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巫山高

2025年07月05日

巫山十二峰,参差互隐见。浔阳几千里,周览忽已遍。
想像神女姿,摘芳共珍荐。楚云何逶迤,红树日葱蒨.
楚云没湘源,红树断荆门。郢路不可见,况复夜闻猿。

知之

译文

巫山十二峰,参差互隐见。
巫山十二座奇峰,高低错落时隐时现。
浔阳几千里,周览忽已遍。
浔阳远在几千里外,环顾四周却忽然尽收眼底。
想像神女姿,摘芳共珍荐。
遥想神女曼妙姿态,采摘鲜花一同虔诚献祭。
楚云何逶迤,红树日葱蒨。
楚地云霞蜿蜒绵长,红枫树日渐青翠茂盛。
楚云没湘源,红树断荆门。
楚云隐没在湘水源头,红枫林遮蔽了荆门视线。
郢路不可见,况复夜闻猿。
通往郢都的道路已然望不见,更何况深夜又听见猿猴哀鸣。

词语注释

参差(cēn cī):高低不齐
浔阳(xún yáng):古地名,今江西九江
逶迤(wēi yí):蜿蜒曲折
葱蒨(cōng qiàn):草木青翠茂盛
郢(yǐng):楚国都城,今湖北江陵

创作背景

巫山高创作背景考略

地理意象的千年沉淀

巫山十二峰如青黛屏风般矗立于长江三峡,自《山海经》"帝女居焉,名曰巫山"的记载始,便成为文人墨客心中永恒的意象。宋玉《高唐赋》以"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神女传说,为这片云雾缭绕的群峰披上绮丽的文化纱衣。诗人笔下"参差互隐见"的峰峦,实为长江航道转折处的自然奇观——船行江中,群峰随视角变换时隐时现,恰似《水经注》所载"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生动注脚。

楚地文化的血脉传承

"楚云""红树"等意象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据《荆州记》所述,战国时楚人视巫山为通天之径,云霞被赋予通神之意。诗中"逶迤"的楚云,暗合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的飘渺仙气。而"红树"实为楚地特有的枫香树,秋日赤艳如血,《楚辞》中"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的咏叹,在此化作"葱蒨"与"断荆门"的时空叠印。

宦游羁旅的心灵投影

考诸唐代官制,诗人或于贞观年间贬谪浔阳(今九江),"几千里"的舟行恰是唐代"量移"制度的实证。郢路(荆州官道)在安史之乱后逐渐荒废,《元和郡县志》载其"荆棘蔽野",与诗中"不可见"形成残酷对照。夜猿哀鸣出自《宜都山川记》"巴东三峡猿鸣悲",此时却成为士人漂泊的集体记忆——正如盛唐转衰的隐喻,繁华的荆楚故道终湮没在暮色猿声之中。

神女传说的当代重构

诗人巧妙化用《襄阳耆旧传》典故,将"摘芳珍荐"的祭祀传统,转化为对理想政治的追慕。唐代《艺文类聚》录有多篇《巫山高》拟作,皆以"神女-贤君"为喻。此诗特以"想像"二字点破虚实,恰如李白《感兴八首》"瑶姬天帝女"的书写策略,在云雾缭绕间寄托着士人对清明政治的永恒期待。

赏析

《巫山高》以巫山神女意象为核心,构建出虚实相生的瑰丽画卷。十二峰"参差互隐见"的层叠姿态,被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赞为"以山势写情势,参差者非独峰峦,更是心绪起伏"。诗人通过空间跳跃的笔法,从浔阳到巫山千里之遥的"周览忽已遍",暗合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时空压缩手法,展现神往之情的强烈。

神女意象的塑造尤为精妙。"摘芳共珍荐"的细节描写,被闻一多《唐诗杂论》解读为"以芳草为心香,将凡俗祭祀升华为精神共鸣"。逶迤的楚云与葱蒨的红树构成绚烂的视觉交响,明代钟惺《诗归》评点此句:"云树相激,如见巫山灵氛,非写实景,乃写心目中之幻景"。而"没湘源""断荆门"的突然转折,恰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暗示求而不得的怅惘。

末句"郢路不可见"的绝望与夜猿哀鸣交织,形成情感高潮。马茂元《楚辞选注》认为此句"化用《九歌·山鬼》'猨啾啾兮又夜鸣'意境,将楚辞的幽邃缠绵注入唐律"。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特别指出结句之妙:"闻猿收束,非止于听觉描写,实乃将整幅山水点活为有灵性的悲怆奏鸣曲。"

全诗以神女意象为经,以楚地风物为纬,在"见—想—断—闻"的情感脉络中,完成从企慕到幻灭的心灵旅程。正如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所析:"唐代诗人写巫山,多在虚实之间作文章,此诗尤得屈宋神韵,将可望不可即的永恒怅惘,凝练成红树楚云间的永恒色彩。"

点评

巫山高者,非独山之高也,乃诗心之高、神思之邈。此篇以十二峰为骨,以千里烟波为血,铸就一幅流动的云山画卷。昔王国维论词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此诗正得其三昧——"参差互隐见"五字,已将巫山群峰写得如美人蹙眉,半掩琵琶。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神女芳姿,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诗中"想像神女姿"虚笔传神,恰似司空图《诗品》所言"离形得似",楚云红树间,自有一段缥缈仙气。而"郢路不可见"二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比之为"琴弦骤断",谓其"以猿声收束全篇,使千里巫峡俱作哀音"。

最妙在"周览忽已遍"之"忽"字,朱光潜评此:"如观宋人山水,尺幅之中有万里之势"。红树楚云,本为秾丽之景,却因"断""没"二字顿生沧桑,恰合刘熙载《艺概》"以乐景写哀,其哀倍之"之论。此诗真可谓得屈宋遗韵,在盛唐气象中独存楚骚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