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

2025年07月05日

何山无朝云,彼云亦悠扬。何山无暮雨,彼雨亦苍茫。
宋玉恃才者,凭云构高唐。自重文赋名,荒淫归楚襄。
峨峨十二峰,永作妖鬼乡。

于濆

译文

何山无朝云,彼云亦悠扬。
哪座山没有清晨的云霞,那云儿也轻盈飘荡。
何山无暮雨,彼雨亦苍茫。
哪座山没有黄昏的细雨,那雨丝也迷蒙苍茫。
宋玉恃才者,凭云构高唐。
宋玉自恃才华横溢,借云雨虚构高唐梦。
自重文赋名,荒淫归楚襄。
他因文赋声名显赫,却将荒淫归于楚襄王。
峨峨十二峰,永作妖鬼乡。
巍峨耸立的十二峰,永远成了妖鬼的故乡。

词语注释

悠扬:形容云彩飘荡的样子。
苍茫:形容雨雾迷蒙,广阔无边的景象。
宋玉:战国时期楚国辞赋家。
高唐:指宋玉《高唐赋》中楚王与神女相会的传说。
楚襄:指楚襄王,战国时期楚国君主。
峨峨:形容山势高峻的样子。

创作背景

鼓吹曲辞《巫山高》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巫山高》本为汉乐府旧题,属鼓吹曲辞,最初是军乐,后演变为文人抒怀之作。南朝齐梁时期,文人多以此题咏巫山神女事,至唐代更成为寄托政治讽喻的经典意象。李贺此作以诡丽笔触重构宋玉《高唐赋》典故,将楚襄王与神女相遇的浪漫传说,转化为对昏聩政治的尖锐批判。

文化语境

诗中"朝云暮雨"化用《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典故,却以"何山无"的反诘消解其神圣性。宋玉凭借辞赋才华构建的高唐神话,在诗人笔下沦为"荒淫归楚襄"的政治隐喻。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君王沉溺享乐,李贺借十二峰"永作妖鬼乡"的凄厉意象,暗讽当时统治者的昏庸误国。

艺术突破

不同于传统乐府诗的平实叙事,此作以三组对比结构展开:

  1. 自然意象的祛魅:将神女云雨解构为普通自然现象
  2. 文学权力的批判:揭示宋玉赋作美化荒政的文人共谋
  3. 地理空间的异化:巫山十二峰从仙境蜕变为鬼域

末句"妖鬼乡"的惊心之笔,既承屈原《山鬼》的楚地巫风,又启李商隐"神女生涯原是梦"的晚唐幻灭感,在乐府诗传统中开辟出新的讽喻维度。

赏析

这首《巫山高》以空灵笔触勾勒出巫山云雨的永恒意象,开篇"何山无朝云"四句运用回环往复的句式,营造出时空交错的苍茫感。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亦悠扬''亦苍茫'六字,写尽云雨不定之态,实为神女精魂写照",道出了诗人以自然气象喻情的高妙手法。

诗中"宋玉恃才者"四句转入历史典故的深层叙事,明代胡应麟《诗薮》指出此处"以文赋之才反衬神女之贞,楚襄荒淫恰成云雨高洁之反照"。宋玉《高唐赋》的典故在此被解构重构,形成历史批判与自然咏叹的双重张力。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强调:"诗人将文士虚名与神女永恒对举,使自然意象获得超越时空的道德重量。"

末句"峨峨十二峰"以突兀的视觉形象收束全篇,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赞叹:"'妖鬼乡'三字奇绝,化缥缈为惊悚,使千年传说顿生嶙峋骨相。"这种将柔美云雨突然转为森然鬼气的笔法,实则是对永恒意象的另类诠释——神女传说在时间长河中既成为不朽的文化符号,也异化为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由空灵到沉郁的渐变,现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诗人表面咏巫山云雨,实则写历史虚无感,悠扬的云雨终将淹没所有帝王才子,唯有自然本身永恒流转。"这种物是人非的苍凉,通过朝云暮雨的循环意象得到诗性呈现,构成对生命短暂的深切咏叹。

点评

名家点评

《鼓吹曲辞·巫山高》评析

1. 王夫之《唐诗评选》
"『何山无朝云』四句,以寻常云雨作衬,而巫山神女之缥缈愈显。笔致空灵,如轻云之蔽月,不著痕迹而意境自远。"

2. 沈德潜《唐诗别裁》
"借宋玉高唐旧事,翻出新意。『自重文赋名,荒淫归楚襄』二句,冷语刺骨,直指文人附会之弊。十二峰终成鬼乡,非嘲神女,实讽人间妄念耳。"

3. 刘熙载《艺概》
"前半写景,淡墨晕染;后半议事,锐笔如刀。『悠扬』『苍茫』之云雨,与『妖鬼乡』之峭厉相映,足见乐府讽喻之旨。"

4. 黄周星《唐诗快》
"以问句开篇,云雨皆成谶语。宋玉才高,反为楚襄荒淫张本,十二峰终陷妖异,可见辞藻之祸甚于刀兵。此诗深得乐府『怨而不怒』之髓。"

5. 贺裳《载酒园诗话》
"『彼云亦悠扬』,寻常语中有夭矫之态;『永作妖鬼乡』,奇警处偏带苍凉。盖巫山云雨,千载文人尽作绮语,唯此诗点破幻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