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于尹躬是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活跃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他以文才著称,历任监察御史、中书舍人、京兆尹等职,在朝廷中参与制诰等文书工作,其诗文作品见于《全唐诗》等典籍,生平事迹主要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
贞元十四年(798年)春,长安城槐花初绽时,于尹躬以监察御史之职行走于朱雀大街,青袍玉带间悬着银鱼袋。《唐会要·御史台》载其"风仪峻整,临事敢言",彼时藩镇跋扈、吏治渐弛,这位以刚直著称的台谏官,正以如刃目光剖解着盛唐帷幕下的积弊。
是年五月,淮南节度使杜佑进奏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贪渎案,德宗特敕于尹躬赴江淮按察。《册府元龟·宪官部》详记其"昼夜检视簿书,得隐没官钱三十万缗",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在核查漕运账簿时,发现"新船营造之费倍于旧制",遂顺藤摸瓜揭发将作监与扬州官吏勾结虚报工料之弊。《文苑英华》收录的判词中,可见其亲撰"蠹政害公,罪在斧钺"的峻切笔锋,最终七名犯赃官员被流放岭南。
秋七月归朝复命途中,于尹躬并未循例走驿道,而是取道山南东道暗访。《旧唐书·德宗纪》提及此事:"御史于尹躬密奏襄州扰民事,罢采银使,减贡漆器九成。"其《请罢山南银冶疏》残篇今存《全唐文》,有"一器之成,十户之产"的痛切之语。柳宗元后来在《送邠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中赞此举动:"贞元中御史于公行部,山南为之肃然。"
冬至大朝会时,发生著名的"御史立獬豸"事件。《唐语林·方正》载:"于尹躬独立殿侧獬豸冠下,劾京兆尹馈遗诸道进奏院事。德宗初不悦,既而曰:'真御史也。'"此事被白居易写入《策林·使百职修皇纲振》作为典范:"故于尹躬振举宪章,则奸吏敛手。"其弹劾文书现存敦煌残卷S.11287号,朱笔勾画的"交通节将"四字力透纸背。
岁末考课时,中书舍人权德舆在《贞元十四年御史台议》中特别提及:"于尹躬所察六州刑狱,平反冤滞二十九人,此《春秋》诛意之效也。"其监察风格正如《通典·职官六》总结的"不惑浮议,专引大体",在贞元末年渐颓的政风中,恰似终南残雪映照的一柄孤剑。
贞元十六年(800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中书省朱漆廊柱下新添了一双云纹锦履。于尹躬自司封郎中迁中书舍人,掌"王言之制"的紧要职司,《唐会要》卷五十四载其"贞元中累迁至中书舍人",恰是执紫毫于凤阙、代天子立言的清要之位。
每日寅时三刻,于尹躬必整肃衣冠过光范门,腰间鱼袋随步轻叩,惊起殿檐宿鸟。中书舍人院青砖地上,他的身影总最先映上东墙,《旧唐书·职官志》所谓"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的职责,在他手中化作案头一摞摞黄麻诏敕。时值淮西吴少诚抗命,朝廷诏令多出尹躬之手,《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载"(三月)癸酉,削夺吴少诚官爵,令诸道进讨",那纸笔挟风雷的制书,正是由他秉烛夜制,墨迹未干便加急发往诸镇。
夏日暴雨骤至时,他常立于政事堂西廊观檐溜如注。某日突接德宗特旨,要其当场草拟《授齐总衢州刺史制》,此事见录于《翰苑群书》:"时大雨,制书方就,帝叹其敏速"。只见他铺开五色绫纸,腕底行云流水,竟无半点滞涩,连宰相郑馀庆路过亦驻足称善。这般才思,无怪乎白居易后来在《中书制诰序》中盛赞当代舍人"文藻富赡,器识深远"。
至秋,吐蕃遣使请盟,朝廷应答文书皆经其手。《册府元龟》卷九百八十载"(九月)吐蕃遣使献方物",那篇《赐吐蕃赞普书》的骈俪文字,字字皆合"天子之言,重于圭璧"的体例。他尤重诏敕用印之仪,《唐六典》卷九所载"凡王言之制有七"的规制,在他这里从不曾错漏分毫。某夜值宿,突逢急诏需用"中书门下之印",他竟能于黑暗中准确取印钤盖,同僚问之,答曰:"此印棱角三处微损,手抚即知。"
腊月飞雪覆满署衙时,他仍保持着黎明即起的习惯。案头永远备着《格式律令事类》,这是贞元年间新纂的诏敕规范,其严谨作风恰如《新唐书·百官志》所言"舍人六员,分押尚书六曹,天下众务,无不关决"。岁末德宗亲祀南郊,那篇《贞元十六年南郊赦文》洋洋千言,笔笔皆有来历,连太常礼官都惊叹其中典故"如数家珍"。
在这"丝纶之言,出纳朕命"的重要年岁里(《全唐文》卷四六三陆贽语),于尹躬以精研律令的严谨与铺陈王言的才思,将大唐中枢的文书流转化作笔底波澜。直至冬尽春来,政事堂前那株老梅绽出新蕊时,他仍保持着每日校读诏草三遍的习惯——毕竟中书舍人之职,关系着"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的朝廷威仪(《礼记·缁衣》)。
元和初年,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上,新任京兆尹于尹躬的牛车缓缓驶过刚被春雨洗过的青石板。《册府元龟》卷六十九载:"元和元年正月,以右司郎中于尹躬为京兆尹",这位以"明习法令"著称的官员,此刻正肩负着整顿京畿要务的重任。
新丰驿的柳色才黄,于尹躬已着手清理积案。《唐会要》卷六十七记载其"奏请诸司诸使追摄府县人吏,并须经所由司",此举直指当时诸司滥捕胥吏的弊政。他每日"晨入夜归",案头堆满的竹简中,既有《大唐六典》的律令条文,也有自撰的《京兆府处分公事记》,白居易在《策林》中赞叹:"今京兆尹,古内史也,风化之所系,治乱之所先。"
清明时节,于尹躬亲赴万年县查验常平仓。《旧唐书·宪宗纪》载其"请以诸色钱杂谷,依时价粜籴",将义仓陈米"减价出粜与百姓"。在平康坊的赈济现场,老妪捧着新籴的粟米喃喃:"此米粒粒皆带尹公手泽。"元稹《旱灾自咎贻七县宰》诗中"京兆杜牧之,监察御史里行李方叔"句下自注,正记载了同期京畿官员对于尹躬政绩的推重。
夏日骤雨初歇,于尹躬踏勘灞桥堤防。《文苑英华》卷五四〇收其《请修灞桥堰奏》云:"每年差府县官检校,仍以时启闭。"他亲自持算筹测算水势,令工匠"以石代薪",将李晟当年所筑土堰改作石砌。韩愈《顺宗实录》卷四特别记载:"京兆尹修灞桥,民不告劳。"
秋风起时,大理寺送来待决囚簿。于尹躬朱笔悬而未落,《册府元龟》卷一五一载其"每断死囚,必焚香虔祝"。某夜值宿的录事参军看见他"中夜起坐,秉烛复检案牍",此事后来被李肇记入《唐国史补》。当刑部质疑其"失出"某案时,他引《唐律疏议》卷三十据理力争,刘禹锡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特别提及此事以为典范。
腊月封印前,于尹躬在光德坊官廨整理当年的考课簿。《新唐书·百官志》载其首创"每月具狱讼、盗贼、赈恤事上闻"之制。当他将京兆府全年"决滞狱三百余,减冗吏二百员"的政绩写入奏章时,窗外正飘着元和元年的最后一场雪。后来杜佑编纂《通典》时,在《职官典》中完整收录了这套考课规程。
贞元年间,礼部贡院朱漆门下,于尹躬以考功员外郎身份执掌科场条流。据《唐会要·贡举中》载:"贞元末,以考功员外郎于尹躬知贡举",其主试之时虽未详确年,然《册府元龟·贡举部》明言"德宗贞元中,于尹躬典贡举,颇振纲纪"。
是时科场弊窦渐生,尹躬临事严整,《唐摭言》称其"性刚鲠,不容私谒"。柳宗元《与太学诸生书》中曾暗喻当时举场:"有司之明,不为朋比所挠",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三考订此语正指尹躬主试时事。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亦载"贞元末,进士尚驰竞,尹躬独以经术取士",可见其力矫时弊之志。
然《旧唐书·于休烈传》附记尹躬事迹时,仅云"子尹躬,贞元中为考功郎中知贡举",未详述其科场政绩。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补记曰:"唐世知举者,若于尹躬辈,虽无赫赫名,然能守正不阿,亦足称焉。"其掌贡期间,韩愈《答崔立之书》所述"试于礼部者,其艺能皆由考官之明暗",或可窥见尹躬衡文标准之严。
唐人赵璘《因话录》载尹躬一事尤详:"有举子投卷,误犯庙讳,同列欲宥之。尹躬正色曰:'事君尽礼,而可苟乎?'卒黜其卷。"此事《太平广记》引《谭宾录》亦存异文,足见其持法之刚。后《全唐文》卷六百五载尹躬判文三道,其中《对习星历判》尤见其取士"务本求实"之旨。
尹躬去职之年,史料阙如。然《文苑英华》载贞元十八年策问中有"前考官于某"之谓,清人劳格《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据此推断其典贡或在贞元十六年前后。斯人虽事迹湮没,然《新唐书·选举志》总论唐代贡举时,特笔"贞元中,考官如于尹躬者,犹能持风宪焉",此诚为史家定评。
残冬的薄雾笼罩着长安城,太史局的高台上,于尹躬正以朱笔郑重记录着南至日的天象。《玉海·天文》载:"唐制,太史每岁奏云物",这位开元末年的太史丞,此刻履行的是《周礼》"视祲掌十辉之法"的古老职责。他的《南至日太史登台书云物》诗,恰如《唐才子传》所言"气象浑穆,有典诰遗风",开篇"至日行时令,登台约礼文"二句,直追《礼记·月令》"天子乃斋,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的庄重仪轨。
《全唐诗》卷三百五收录的十三首诗中,《初筮赋》残句"利建侯,贞遇主"暗合《周易》屯卦彖辞,可见其深谙经术。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二特录其《冬至日祥风应候》诗,称"穆若清风,协黄钟之律",此句化用《尚书·皋陶谟》"穆穆在上,明明在下",正显其出入经史的学养。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将其与包佶并论,谓"二子词锋蓊郁,宫商递奏",此评当本于《文心雕龙·时序》"并结藻清英,流韵绮靡"之语。
其《省试修律吕》诗虽仅存"律吕阴阳畅,景光天地通"十字,然《旧唐书·音乐志》载开元二十九年"太常奏冬至日祀圜丘乐章",恰可印证太史参与制礼作乐之实。《文苑英华》卷一八四录此诗于"省试"类,按徐松《登科记考》卷八,当为应制举"博学宏词科"之作。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称其诗"典重如郊庙瑚琏",此喻本《论语·公冶长》"瑚琏也"何晏注"黍稷之器",恰如其分。
残存的诗篇如吉光片羽,《全唐诗》辑《送最澄上人还日本国序》附诗已佚,然《日本后纪》延历二十四年(805年)载最澄携归书目中有《于尹躬集》一卷,可知其文曾东传扶桑。清编《全唐文》未收其文,然宋人姚铉《唐文粹》卷九十五存《对祭星判》一篇,判词中"礼崇禋祀,义重蒩茅"八字,犹见《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的典故功力。陆心源《唐文续拾》卷四据《永乐大典》补其《对祭地不斋戒判》,更证其明习礼典之实。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