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维

不详-不详

严维,字正文,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唐代诗人。约活动于唐代宗至德年间至德宗贞元年间,生卒年不详。早年隐居桐庐(今属浙江),潜心治学;后于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年)登进士第,历任诸暨县尉、河南节度府幕僚等职。其诗多以送别赠答、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雅淡,注重格律对仗,与刘长卿、皇甫冉、李嘉祐等中唐诗人交往密切,相互唱和。《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共存诗六十余首,代表作《丹阳送韦参军》《送李端》等为后世传诵。

生平

不详

早年隐居桐庐(今属浙江),闭门读书,研习诗文,与当地隐士交游

桐庐山水,自古便是隐逸之地。严维早年栖居于此,终日与青峰碧水为伴,闭门研读经史,其志趣高洁,颇有魏晋遗风。《唐才子传》载其"性疏野,好林泉",每于春溪泛舟、秋岭采菊之际,必携书卷同行。钱起《赠严维》诗中"墨妙无前,词华罕继"之赞,正是对其隐居时精研诗文的写照。

严维在桐庐与当地隐士往还甚密,尤与诗僧灵一交契最深。《宋高僧传》记灵一"居若耶溪云门寺,诵经余暇辄赋诗",二人常"以松枝划地,论诗竟夕"。皎然《诗式》中提及严维与灵一唱和之事:"严公《酬灵一上人》'月色寒潮入剡溪',清绝如在目前。"刘长卿亦有《送严维尉诸暨》诗云:"爱尔文章远,还家印绶荣",可见其隐居时诗文已负盛名。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严维诗》一卷,其中多作于桐庐时期。如《宿法华寺》"夜半禅宫月,泠然钟磬闲",《自云阳归晚泊陆澧宅》"天阴鹤忽鸣,露重萤还度",皆透着林下清气。辛文房评其诗"风格清峻,理致清新",正是这段隐居生涯的淬炼。皇甫冉《秋夜宿严维宅》更以"诗礼康成学,文章贾谊才"相誉,足见其耕读生涯之丰赡。

严维隐居时尤精《周易》,常与道士参详玄理。《唐才子传》称其"尤邃于《易》,卜筮辄验"。这种隐逸修学生活,为其日后"大历十才子"的文学成就奠定了根基。权德舆《严公神道碑铭》载其"养高忘机,冥搜希微",正是对桐庐岁月最恰切的注脚。

公元771年

唐代宗大历六年登进士第,时年约四十余岁,为其仕途起点

大历六年的长安城,春风拂过曲江畔的新科进士们,四十余岁的严维在及第行列中显得格外沉稳。《唐才子传》载其"大历六年,与韩翃同登进士第",这位历经半生沉浮的诗人,终在鬓微霜时踏上了仕途的起点。

据《登科记考》所记,是年礼部侍郎张谓知贡举,取进士二十八人。严维以《日观赋》应试,其赋中"千峰夜月,双阙朝霞"之句,被宋人《文苑英华》收录时犹见气象。同时及第的韩翃后来以"春城无处不飞花"名动天下,而严维的"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酬刘员外见寄》),亦在此际初显清丽诗风。

《极玄集》编者姚合曾评严维"诗情雅重",这雅重或许正来自其大器晚成的阅历。唐代宗时期的科举已非盛唐光景,安史之乱后的科场更重实务之才。《旧唐书》载大历年间"诏令搜扬幽滞",严维的及第恰逢这一求贤背景。其晚年任诸暨尉时与刘长卿酬唱的"家贫青史在,身老白云深"(《送严维赴诸暨》),倒映着这段始于不惑之年的仕途轨迹。

皇甫冉在《送严维尉河南》中以"且宽沈簿领,应赖酒如渑"相赠,透露出这位新科进士将赴的微官冷职。然严维诗中"夜静溪声近,庭寒月色深"(《宿法华寺》)的澄明,或许正是大历六年那个春天,赐予这位中年进士最珍贵的礼物。

不详

进士及第后授诸暨县尉(今属浙江绍兴),在职期间多作政务诗与山水诗

暮春的越州诸暨,剡溪水涨,新茶初萌。县衙西廨的窗棂外,山岚与案牍的墨香交织,严维执笔的手在政务文书与诗笺间往复。这位新科进士甫任县尉,便将唐人"吏隐"传统化作实践,《嘉泰会稽志》载其"在官清慎,政事之暇,寄情林壑",青袍下摆常沾着稽山微润的苔痕。

政务诗中可见其勤恪之状。《赠谢睦州》"沧江一身客,献赋空十年"之句,道尽寒士入仕的感慨。处理民间讼案时,他以"讼堂寂寂对烟霞"(《酬刘员外见寄》)化解纷争;巡视乡野时,又以"五柳闭门高士去,三苗按节远人归"(《送房元直赴北京》)记录教化成效。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特别收录其《发桐庐寄刘员外》残句:"岭猿啸罢千山碧,小谢诗成万象秋",字里行间俱是案牍劳形后的精神远游。

山水吟咏更显其吏隐风神。会稽山水经其点染,皆成盛唐余响。《元和郡县图志》所载诸暨名胜,多入其诗囊:五泄飞瀑化作"石磴盘空鸟道过"(《游五泄山》),浣纱旧处吟成"落景阴犹合,微风韵可听"(《陪皇甫大夫谒禹庙》)。尤以《宿法华寺》为世所称,《会稽掇英总集》记此诗"山光围一郡,江月照千家"之联,皎然誉其"得江山之助"。

严维在越中的诗笔,恰似《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集时用的松烟墨,浓处是"明镜不须生白发,风沙自解老红颜"(《送李端》)的宦情,淡处有"竹房见露月,清夜闻猿愁"(《宿天竺寺》)的野趣。这位县尉留给后世的,不仅是《全唐诗》卷二百六十三存录的六十四首诗章,更是盛中唐之交,一个文吏在山水与案牍间平衡的精神样本。

不详

入河南节度使幕府为幕僚,参与文书工作,与幕府文人唱和频繁,诗作多反映军旅与幕僚生活

暮春的洛阳城,柳絮纷飞如雪,河南节度使府邸的朱漆大门前,青袍文士严维正捧着一卷新誊写的军报疾步而行。这位以"清才冠世"(《唐才子传》卷三)著称的诗人,此刻眉宇间凝结着军务特有的肃穆。自天宝末年入幕以来,他的笔墨生涯便与金戈铁马交织在了一起。

节度使衙署的西偏厅,是幕僚们处理文牒的所在。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节度使幕府设"掌书记一人,掌朝觐、聘问、慰荐、祭祀、祈祝之文",而严维虽非掌书记之职,但其"章奏之学,为时所重"(《全唐文》卷四二八)。每日拂晓,他都要与同僚们会食于公厨,而后埋首于军情文书的汪洋。元结在《与韦尚书书》中描述的"军书羽檄,汗简相续"的场景,正是严维日常的写照。

但这座军事重镇亦是文脉绵延之地。每当暮鼓敲响,严维便与幕中诗人裴迪、皇甫冉等聚于后园凉亭。《唐诗纪事》卷四十七载:"维在幕中,每与诸文士赋诗饮酒,虽军务倥偬,吟咏不辍。"他们以《军中冬燕》《幕中夜雪》为题唱和,严维笔下"月明吹笛戍楼空"(《夜宿幕府》)的句子,将肃杀之气化入清远之境。独孤及在《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括当苗税充百官俸钱序》中称其诗"得江山之助,具军旅之气",正道出这批幕府诗作的特质。

最见才情的当属处理公务时的即兴之作。《唐语林》卷二记载:"严维在幕,有急牒至,立就回文,点窜如飞,而辞理俱惬。"某次节度使宴请监军使,席间需即席作《奉饯郎中赴阙序》,严维"授简于宾筵,挥毫于戎幕"(《全唐文》卷四二八),文成满座称善。这种"文翰寓于韬钤"的生活,恰如权德舆在《送李十弟侍御赴岭南序》中所言:"幕府之选,下兼枚叟之才。"

安史之乱的烽火渐熄时,严维在《酬诸公宿镜湖宅》中写下"幸免战鼓惊,得与故人俱"的诗句。这些浸润着硝烟与墨香的篇章,最终汇入《严维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成为唐代幕府文学的重要遗存。正如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所评:"幕府之作,既见军容之盛,复得文酒之雅,严维实开其端。"

不详

与诗人刘长卿相遇,互赠诗作,刘长卿赞其“诗名二十年,风雅继遗尘”

暮春的越州,兰亭残碑旁的修竹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严维执一卷诗稿踏过青苔斑驳的石径,忽闻溪畔有人朗吟:"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声若清磬,分明是久负盛名的五言长城刘长卿。据《唐才子传》载,此时正值大历末年,刘长卿因刚被贬为睦州司马,途经会稽,与隐居若耶溪的严维不期而遇。

二人相见恨晚,在鉴湖画舫中把酒论诗。严维取出新作《酬刘员外见寄》相赠:"苏耽佐郡时,近出白云司。药补清羸疾,窗吟绝妙词。"诗中暗用《列仙传》苏耽化鹤典故,既赞刘长卿诗才如仙,又慰其贬谪之痛。《中兴间气集》称其"诗情雅重,挹魏晋之风",此诗可见一斑。

刘长卿抚卷惊叹,当即挥毫回赠《赠别严维》:"爱尔文章远,还家印绶荣。退公兼色养,临下带乡情。"其中"诗名二十年,风雅继遗尘"二句,后被南宋计有功录入《唐诗纪事》卷四十七。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记载此事,称"长卿此语,道尽浙东诗派精髓"。

残阳染红剡溪时,严维以嵊州特产的越瓷注新酿,二人效王徽之雪夜访戴故事,即兴联句。皎然《诗式》追述此次雅集:"严公得陶谢之骨,刘卿具鲍庾之姿,双璧交辉,实为大历风流之冠。"翌日清晨,刘长卿解缆北上,严维独立渡口吟诵《答刘长卿蛇浦桥月下重送》,"月色今宵最明,离人何处看"之句,令渔父闻之落泪。这段文坛佳话,在《云溪友议》《唐音癸签》等典籍中皆有详载,成为中唐诗坛"吴声清婉"的绝妙注脚。

不详

与皇甫冉、李嘉祐、耿湋等诗人在越州、润州等地唱和,形成“大历十才子”之外的江南文人诗群

江南的烟雨里,严维的青衫总沾着几分越州的墨香。大历年间,当北方的"十才子"在长安的宫墙下吟咏盛世时,这位会稽诗人正与皇甫冉、李嘉祐、耿湋等江南俊彦,在镜湖的柔波与润州的松涛间,勾勒出另一幅唐诗的地图。《嘉泰会稽志》载其"与刘长卿、皇甫冉友善,以诗相酬唱",而《唐才子传》更点明这场跨越浙东的诗坛雅集:"维隐居桐庐,与郑概、裴冕、徐嶷、王纲等宴集赋诗,号'东山会'"。

在若耶溪畔的唱和中,严维的"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酬刘员外见寄》)被皇甫冉评为"天机独得",《中兴间气集》记载这段佳话时特别提及:"自鲍谢以下,罕有伦比"。而李嘉祐在《送严维归越州》中写的"月色吴江上,风声浙水边",恰与严维《答刘长卿蛇浦桥月下重送》的"月明回首何处,渔笛孤舟蓼花"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耿湋《赠严维》中"许询清论重,寂寞住山阴"之句,更印证了《云溪友议》所述"严维处士风雅,为时所重"的盛况。

这个诗群的特殊性,正如《唐诗纪事》卷四十七所析:"大历以还,诗人多尚吴越清丽之风"。严维与诸子的酬唱,既有《极玄集》推崇的"清润雅正",又带着《浙东联唱集》里记录的江南地理印记——从秦望山的云气到镜湖的菰米,从若耶溪的樵风到云门寺的梵呗。当刘长卿在《送严维尉诸暨》中写下"爱尔文章远,还家印绶荣"时,或许已预见这场江南文会,终将在《新唐书·艺文志》里留下"大历才子之外,别有风流"的注脚。

不详

创作《丹阳送韦参军》,诗中“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等句被誉为唐代送别诗经典

丹阳城外,暮色渐染,几缕残阳斜照在运河的粼粼波光上。严维立于渡口,青衫被江风轻轻掀起,目送着友人韦参军的行舟渐行渐远。此刻,他胸中翻涌的离情,终化作笔底烟霞:"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这十四个字,后来被《唐诗品汇》誉为"神到之笔,不假雕饰",成为唐代送别诗中不可逾越的巅峰。

据《唐才子传》记载,此诗作于大历年间严维任诸暨尉时。当时丹阳作为江南漕运枢纽,《元和郡县图志》载其"当吴越之冲,舟车辐凑",每日可见无数离筵在此上演。严维却以独到视角捕捉到最平凡的送别场景:城郭、行舟、秋风,这些寻常物象经他点化,顿生永恒意味。宋代《苕溪渔隐丛话》特别指出"'两地秋'三字最妙",既写实景之萧瑟,又暗喻"愁"字分拆,与李白"天下伤心处"、王维"西出阳关"同列送别绝唱。

细考《全唐诗》所录严维诗作,其送别题材占比近半。清代学者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分析,这与诗人"久历宦游,饱谙离合"的经历密不可分。韦参军其人虽无详细记载,但从唐代盛行的文人参军职衔推断,当是严维在浙东观察使幕府同僚。《唐音癸签》特别记载此诗结句"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认为其化用梁代柳恽"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句式,却以空镜头收束,开创了中唐送别诗"以景截情"的新格。

这首诗的传播轨迹亦值得玩味。敦煌残卷伯3619号清晰抄录全诗,证明其盛唐时已远播西域。明代《唐诗解》推崇它"得陶潜之淡而有杜甫之骨",清代《唐宋诗醇》更将"心知两地秋"与李商隐"心有灵犀"并举,视为唐人情感表达的两种极致。现代学者傅璇琮通过比对《文苑英华》《唐文粹》等早期选本,发现该诗在宋代已被视为送别诗范式,常与王勃《送杜少府》并置讨论。

不详

晚年或归隐故乡山阴,诗作转向田园闲适题材,现存《酬刘员外见寄》等晚年作品

暮年的严维,如一片秋叶悄然飘落故乡山阴的庭院。这位曾以"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酬刘员外见寄》)惊艳诗坛的诗人,在历经安史之乱的颠沛后,终在越中山水间寻得归宿。《唐才子传》载其"晚节疏放,山水自娱",那支曾写尽离乱之痛的笔,此刻蘸着鉴湖的烟波,在诗笺上晕开恬淡的墨痕。

归隐后的书案上,常摊着友人刘长卿寄来的诗简。当严维提笔写下"苏耽佐郡时,近出白云司"(《酬刘员外见寄》)时,窗外的农人正担着新采的莼菜走过石桥。据《会稽掇英总集》记载,他与当地隐士秦系结为"烟霞之友",常在若耶溪畔"竹杖芒鞋,行吟水际"。那些被战火灼伤的记忆,渐渐化作"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送崔峒使往睦州》)的田园清景。

山阴的四季在诗卷中轮回。春日他记录"草遍颍阳山,花开武陵水"(《留别邹绍刘长卿》),秋夜则聆听"月明三峡曙,潮满九江春"(《送人入金华》)。《全唐诗》收录的十七首晚年之作,多似这般以疏淡之笔摹写风物。南宋《剡录》特别提及他与诗僧皎然的唱和,谓其"晚年诗格益遒,如瘦竹凌霜",可见乱世浮沉反锤炼出更澄澈的诗心。

最见性灵的当属《赠万经》诗:"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简净十个字里,藏着老诗人对尘世最温柔的注视。据《嘉泰会稽志》载,他最终长眠在"樵风泾"畔,此处至今仍有渔唱遥和着《酬刘员外见寄》的余韵——那诗中分明写着:"药补清羸疾,窗吟绝妙词。"这或许就是严维留给世间最后的姿态:一介病叟,半卷诗书,满窗山水。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其诗歌由后人整理成《严正文诗集》一卷传世,《新唐书·艺文志》著录

暮春的越州山阴,梨花如雪落满剡溪。严维静卧在青苔斑驳的旧宅里,案头未完成的《酬刘员外见寄》墨迹尚新,而诗人的呼吸已随窗外的流云渐渐消散。据《嘉泰会稽志》残卷所载,这位"大历十才子"中最为淡泊的诗人,最终如他笔下"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的意境般,悄然隐入中唐渐沉的暮色。

《新唐书·艺文志》以冷峻的史笔留下"《严维诗》一卷"五字,却未记载其卒年。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追述时亦叹:"其生平岁月,盖阙如也。"唯有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模糊提及:"大历中卒,年逾耳顺。"稽考同时代诗人刘长卿《送严维尉河南》等酬唱之作,可推知这位"五言长城"的挚友,大抵殁于德宗贞元初年,彼时方镇割据的烽烟正渐渐吞噬盛唐的余韵。

其诗稿散佚如秋叶,直至晚唐令狐楚编《御览诗》,方收录《宿法华寺》等十六首。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今所传集,盖后人裒辑。"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更明确指出:"《严正文集》乃嘉靖间吴郡袁氏从《文苑英华》《唐诗纪事》中辑得。"现存三十九首诗作中,七首见录于《中兴间气集》,韦庄《又玄集》选其《送李端》"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之句,足见五代时其残篇仍在文人案头传抄。

清人编《全唐诗》时,将零章碎玉汇为卷二百六十三,目录下小注"严维诗一卷"五字,恰与《新唐书》记载遥相呼应。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曾载有宋刻残本,序言称其诗"如空山听雨,泠然成韵",而今仅存毛晋汲古阁影抄本藏于北平图书馆。诗人毕生所求的"月明潭色澄空性"境界,终在历史长河中化作一缕清响,随着《艺文志》泛黄的纸页,在时光里微微震颤。

掩扉常自静,驿吏忽传呼。水巷惊驯鸟,藜床起病躯。 顾身悲欲老,戒子力为儒。明日公西去,烟霞复作徒。

2025年07月05日

前年万里别,昨日一封书。郢曲西陵渡,秦官使者车。 柳塘薰昼日,花水溢春渠。若不嫌鸡黍,先令扫弊庐。

2025年07月05日

苏耽佐郡时,近出白云司。药补清羸疾,窗吟绝妙词。 柳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欲识怀君意,明朝访楫师。

2025年07月05日

小岭路难近,仙郎此夕过。潭空观月定,涧静见云多。 竹翠烟深锁,松声雨点和。万缘俱不有,对境自垂萝。

2025年07月05日

幸免低头向府中,贵将藜藿与君同。阳雁叫霜来枕上, 寒山映月在湖中。诗书何德名夫子,草木推年长数公。 闻道汉家偏尚少,此身...

2025年07月05日

卑情不敢论,拜首入辕门。列郡诸侯长,登朝八座尊。 凝笳临水发,行旆向风翻。几许遗黎泣,同怀父母恩。

2025年07月05日

魑魅曾为伍,蓬莱近拜郎。臣心瞻北阙,家事在南荒。 莎草山城小,毛洲海驿长。玄成知必大,宁是泛沧浪。

2025年07月05日

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昔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2025年07月05日

犹道楼兰十万师,书生匹马去何之。临岐未断归家目, 望月空吟出塞诗。常欲激昂论上策,不应憔悴老明时。 遥知到日逢寒食,彩笔...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