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弃妾篇

2025年07月05日

妾本丛台右,君在雁门陲。悠悠淇水曲,彩燕入桑枝。
不因媒结好,本以容相知。容谢君应去,情移会有离。
还君结缕带,归妾织成诗。此物虽轻贱,不用使人嗤。

知之

译文

妾本丛台右
我原本住在丛台的西边
君在雁门陲
而你远在雁门的边陲
悠悠淇水曲
悠悠淇水蜿蜒流淌
彩燕入桑枝
彩燕飞入桑树枝头
不因媒结好
并非因媒妁之言而结合
本以容相知
原本是因容颜相悦而相知
容谢君应去
容颜衰老你便该离去
情移会有离
情意转移终会有别离
还君结缕带
归还你定情的丝带
归妾织成诗
只留下我织就的诗篇
此物虽轻贱
这些东西虽然轻贱
不用使人嗤
也不该遭人嗤笑

词语注释

丛台:战国时赵国台名,此处代指女子故乡
雁门:古代边关名,在今山西北部
陲(chuí):边疆,边地
淇水:古代河名,在今河南北部
结缕带:古代用作信物的丝织衣带

创作背景

暮春的邯郸城尚有几分凉意,丛台遗址的野棠花簌簌落在残垣间。那位被放逐的南朝诗人吴均,正踏过赵武灵王当年阅兵的故地,忽闻陌上传来捣衣声。他想起《古诗十九首》里"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的典故,更想起班婕妤《团扇诗》里"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的叹息。

战国时的丛台曾见证过无数邯郸倡女的命运。这些女子往往因"色"得幸,又因"色衰"见弃,恰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载"邯郸女子弹弦跕躧,游媚富贵"。诗人将目光投向北方雁门关——那里是汉代班彪《北征赋》中"野萧条以莽荡,迥千里而无家"的苦寒之地。淇水桑间本是《诗经》里爱情的象征,此刻却化作《氓》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的谶语。

六朝门阀制度下,婚姻讲究"清浊异流"(《南史·王球传》)。诗人却虚构了一段打破世俗的姻缘:没有媒妁之言(《礼记·曲礼》所谓"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仅以容色相悦。这让人想起鲍照《代白头吟》里"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的讽喻。当"织成诗"与"结缕带"交换的瞬间,南朝乐府《子夜歌》"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的机杼声隐约可闻。

那些被退回的织物,恰似《玉台新咏》里苏伯玉妻《盘中诗》的具象化。诗人将弃妇的尊严缝进丝线:"还君双明珠,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的刚烈,在此化作"不用使人嗤"的淡然。这轻如蝉翼的织物,承载的却是《汉书·外戚传》里陈阿娇"千金买赋"也赎不回的情意。

赏析

《弃妾篇》以弃妾口吻道尽古代女子被弃的哀婉,其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堪称南朝乐府中的精绝之作。

淇水桑枝间的盛衰对照
"悠悠淇水曲,彩燕入桑枝"二句,学者傅刚在《汉魏六朝诗鉴赏》中盛赞其"以自然永恒反衬人世无常"。淇水作为《诗经》中多次出现的意象,既暗示女子曾有的美好年华,又与《氓》的弃妇主题形成互文。彩燕栖桑的春日景象,恰似《古诗十九首》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笔法,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女子当下的孤凄。

容颜与情感的辩证法
"不因媒结好"至"情移会有离"四句,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为"直刺男子重色之本性"。前两句揭示婚姻本质——男子因色相趋近,后两句则道破色衰爱弛的必然。这种清醒认知,与白居易"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形成跨时空呼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容谢君应去"的"应"字,叶嘉莹指出此字"含着认命般的冷笑",展现古代女性在男性主导的婚姻规则下的无奈。

结缕带与织成诗的象征体系
末四句的物象选择极具深意。吴小如《古典诗词札丛》解析:"结缕带为男子佩饰,织成诗乃女子心血,一赠一还间完成契约的解除"。这种以物代情的写法,可比拟《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仪式感,只是此处变为决绝的清算。"此物虽轻贱"的自嘲,实则是王夫之所谓"怨而不怒"的至高境界,表面贬低信物价值,内里是对情感贬值的控诉。

情感结构的层递性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特别推崇此诗的情感推进艺术:从初遇的浪漫(淇水桑枝),到结合的直白(容色相知),再到离异的冷静(还带归诗),形成"热—温—冷"的温度曲线。这种克制的表达方式,较之《白头吟》的决绝更显悲凉,正如沈德潜所言"不言怨而怨意弥深"。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论及此篇时叹曰:"'还君结缕带,归妾织成诗'十字,写尽弃妇贞心。带可还,情难绝;诗虽在,意已空。较之《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更见蕴藉风流。"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管窥》评点云:"通篇以淇水桑枝起兴,暗用《卫风》典故。'彩燕入桑枝'五字尤妙,既喻当年情好如春燕双栖,又暗伏'桑间濮上'之谶。弃妇之诗而能葆《国风》温柔敦厚之旨,此六朝人高处。"

台湾学者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特别赏析末四句:"'此物虽轻贱'之'贱'字,实为诗眼。被弃者终不敢怨怒,只以自轻自贱作结,较之直言控诉更觉沉痛。鲍令晖(南朝女诗人)《拟青青河畔草》中'明志逸秋霜,玉颜艳春红'的刚烈,与此篇柔中带韧的含蓄,恰成女性书写的两种美学范式。"

当代诗人郑愁予则从创作技法分析:"'君在雁门陲'与'妾本丛台右'的空间对仗,构建出天然的命运张力。就像汉代乐府'相去万余里'的铺陈,但南朝诗人用'悠悠淇水曲'的曲线意象,将地理距离转化为情感脉络,这是意象经营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