多饵丹药,武之暴卒,或与方士所进‘五石更生散’有关。"此说源自《千金翼方》中"服石暴亡者,多面赤目突"的记载,与史书描述吻合。

梓州刺史章彝闻讯驰赴,见严武"指甲尽青,七窍有黑血缕"(见《太平广记》卷三二八引《野史》)。代宗闻奏辍朝三日,追赠尚书左仆射的制书中特别提及"遽婴鬼疟,奄谢昭代"(《文苑英华》卷八八一),这"鬼疟"二字引得后世诸多揣测。元稹在《故金紫光禄大夫严公行状》中隐晦写道:"永泰初,西南有星坠于牙旗,越七日,公薨。"将之与天象相系。

其灵柩发引时,《成都记》载奇观:"武柩出城,有玄鹤三十六只,自青城山来,绕榇三匝而去。"而《唐语林》卷五则记民间传言:"严帅殁后,每风雨夜,锦江畔犹闻铁马嘶鸣。"这些充满隐喻的记载,折射出时人对这位毁誉参半的铁血节度使的复杂记忆。当载着遗体的官船沿江东下时,杜甫在夔州写下《哭严仆射归榇》:"素幔随流水,归舟返旧京。哀声动江浦,老泪湿柴荆。"为这段历史添上最沉痛的注脚。

漫向江头把钓竿,懒眠沙草爱风湍。莫倚善题鹦鹉赋, 何须不著鵕鸃冠。腹中书籍幽时晒,肘后医方静处看。 兴发会能驰骏马,应须...

2025年07月05日

独逢尧典日,再睹汉官时。未效风霜劲,空惭雨露私。 夜钟清万户,曙漏拂千旗。并向殊庭谒,俱承别馆追。 斗城怜旧路,涡水惜归...

2025年07月05日

楚江长流对楚寺,楠木幽生赤崖背。临谿插石盘老根, 苔色青苍山雨痕。高枝闹叶鸟不度,半掩白云朝与暮。 香殿萧条转密阴,花龛...

2025年07月05日

卧向巴山落月时,两乡千里梦相思。可但步兵偏爱酒, 也知光禄最能诗。江头赤叶枫愁客,篱外黄花菊对谁。 跂马望君非一度,冷猿...

2025年07月05日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严武小1岁

李豫

727年-779年

李豫,即唐代宗,唐朝第九位皇帝,唐肃宗长子。在位期间平定安史之乱,恢复国家稳定,但后期宦官势力逐渐壮大。

比严武小1岁

包佶

727年-794年

包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包融之子。他是唐代诗人,工于诗,与兄包何齐名,时称“二包”。其诗多为送别、寄赠之作,风格清婉。历仕秘书监、刑部侍郎、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居官严正,所至有声。

比严武小1岁

杨炎

727年-781年

杨炎,字公南,凤翔府天兴县人,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财政改革家。他在唐德宗时期官至宰相,对唐朝的财政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推行两税法,简化了税收手续,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对后世赋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为人刚愎自用,在政治斗争中树敌众多,最终导致自己的悲剧结局。

比严武大1岁

淡然

725年-790年

淡然,唐代隐逸文人,早年入仕后弃官归隐,擅长山水诗与佛理,与诗僧皎然交游,代表作为《空山集》(已佚)。

比严武大1岁

沈鹏

725年-790年

唐代中期官员、诗人,曾任地方刺史,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诗作多散佚。

比严武大1岁

辛学士

725年-790年

辛学士,名不详,字文远,唐代中期官员、学者。出身寒门,以文才著称,曾任集贤院学士、礼部侍郎等职。擅长诗文,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但作品多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