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曲辞《巫山高》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巫山高》本为汉乐府旧题,属鼓吹曲辞,最初是军乐,后演变为文人抒怀之作。南朝齐梁时期,文人多以此题咏巫山神女事,至唐代更成为寄托政治讽喻的经典意象。李贺此作以诡丽笔触重构宋玉《高唐赋》典故,将楚襄王与神女相遇的浪漫传说,转化为对昏聩政治的尖锐批判。
文化语境
诗中"朝云暮雨"化用《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典故,却以"何山无"的反诘消解其神圣性。宋玉凭借辞赋才华构建的高唐神话,在诗人笔下沦为"荒淫归楚襄"的政治隐喻。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君王沉溺享乐,李贺借十二峰"永作妖鬼乡"的凄厉意象,暗讽当时统治者的昏庸误国。
艺术突破
不同于传统乐府诗的平实叙事,此作以三组对比结构展开:
- 自然意象的祛魅:将神女云雨解构为普通自然现象
- 文学权力的批判:揭示宋玉赋作美化荒政的文人共谋
- 地理空间的异化:巫山十二峰从仙境蜕变为鬼域
末句"妖鬼乡"的惊心之笔,既承屈原《山鬼》的楚地巫风,又启李商隐"神女生涯原是梦"的晚唐幻灭感,在乐府诗传统中开辟出新的讽喻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