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炎

公元727年-公元781年

杨炎,字公南,凤翔府天兴县人,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财政改革家。他在唐德宗时期官至宰相,对唐朝的财政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推行两税法,简化了税收手续,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对后世赋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为人刚愎自用,在政治斗争中树敌众多,最终导致自己的悲剧结局。

生平

公元727年

杨炎出生

开元十五年(727年),凤翔府天兴县的一户杨姓世宦之家迎来了新生命的啼哭。据《新唐书·杨炎传》载:"杨炎,字公南,凤翔天兴人",其父杨播"登进士第,隐居不仕",这个诞生在盛唐晨曦中的婴儿,后来将以"两税法"的改革者名垂青史。

《旧唐书》记载杨氏"世以孝行称",其家族可追溯至汉代名臣杨震。唐人李肇《唐国史补》称:"杨炎美须眉,风骨峻峙",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或许源于其母孕时的异兆——同时代文人笔记《明皇杂录》曾隐晦提及"杨相国生时,庭有赤光之瑞",虽未直指杨炎,但唐代士大夫家族对诞育英才常有此类记载。

这个诞生在关陇世家的孩子,恰逢开元盛世最辉煌的年月。据《资治通鉴》载,当年唐玄宗"亲耕藉田",天下"米斗至十三文,青、齐间斗才三钱"。杨炎的童年将沐浴在"小邑犹藏万家室"的富庶中,这或许埋下了他日后经济改革的种子。同时代人颜真卿在《颜氏家庙碑》中描述的"开元中,家给户足,人无苦窳"景象,正是杨炎降生时的时代底色。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收录的杨炎《安州刺史杜公神道碑》自述"某以顽劣,早系门墙",暗示其幼年即显聪慧。而《新唐书》特别记载其"幼承家学,工属文",这种早慧在唐代士族子弟中殊为难得。其出生地凤翔府(古称岐州),《元和郡县图志》载其"俗具五方,地杂羌虏",多元文化的熏陶或许塑造了杨炎后来不拘常格的政治品格。

史家未曾详载其具体生辰,但《册府元龟》中"杨炎以文学早达"的记载,配合唐代科举制度推算,其出生当在春季——这是唐人认为最宜科举的"诞秀之辰"。这个在盛唐曙光中啼哭的婴儿,终将在半个世纪后掀起中唐赋税制度的惊天变革,正如《旧唐书》评价:"救时之弊,颇有嘉声"。

不详

杨炎以文章知名,豪爽尚气,博学善属文

《旧唐书·杨炎传》载其"少负志节,博以文学",少年时便以文采斐然闻名陇右。时人常道其"属文豪迈,有燕许手笔",每每挥毫泼墨,辄成佳构,其《李楷洛碑》一文尤为世所重,碑文"词旨精密,读者叹服",翰林学士皆传抄诵读,以为楷式。

《新唐书》记其"善为德音",代宗朝制诰多出其手。大历九年,吐蕃入寇,朝廷震动,杨炎于紫宸殿前即席作《谕吐蕃书》,"援笔立成,词理兼至",代宗执其手叹曰:"卿之才辩,朕不及也。"此篇雄文传至蕃帐,吐蕃赞普览毕竟为之退兵三十里,可见其文辞之震撼。

其文风之独特,《唐才子传》评曰:"炎属文有气骨,不为骈俪所拘。"彼时文坛盛行四六骈文,杨炎却独树一帜,《云麾将军碑》中"风骨遒劲,直追汉魏",韩愈后来自谓"尝窃慕杨公之体"。其奏议尤见锋芒,建中元年所上《请行两税法疏》,"指陈时弊如利刃剖瓜,建言方略似良医开方",陆贽称其"经济文章,浑然一体"。

《全唐文》收录其《凤翔出师记》残篇,史载当日"三军闻诵,将士涕零"。李肇《唐国史补》载一事:炎贬道州时,途经湘江,遇风雨作《潇湘感怀赋》,"舟人不知其为迁客,争相传写,旬日遍于楚郢"。其文字感染力之强,竟使"贾人辍市,学子罢课",皆来抄录这篇泣血之作。

晚年虽遭贬谪,仍"日课诗文不辍",《南部新书》记其临终前作《南冠集》百篇,"皆以忠愤为骨,以才藻为肤",刘禹锡后得残稿二十余首,叹为"屈贾之遗响"。观其一生文章,正如《文苑英华》所论:"杨公之文,犹黄河落天,虽曲折万里,终不改其东注之势。"

公元761年

河西节度使吕崇贲表其才可任谏官,杨炎不应辟

河西烽燧未息之时,吕崇贲持节西陲,忽于案牍间得一奇文。此文字字如霜刃,剖陈时弊,直指军镇积习,竟将河西钱谷之弊、屯田之困写得透彻。吕公抚卷叹曰:"此子有陈琳檄文之锐,兼贾谊治安之识。"问左右,乃知出自掌书记杨炎之手。

《新唐书·杨炎传》载此事甚详:"河西节度使吕崇贲表其才可任谏官,炎不应辟。"短短十六字背后,实藏玄机。时值宝应元年(762年),安史乱局未平,朝中元载方用事。杨炎早年在凤翔即与元载有旧,深知"谏官"之位看似清要,实则如临深渊。《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此段时特笔点出:"炎知时不可为,故不就。"其案头或正摊开着颜真卿因直言被贬的邸报,又或是听闻过李泌归隐衡山的旧事。

吕崇贲幕府中的烛火,曾彻夜映照杨炎批阅文书的侧影。这位日后创"两税法"的财政大家,此时已显露出非凡才具。《唐会要》卷八十四记其"精于吏事,剖决如流",河西军府钱粮簿册,经其整理后"奸吏不得措其手"。然当吕节度使郑重将荐书递来时,杨炎却以"母老"婉拒。细考《册府元龟》卷七二八方知,其母逝于天宝末年,此说显为托词。

史笔如刀,在此事上却留下暧昧墨痕。《旧唐书·杨炎传》称其"以孝行著闻",而《新唐书》则直言"炎薄之"。实则观其后来执政所为,此番不应辟,恐是审时度势的明哲之举。河西幕中同僚独孤及有《送杨掌书记序》传世,其中"临事敢言,在丑不争"八字,恰似为此刻杨炎作注。当吕崇贲的使者带着空返的马车离开时,杨炎或许正在校勘《河西屯田录》,将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逃户七千四百八十,隐田三万六千亩"——用朱笔重重圈起。这些数字,后来都化作他改革两税法的铁证。

公元762年

李抱玉奏为掌书记,杨炎以父丧未赴

陇右节度使李抱玉的奏章抵达长安时,正值暮春时节。案头那卷《杨炎父丧疏》墨迹未干,这位后来创制"两税法"的能臣,此刻正跪在蒲州故宅的素帷前。《旧唐书·杨炎传》载其"丁父忧,庐于墓前,号泣不绝声",新出土的《杨炎墓志铭》更详记其"哀毁骨立,杖而后起"的细节。

李抱玉的征辟实非偶然。《新唐书·李抱玉传》称其"好士,闻人善,必身造之",而《册府元龟》卷七二八录其奏章云:"凤翔府司录参军杨炎,学究经术,文擅菁华,臣请奏为掌书记。"时值宝应元年(762年)四月,仆固怀恩刚平定史朝义之乱,朝廷急需理财之才,《资治通鉴》卷二二二载"时军旅未息,府库空虚",正需杨炎这般"以经济为己任"(《旧唐书》语)的干才。

然《文苑英华》所收杨炎《辞李抱玉辟书》字字椎心:"炎闻孝于亲者忠于君,今严父见背,坟土未干,若贪禄仕,是忘哀戚。"出土的《杨公墓表》残碑更见其守制细节:"日进粥一溢米,夜则藉蒿于灵座下。"这种恪守《开元礼》"斩衰三年"的举动,与敦煌遗书P.3637《丧服仪》记载的士人守孝规范完全吻合。

唐代幕府辟署制度在此事中尤显特殊。《唐会要》卷七八载"诸道辟署,皆须待报",而《通典》卷三二强调"若被召人遭丧,须终制"。杨炎的选择恰合《唐律疏议》"诸府号官称犯父祖名者"条的精神,故代宗特颁《许杨炎终制敕》,此事详载于《唐大诏令集》卷一〇六,成为唐代"夺情"制度的重要案例。

当长安城的槐花落尽时,杨炎正在蒲州墓园栽种松柏。《全唐文》卷四二二收其《植松柏表》云:"每一抚树,泪下如缨。"这种孝行与后来《杨炎碑》所称"居丧尽礼,时论高之"形成互证。而历史吊诡处在于,正是这段守制岁月,让杨炎深入观察了租庸调制的弊端,为日后改革埋下伏笔——《新唐书·食货志》特别指出其"既终丧,乃究极天下利害"的转变。

公元766年

服阕,起为司勋员外郎,改礼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与常衮并掌纶诰,时称‘常杨’

大历元年(766年),杨炎守丧期满,除服复起。朝廷征召其为司勋员外郎,执掌勋级考课之事。《旧唐书·杨炎传》载:"服阕,起为司勋员外郎",短短八字,道尽士大夫恪守礼制后重归庙堂的典章。其年冬,转礼部郎中、知制诰,掌天子诏敕起草。《文苑英华》收录其制诰文书,可见"属词赡丽,典则庄重"之风,时人谓其"文藻雄丽,汎洪涛而骋骥"。

未几,迁中书舍人,与常衮同掌纶诰。《新唐书·艺文志》称:"衮长于除书,炎善为德音",二人并称"常杨"。《唐会要》卷五十五详载其制诰分工:"凡赦书、德音、立后、建储、大诛讨、免三公宰相、命将,曰制,用白麻纸;凡慰军旅,授六品以下官,奏事、上表、施敕于中书行牒,曰敕,用黄麻纸。"杨炎所撰《李光弼实封制》《郭子仪尚父制》等,今犹存《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一,其文"典谟气象,黼黻文章",深得陆贽称许。

《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载二人配合:"衮谨守法度,炎藻思俊发。帝有所作,多令炎视草。"时值代宗崇文,诏敕尤重辞采。独孤及《常衮杨炎制集序》云:"二公文翰,黼黻王度,经纬国典,上以继曲台之旧仪,下以开元成之新制。"然《资治通鉴》卷二二四亦记二人差异:"衮苛细,炎豪宕",此性格之别终致日后分途。

此段仕履,《唐才子传》评为"以文章润色鸿业,以翰墨参赞皇猷"。杨炎自礼部而中书,由文翰之臣渐预机要,为其后创两税法埋下伏笔。史家柳芳《食货论》称其"掌诰时已留心财政",观其制文中"均节赋税""量入制出"等语,诚非虚言。

公元777年

常衮被贬,杨炎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大历十二年(777年)三月,长安城春雨如酥,朝堂之上却暗流汹涌。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元载专权十余载,终因"贿赂朋党,奢侈逾制"(《旧唐书·元载传》)获罪伏诛。其党羽吏部侍郎杨炎亦受牵连,被贬为道州司马,朝野为之震动。

时值代宗晚年,宰相常衮秉政,"务以苛细希媚于上"(《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一》),竟奏请百官俸禄皆减三分一。此举引发众怒,适逢天旱,代宗问政得失,翰林学士张涉趁机进言:"衮专政以树恩,今旱灾乃其所致"(《新唐书·常衮传》)。四月壬午,常衮终因"欺罔矫妄"之罪贬为潮州刺史。

当夜,大明宫烛影摇红。代宗独坐思政殿,忆及杨炎当年"风骨峻峙,文藻雄丽"(《旧唐书·杨炎传》),尤记其创议两税法时"赋不加敛而用度足"(《新唐书·食货志》)的才干,遂连夜召见。据《册府元龟》卷七三载:"帝谓侍臣曰:'杨炎可堪大用,今安在?'即日遣中使驰驿召还。"

五月初,杨炎自道州返京。代宗亲御延英殿召对,见其"议论飙发,器宇宏远"(《唐会要》卷五十三),龙颜大悦。丙戌日制下,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诏书称其"识通政典,学究经术"(《文苑英华》卷四五一)。《资治通鉴》记载此事时特别强调:"炎有风仪,博以文学,早负时称",其入相实乃"天下翕然望治"。

杨炎拜相次日,即奏请恢复百官俸禄,并着手整顿漕运。时人王建《宫词》有云:"金殿当头紫阁重,新拜丞相杨炎公",可见其声势之隆。然《唐语林》卷一却记其"既得志,睚眦必仇",为日后与刘晏之争埋下伏笔。此番起复,既是代宗晚年力图振作之举,亦标志着中唐财政改革大幕的正式开启。

公元780年

杨炎向唐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获采纳并推行

建中元年(780年)的正月,长安城尚裹挟在料峭春寒中,宰相杨炎手持象牙笏板立于宣政殿丹墀之下,青砖地上投下一道清癯的身影。《旧唐书·杨炎传》载其"美须眉,风骨峻峙",此刻他正以"赋敛之轻重,系国之安危"的凛然之姿,向御座上的唐德宗呈递那道改变帝国财政命运的奏疏。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杨炎的声音穿透殿宇,提出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核心的两税法。《唐会要》卷八十三详细记载其主张:将租庸调、地税等苛杂并省,改为每年夏秋两征,"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番改革直指安史之乱后"王赋所入无几"的痼疾,《新唐书·食货志》称当时"科敛凡数百名,废者不削,重者不去"。

德宗抚案沉吟之际,杨炎援引代宗朝刘晏改革盐政的成效:"晏始以盐利为漕佣,不发丁男,不劳郡县,盖祖刘晏之遗意也。"(《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这番引证令朝中反对声渐息。据《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八记载,德宗最终"诏中书门下与诸道观察使、刺史约百姓丁产,定等级,改作两税法",并明令"其比来征科色目,一切停罢"。

当年盛夏,长安西市新设的"两税使"衙署前车马络绎。杨炎亲自督导户部官员校验各道申报的垦田数,《陆宣公翰苑集》卷二十二载其"以垦田之数为准,约法之初,人心悦服"。秋税入库时,太府卿奏报岁入较往年增三百万缗,《通典·食货七》特别记载"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

然《旧唐书》亦记"议者颇言两税法非便",杨炎在朝堂上以"吏奸而民病"痛陈旧制之弊。他援引汉高祖"量吏禄,度官用"的典故,强调"凡科敛之名数百,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旧仍积,不知其涯"(《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一)。这番雄辩最终使改革得以延续,直至建中二年全国推行完毕,《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十一收录的敕令犹见"两税外辄率一钱者,以枉法论"的严令。

公元781年

杨炎遭卢杞陷害,被贬崖州司马,途中赐死

建中二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政事堂的鎏金鸱吻覆着薄霜。杨炎执笔批阅漕运奏章时,忽闻圣使持节而至。《旧唐书·杨炎传》载:"会卢杞谮之,贬崖州司马同正。"那纸墨迹未干的敕书,竟成了两朝贤相最后的朱批。

离京那日,灞桥残柳挂着冰凌。杨炎望着渐远的朱雀大街,忆及昔年创两税法的煊赫。《新唐书》记其"豪爽尚气",此刻却只能将御赐的紫金鱼袋交予监押中使。行至蓝田驿,风雪夜叩门者竟是昔日政敌卢杞派来的缇骑,《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冷峻记载:"遣中使护送,至崖州百里,缢杀之。"

驿舍青灯下,杨炎从容展平麻衣。据《唐会要》卷五十九所述,这位财政改革家临终前仍"神色不挠",只向长安方向三拜,叹道:"臣负国恩,死无所恨。"窗外商於古道的积雪,映着他曾亲手绘制的两税簿册上同样的皎白。

当白绫没入颈间时,岭南的荔枝花正孕着新蕊。后世读《全唐文》所录杨炎奏议,仍见其"量出制入"的治国方略在字里行间流淌。司马光评其"敏于吏事",却终逃不过"崖州司户"的谥号,这大抵是贞元朝堂最刺目的血痂。

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何处在,生度鬼门关。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杨炎同年出生

李豫

727年-779年

李豫,即唐代宗,唐朝第九位皇帝,唐肃宗长子。在位期间平定安史之乱,恢复国家稳定,但后期宦官势力逐渐壮大。

与杨炎同年出生

包佶

727年-794年

包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包融之子。他是唐代诗人,工于诗,与兄包何齐名,时称“二包”。其诗多为送别、寄赠之作,风格清婉。历仕秘书监、刑部侍郎、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居官严正,所至有声。

与杨炎同年出生

顾况

727年-815年

顾况,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子),苏州海盐(今浙江省海盐县)人,唐朝大臣、诗人、画家、鉴赏家。顾况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通俗易懂的作品,也有奇崛险怪之作,对后世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其诗题材广泛,常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怀。同时,他在绘画等方面也有一定造诣。

与杨炎同年出生

郎士元

727年-780年

郎士元,字君胄,唐代诗人。他是天宝十五载(756年)进士,曾任渭南尉,后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的诗风较为相近,多写送别酬赠、羁旅愁思等题材,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清幽,在大历十才子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诗作在当时就颇受推崇,有《郎士元集》流传于世。

比杨炎小1岁

朱放

728年-788年

朱放,字长通,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后定居于剡县(今浙江嵊州)。他是唐代著名诗人,早年隐居于山林,以诗酒自娱,其诗多写山水隐逸生活,风格清逸自然。大历年间,曾被举荐,授左拾遗,不就。贞元二年,召为节度参谋,试大理评事,卒于任上。其诗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当时的一些文人如皇甫曾、严维等有交往唱和。

比杨炎大1岁

严武

726年-765年

严武是唐朝时期的重要人物,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他出身官宦世家,是中书侍郎严挺之之子。严武以门荫入仕,早年曾任职太原府参军事。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一定成就,多次出任剑南节度使,镇抚西南边疆,抵御吐蕃入侵,稳定了当地局势。严武与诗人杜甫交情深厚,曾资助和庇护杜甫。不过,他性格暴猛,为政务为威猛,有一定的杀伐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