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7年-公元779年
李豫,即唐代宗,唐朝第九位皇帝,唐肃宗长子。在位期间平定安史之乱,恢复国家稳定,但后期宦官势力逐渐壮大。
727年-794年
包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包融之子。他是唐代诗人,工于诗,与兄包何齐名,时称“二包”。其诗多为送别、寄赠之作,风格清婉。历仕秘书监、刑部侍郎、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居官严正,所至有声。
727年-781年
杨炎,字公南,凤翔府天兴县人,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财政改革家。他在唐德宗时期官至宰相,对唐朝的财政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推行两税法,简化了税收手续,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对后世赋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为人刚愎自用,在政治斗争中树敌众多,最终导致自己的悲剧结局。
727年-815年
顾况,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子),苏州海盐(今浙江省海盐县)人,唐朝大臣、诗人、画家、鉴赏家。顾况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通俗易懂的作品,也有奇崛险怪之作,对后世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其诗题材广泛,常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怀。同时,他在绘画等方面也有一定造诣。
727年-780年
郎士元,字君胄,唐代诗人。他是天宝十五载(756年)进士,曾任渭南尉,后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的诗风较为相近,多写送别酬赠、羁旅愁思等题材,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清幽,在大历十才子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诗作在当时就颇受推崇,有《郎士元集》流传于世。
728年-788年
朱放,字长通,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后定居于剡县(今浙江嵊州)。他是唐代著名诗人,早年隐居于山林,以诗酒自娱,其诗多写山水隐逸生活,风格清逸自然。大历年间,曾被举荐,授左拾遗,不就。贞元二年,召为节度参谋,试大理评事,卒于任上。其诗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当时的一些文人如皇甫曾、严维等有交往唱和。
726年-765年
严武是唐朝时期的重要人物,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他出身官宦世家,是中书侍郎严挺之之子。严武以门荫入仕,早年曾任职太原府参军事。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一定成就,多次出任剑南节度使,镇抚西南边疆,抵御吐蕃入侵,稳定了当地局势。严武与诗人杜甫交情深厚,曾资助和庇护杜甫。不过,他性格暴猛,为政务为威猛,有一定的杀伐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