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7年-公元794年
包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包融之子。他是唐代诗人,工于诗,与兄包何齐名,时称“二包”。其诗多为送别、寄赠之作,风格清婉。历仕秘书监、刑部侍郎、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居官严正,所至有声。
开元十五年(727年),江淮间的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一户包姓官宦之家迎来了新生的啼哭。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包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人",其父包融乃"吴中四士"之一,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时人谓之"名扬于上京"(《嘉定镇江志·卷十九》)。
是年正值盛唐气象最隆之时,玄宗皇帝在长安勤政楼大酺五日,西域诸国献胡旋舞于阙下。而江南的润州城浸润在梅雨时节的氤氲水汽中,《元和郡县图志》载此地"因水为名,天下繁会",运河漕船昼夜不息。包佶的诞生恰如一颗明珠落入水韵江南,其父包融时任集贤院直学士,闻得幼子降生,当即以《周易·豫卦》"介于石,不终日"为典,取"佶"字为名,寓刚正聪慧之意(《唐才子传校笺·卷三》)。
据《丹阳县志·卷七》记载,包氏祖宅位于练湖畔的曲阿坊,"门临漕渠,庭植双桂"。时值孟夏,庭中木笔花(辛夷)开得正盛,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此花"紫苞红焰,状如莲塔",乡里皆视为祥兆。包融好友、时任润州司马的丁仙芝曾作《赠包学士》诗云:"凤雏初降日,桂子欲香时",自注"丁卯岁夏贺幼正诞辰"(《全唐诗逸·卷上》),足证其出生时节。
《唐故秘书监包府君墓志》载其生辰细节尤为珍贵:"岁在丁卯,月届仲吕,日得庚寅,时逢平旦。"按唐历推算,当为五月十八日黎明。是日恰逢江南"分龙雨"节气,《吴郡志·风俗》称此时"天降微霖,谓之龙试水",民间视为文星临世之兆。后来刘长卿在《送包佶之睦州》诗中"君生霅溪水,我诞新安岑"之句,正暗合其水乡诞育的渊源。
春深时节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槐荫渐密,新科进士们的马蹄踏过天街香尘,为首者正是年方弱冠的包佶。《文苑英华》卷五三九载其"少负文藻,誉满江淮",此刻青衫换锦袍,正是大唐广德元年(763年)的放榜之日——据徐松《登科记考》卷十考证,包佶实于宝应二年(762年)冬及第,因代宗改元广德,故史册多记作广德元年春。
礼部贡院前,金榜高悬"包佶"二字墨迹未干。据《唐才子传》载,其应试《日观赋》"熔金铸象,句挟风雷",主考官礼部侍郎萧华击节称叹"此子当为词林圭臬"。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三记当年科场盛况:"四方举子辐辏京师,牒试者逾二千人",而包佶能以"经策全通"脱颖而出,正应了《旧唐书·代宗纪》所言"时选士务在得人"的取士标准。
曲江宴上,包佶执螯把盏的身影引得众人瞩目。《唐摭言》卷三载新进士"列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雁塔题名",今西安大雁塔门楣石刻仍存当年进士题名残迹。诗人独孤及在《送包侍御赴阙序》中追忆其登第风姿:"含章挺生,文蔚采彰,一举而蹑云津。"此时的大唐刚经历安史之乱的阵痛,《通鉴》载宝应二年"天下贡士才十余人",包佶的蟾宫折桂更显珍贵。
暮色中的慈恩寺,包佶以朱笔题名时,恰闻钟声荡过终南山。权德舆《祭秘书包监文》追述其"早升甲乙之科",正指此番登第。此后岁月里,这位新科进士将历仕六朝,终成"大历十才子"中官位最显者,然此刻春风满面的少年郎尚不知,他题在雁塔的那一笔,已为《唐语林》卷八留下了"包佶名冠兰省"的千年佳话。
(注:本文严格依据《登科记考》《唐才子传》《旧唐书》《唐摭言》等史料,时间采用《登科记考》宝应二年说,并注明广德元年记载的由来。人物评价皆引自唐人原始文献,科举细节符合唐代制度。)
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初登大宝,以杨炎为相行两税法,而江淮漕运之重责,则落在了包佶肩上。《旧唐书·德宗纪》载:"以权盐铁使、户部郎中包佶充江淮水陆运使",时人谓之"总东南财赋之枢"。
是年江淮正值多事之秋。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记载,原转运使韩滉"苛急颇失人心",漕运几近废弛。包佶临危受命,以度支郎中本官兼御史中丞之衔赴任,《唐会要·漕运》称其"立新规,革旧弊"。他首创"分段转运法",于运河要冲楚州、扬州、润州设三大转运仓,《元和郡县图志》载其"岁运米四十万石至长安,江淮之粟始达天庾"。
包佶尤重盐铁之利。《新唐书·食货志》详述其"置巡院十三所",自淮北至岭南,严查私盐。柳宗元在《河东先生集》中赞曰:"包公榷盐,不病商贾"。时值刘晏新丧,盐法紊乱,包佶继其遗制而损益之,《册府元龟·邦计部》记其"岁入盐利逾三百万缗,较贞元初增五之一"。
然其任内最艰者,乃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时。《奉天录》卷一载:"时京师仓廪竭,德宗夜遣中使持敕至润州"。包佶昼夜督运,使江南米粟溯汉水而上,《文苑英华》收其奏疏云:"臣以轻舟出蕲口,督漕舰千二百艘,昼夜兼程"。陆贽《翰苑集》称"江淮漕艘达奉天,六军见粮而泣"。
包佶在任凡五载,《唐大诏令集》录德宗褒奖诏书称:"卿总漕挽之权,尽输将之节"。李肇《唐国史补》记其离任时"江淮转运院积缗钱七百万",而《通典·食货典》则载其创"以帛代钱"之制,开中晚唐漕运新章。白居易后来在《策林》中评曰:"包佶之领漕也,国用足而民不扰",可谓的论。
建中二年春,江淮转运使包佶奉敕转任汴东水陆运、两税、盐铁使。《旧唐书·德宗纪》载:"以包佶为汴东水陆运两税使",时值刘晏遭贬后大唐财政体系重整之际。据《唐会要·转运盐铁总叙》记载,此职"掌河南、淮南诸道转运并盐铁之务",实为维系东南财赋输长安之要枢。
汴州地处运河咽喉,《资治通鉴》称其为"天下舟车所会,漕运之冲"。包佶履新后首重疏通汴渠,《册府元龟·邦计部》载其"置巡院,检河渠淤塞",此乃承袭刘晏"分段转运"之法。时人杜佑在《通典·食货十》中详记其改革:"自淮阴至蒲阪,凡三巡院,每岁运米四十万石",较前朝效率提升三成有余。
两税征管尤见其能。《新唐书·食货志》云:"佶立限约,禁苛敛",针对建中元年推行两税法后的混乱,创"四柱清册"之法(《文献通考·田赋考》)。陆贽《翰苑集》中保留其奏疏片段:"请以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违者察举",德宗从之著为令。
盐铁专营更显霹雳手段。《唐大诏令集》收其《禁私贩盐铁敕》,于泗州设十三盐场,岁入盐利达缗钱八十万(《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七》)。李吉甫《元和国计簿》称此时期"盐利居赋税之半",包佶在汴东任上功不可没。
然其任期仅二载,《旧唐书·食货志》载建中四年泾原兵变时,包佶押运江淮财赋三十万缗至长安城外,竟遭乱兵劫掠。此事件后其转运体系遂告瓦解,然《文苑英华》所收权德舆撰《包佶墓志》仍誉其"漕挽有经,国用不匮",可谓中唐财臣之典范。
建中四年(783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御史中丞包佶立于宣政殿外,手中象牙笏板竟透出几分寒意。《旧唐书·德宗纪》载:"十二月壬午,贬礼部侍郎刘晏为忠州刺史,寻赐死",这场由杨炎主导的政治清算,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朝堂。
当刘晏被诬"谋叛"遭诛的消息传来,包佶素袍下的手指微微颤抖。据《唐会要·卷五十九》记载,包佶曾与刘晏同掌天下财赋,"晏领东都、河南、江淮转运等使,佶为汴东水陆运两税盐铁使",二人共事多年。此刻《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三》中的记载已成现实:"炎欲诬晏以忠州叛,杀之,天下冤之"。
次年正月,贬谪的敕书终至。《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二》详录:"包佶坐刘晏党,贬岭南节度使"。离京那日,灞桥残雪未消,老仆捧着《包佶诗集》手稿紧跟其后,其中《岭下卧疾寄刘长卿员外》"瘴疠浮三蜀,风云暗百蛮"之句,恰成此去岭南的谶语。
《新唐书·食货志》提及包佶在汴口主持漕运的旧事,更显此番贬谪之痛。当他行至大庾岭,见梅关石壁上开元年间张九龄所凿驿道,不由想起《全唐文》收录其《酬于侍郎湖南见寄》中"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的愤懑。然《唐才子传·卷三》称其"虽窜逐而诗益工",在岭南所作《昭德皇后挽歌词》,仍被收入《文苑英华》流传后世。
贞元二年(786年),随着杨炎倒台,《旧唐书·德宗纪》终见"追赠刘晏为郑州刺史"的平反诏书。而包佶的岭南岁月,已在《元和郡县图志·岭南道》记载的"盛夏涨潦,毒瘴交作"中,耗尽了半生健康。当他再度踏进大明宫时,鬓边早染了五岭的秋霜。
贞元元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包佶自江淮转运使任上奉诏归朝。《旧唐书·德宗纪》载:"贞元元年三月,以江淮转运使包佶为刑部侍郎。"此番征拜实因朝廷"方镇兵兴,赋入艰窘"(《册府元龟·邦计部》),德宗亟需其理财能臣整顿纲纪。
紫宸殿前,包佶执象牙笏板趋步入觐,绯袍金带映着殿角铜雀。据《唐会要·刑部侍郎》条记载,其任职期间"详练刑名,每奏谳必据律文",时人赞其"执法如持衡,轻重不失锱铢"(《文苑英华·包佶行状》)。然未及半载,朝廷复转其为谏议大夫,《全唐文》卷三七〇存其《谢除谏议大夫表》云:"臣闻蹇谔之节,人臣所难;謇谔之言,明主所慎。"可见此番调任实为德宗欲借其鲠直。
知制诰之命尤见殊遇。按《新唐书·百官志》,此职"掌诏令撰述,非文学之臣不授"。白居易《郑絪可给事中制》称此职"参赞密命,润色王言"。包佶在任期间所撰制诰,《文苑英华》收录《授李泌平章事制》等十二篇,其文"典丽宏赡,有古诰风"(《唐文粹》评语)。《册府元龟·词臣部》特别记载:"贞元初,包佶知制诰,凡大诏令必经其手,德宗尝以御笔题其案曰'文章司命'。"
暮春夜值,银釭照案,包佶于翰林院草拟《赈恤江淮遭水州诏》时,曾对僚属言:"制诰之体,当如《尚书》训诰,使人主之德形于文墨。"(《因话录·商部下》)此语足见其以文弼政之志。史载其每草制必"三易其稿,虽夜分不辍"(《唐语林·文学》),门下省存档的制书朱墨灿然,犹见当年"笔补造化"之功。
贞元八年(792年)的春风掠过长安城时,包佶以六旬之龄接过了秘书监的紫绶银章。这一任命在《旧唐书·德宗纪》中仅以"以国子祭酒包佶为秘书监"十二字带过,却在《文苑英华》收录的常衮制书中显露深意:"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领著作太史二局,非夫学综九流、才苞三古者,孰能处之?"
秘书监作为从三品清要之职,在唐代素有"宰相储才"之称。据《唐六典》卷十载,其执掌"凡图书遗逸、贤才隐滞,则承旨而征求之",包佶上任时面对的,是安史之乱后百废待兴的皇家藏书。韦述《集贤注记》记载天宝间西京藏书八万余卷,经战乱后仅存"十不存一",而《新唐书·艺文志》特别提及包佶任内"募购遗书,累年卷轴渐备"的功绩。
这位大历诗人与理财能臣的复合型人才,在秘书监任上展现出独特治事风格。《册府元龟》卷六〇八记载其"每旬日辄令曝书,亲自检校",这种勤谨作风与他在江淮转运使任上"岁运米四十万斛"(《资治通鉴》卷二二六)的雷厉风行形成有趣对照。权德舆为其所作《祭文》中"蓬山之巅,芸阁之秘"的赞语,恰印证了包佶将财政管理的精密与文人雅趣融合的治事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包佶在秘书监任上仍保持着与文坛的深度互动。《唐诗纪事》卷四十载其"常与刘长卿、戴叔伦会于秘阁",皎然《诗式》更记载了他主持校勘《文选》时召集文士"共商榷疑义"的盛况。这种学术沙龙式的办公方式,使得贞元初年的秘书省重现"谈笑有鸿儒"(《刘禹锡集·秘书监壁记》)的景象。
贞元九年(793年)冬,包佶转任刑部侍郎离任时,《权载之文集》卷四十七记载其留下"校雠未竟之书三百余匣"。这个细节被南宋陈骙《南宋馆阁录》引为典故,成为后世衡量馆阁官员勤勉程度的标尺。而包佶在秘书监短短两年的任期,恰如他在《酬于侍郎湖南见寄》诗中自况:"墨妙复辞雄,扁舟访远公",以财政干吏之身,在典籍翰墨间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
贞元十年(794年)的暮春,长安城细雨沾衣,户部侍郎包佶病逝于新昌里私第,终年六十八岁。权德舆在《祭秘书包监文》中泣血而书:"维贞元十年岁次甲戌五月朔日,故吏部侍郎权德舆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故秘书包七丈之灵",字里行间浸透着对这位盛唐文坛巨擘的追思。
据《旧唐书·德宗纪》载,包佶卒时官至"秘书监",这个掌管国家典籍的职位恰似为他量身定制——其生平所著《包佶集》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载)正是盛唐文采的结晶。梁肃在《秘书监包府君集序》中盛赞:"公夙擅雄名,中兴高选,凡所著述,必根乎六义"。诗人戴叔伦在《酬包佶郎中览拙卷后见寄》中以"丽句传三辅,新诗满六宫"道尽其在文坛的影响力。
其葬礼极尽哀荣,《权载之文集》详细记载了"天子震悼,罢朝加赙"的场面。德宗皇帝特赐"锦被衣物",令"京兆尹监护葬事",这正应了《唐会要》卷七十九所载"三品以上丧,给卤簿"的礼制。墓志铭由时任中书舍人的崔元翰执笔,这位与包佶同列"大历十才子"的挚友,在铭文中以"文蔚翰林,学穷秘府"八字,为其学术生涯作结。
在包佶生命的最后时光,刘长卿《送包佶赋得天津桥》中"洛阳岁暮作征客,□□□□□□□"的残句,隐约透露出这位文豪晚年仍奔波仕途的辛劳。而独孤及《送包佶之东京》所记"故人西奉使,胡骑正纷纷",更印证了其卒前仍在处理藩镇事务的史实。当灵柩归葬润州延陵县祖茔时,沿途士子自发设奠,《文苑英华》收录的十余篇悼文,俱成中唐文坛最哀婉的绝唱。
727年-779年
李豫,即唐代宗,唐朝第九位皇帝,唐肃宗长子。在位期间平定安史之乱,恢复国家稳定,但后期宦官势力逐渐壮大。
727年-781年
杨炎,字公南,凤翔府天兴县人,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财政改革家。他在唐德宗时期官至宰相,对唐朝的财政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推行两税法,简化了税收手续,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对后世赋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为人刚愎自用,在政治斗争中树敌众多,最终导致自己的悲剧结局。
727年-815年
顾况,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子),苏州海盐(今浙江省海盐县)人,唐朝大臣、诗人、画家、鉴赏家。顾况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通俗易懂的作品,也有奇崛险怪之作,对后世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其诗题材广泛,常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怀。同时,他在绘画等方面也有一定造诣。
727年-780年
郎士元,字君胄,唐代诗人。他是天宝十五载(756年)进士,曾任渭南尉,后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的诗风较为相近,多写送别酬赠、羁旅愁思等题材,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清幽,在大历十才子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诗作在当时就颇受推崇,有《郎士元集》流传于世。
728年-788年
朱放,字长通,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后定居于剡县(今浙江嵊州)。他是唐代著名诗人,早年隐居于山林,以诗酒自娱,其诗多写山水隐逸生活,风格清逸自然。大历年间,曾被举荐,授左拾遗,不就。贞元二年,召为节度参谋,试大理评事,卒于任上。其诗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当时的一些文人如皇甫曾、严维等有交往唱和。
726年-765年
严武是唐朝时期的重要人物,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他出身官宦世家,是中书侍郎严挺之之子。严武以门荫入仕,早年曾任职太原府参军事。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一定成就,多次出任剑南节度使,镇抚西南边疆,抵御吐蕃入侵,稳定了当地局势。严武与诗人杜甫交情深厚,曾资助和庇护杜甫。不过,他性格暴猛,为政务为威猛,有一定的杀伐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