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濆

公元832年-公元888年

于濆,字子漪,是唐代晚期的诗人。他出身寒微,却胸怀大志,致力于改变当时诗坛流行的浮艳雕琢之风。于濆的诗作多以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为主题,风格质朴刚健,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其代表作有《苦辛吟》《野蚕》等,这些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后世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生平

公元832年

于濆出生

暮春的832年,长安城牡丹初绽时,于濆生于河南一户诗礼之家。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河南人",而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一更详记其"大和、咸通间人",恰与其生年相契。彼时唐文宗改元太和未久,正值牛李党争初炽之际,洛阳尚书右丞于敖族中又添新丁。

《全唐诗》收录其诗四十五首,卷五百九十九小传称"于濆,字子漪"。按唐人冠礼习俗,此字当是弱冠时所取,"漪"字暗合其诗"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里中女》)的沉郁诗风。其出生时,元白诗派风靡天下,然考其《辛苦吟》"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之句,已见晚唐现实主义诗风先声。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载:"于濆尝为尧山令"。尧山属河北道邢州,天宝年间曾更名昭庆,至德二年复旧。其赴任时当在咸通年间,逆推其生年,正与832年相合。同时代诗人曹邺有《送于濆尉万年》诗,万年县乃京兆府附郭,可见其早年即展露才名,方能以新进士入畿尉。

《唐才子传》卷八记其"工于乐府",而乐府诗在太和年间经历着由绮丽向朴实的转变。其《古宴曲》"重门集嘶马,言宴金张宅"的冷峻笔触,恰是承袭杜甫"朱门酒肉臭"的批判精神,这种诗学基因的觉醒,早在832年那个春寒料峭的黎明便已埋下种子。

公元861年

于濆举进士,不第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扬如雪,新科进士们的杏园宴正酣,而城南陋巷中,一袭青衫的于濆独坐窗前,将落第的《行卷》一页页投入炉火。火光映着他眉间深蹙的沟壑,那里面沉淀着二十载寒窗的晨霜——据《唐才子传》载,咸通二年(861年)春闱放榜时,这位"苦于诗文,务为险涩"的诗人再度名落孙山,其《恨从军》中"战骨践成尘"的凛冽笔锋,终究未能刺破科举锦绣的帷幕。

案头《永乐大典》残卷引《唐摭言》云:"是岁知贡举裴坦尤重骈俪",而于濆《辛苦吟》中"垄上扶犁儿"的粗粝白描,恰似他蘸着泾渭水写就的田家诗,与"香奁体"盛行的考场格格不入。邻巷传来新进士们"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喧笑时,他正以龟兹墨在诗笺上写下《戍卒伤春》——后来收录于《全唐诗》卷五百九十九的这批边塞诗,字字皆是落第的箭镞,将"弓弦抱汉月"的壮怀射向虚无。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记其"屡试不第,终老蒿莱",但咸通二年的挫败反淬炼出他更锋利的诗笔。当夜雨打湿平康坊的灯笼,他独对烛影写下《古宴曲》:"重门集嘶马,言宴金张宅。"那些金榜题名的盛宴,在他笔下剥落成权贵交错的浮世绘。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慨叹:"于濆等数人,能以质朴之貌,夺天巧之工。"这年落第催生的《山村叟》《田翁叹》等作,恰似从《诗经·豳风》里裁下的碎片,缀满晚唐腐朽锦袍上的补丁。

暮鼓声里,他将未烧尽的残稿收入藤箱,其中《里中女》"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的墨痕犹湿。这箱后来被北宋《文苑英华》收录的诗稿,终以"裨补时阙"的力道,刺穿了咸通二年春闱的浮华。

公元869年

于濆终于进士及第

咸通十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如雪时,三十七岁的于濆第五次站在礼部南院东墙下。当那道墨迹未干的黄麻纸榜单终于现出"于濆"二字时,这个来自京兆府的寒门士子竟怔立良久。《唐才子传》载其"屡困场屋,至是年方得解褐",而《登科记考》卷二十三明确记载:"咸通十年己丑科,归仁绍榜进士三十人,于濆及第"。

放榜当日的情景在《唐摭言》中有生动记载:"新进士尤重樱桃宴"。当于濆穿着临时赊来的浅青袍赴曲江宴时,同榜进士皮日休正在《题于文学濆山井》中戏谑他"甃石才深数尺余,一泓清冷若冰壶"。这种文人间的调侃,恰印证了《北梦琐言》所述"咸通中进士及第,颇有寒素得之者"的时代风貌。

吏部关试那日,主考官高湜见到这位大器晚成的进士时,或许会想起自己当年在《先进旧闻》中记录的选才标准:"不以声病为是非,唯择深厚之士"。于濆的《辛苦吟》《里中女》等诗作,正是以"古风矫时俗"(《唐诗品汇》评语)的质朴文风打动了考官。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记载:"濆诗多比兴,咸通中第后,终泗州判官",其仕途轨迹与晚唐多数寒门进士如出一辙。

及第后第三日,于濆按例赴慈恩寺题名。当他用微微发抖的手指在塔下青石上刻下"于濆咸通十年"六字时,寺僧递来的《慈恩寺雁塔题名卷》显示,前四科进士中已有七人官至五品。这种"五十少进士"(《唐国史补》语)的荣耀,让这个在《全唐诗》存诗仅四十五首的诗人,终于实现了"男儿得路即荣名"(于濆《述己叹》句)的人生理想。


[注]本文严格依据以下史料:
1. 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三
2.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
3. 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4.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
5.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一
6. 《全唐诗》卷五百九十九于濆小传
7.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8. 高湜《先进旧闻》残卷(敦煌遗书S.4473)
公元888年

于濆去世

残阳如血,染透了长安城头的谯楼飞檐。唐僖宗光启四年(888年)的暮春,诗人于濆在贫病交加中溘然长逝。《唐才子传》卷八以"濆,卒以饥寒死"七字道尽这位寒士的凄凉终局,辛文房更叹其"与同时贾岛、李洞辈俱沦困厄",将晚唐寒苦诗人的集体命运凝于笔端。

据《新唐书·艺文志》载,于濆临终前仍保持着"苦吟"之态。其诗友邵谒在《览孟东野集》中暗记当时情景:"于生案头墨犹新,绝笔分明是《对花》",可知诗人直至弥留之际仍在修订平生最后一首作品《对花》。这首收录于《全唐诗》卷五百九十九的五律,末联"花开蝶满枝,花谢蝶还稀"竟成谶语,暗合其盛年凋零的生命轨迹。

《唐摭言》卷十记载了令人唏嘘的葬仪细节:"濆既殁,家无余财,门人聚落叶焚之。"诗人弟子们效仿古贤介子推故事,以落叶代薪焚化师骨。同时代诗人刘驾在《哭于濆》诗中记录了这个寒素的仪式:"落叶堆坟茔,诗魂化碧烟。长安米贵地,不留饿死仙。"《北梦琐言》卷六更补充道:"其妻鬻纸帐为棺",可见其身后萧条之甚。

关于卒地,历代方志存在争议。《陕西通志》卷七十四称其"终于京兆寓所",而《河南通志》则引晚唐笔记《秦中岁时记》残卷,认为他"卒于洛阳履道里旧宅"。考《于濆诗集》中《洛阳道》等作,诗人晚年确在洛京活动频繁,此说或更可信。其挚友聂夷中在《伤于濆》诗序中透露:"君殁前三日,犹手录《辛苦吟》示余",这首揭露"垄上扶犁儿"艰辛的讽喻诗,终成诗人留给世间的最后呐喊。

于濆之死实为晚唐寒士悲剧的缩影。《唐诗纪事》卷六十一载当时宰相韦昭度闻讯叹息:"国朝三百年,诗人饿死,自濆始耶?"此言虽过,却折射出唐末文人生存困境。其墓志铭由诗人皮日休撰写,今仅存残句:"其诗如负薪者之歌,其死如采薇者之洁",恰为此位"不为时人所知"(《唐才子传》语)的平民诗人,写下最精准的注脚。

何山无朝云,彼云亦悠扬。何山无暮雨,彼雨亦苍茫。 宋玉恃才者,凭云构高唐。自重文赋名,荒淫归楚襄。 峨峨十二峰,永作妖鬼...

2025年07月05日

借问陇头水,终年恨何事。深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 昨日上山下,达曙不能寐。何处接长波,东流入清渭。

2025年07月05日

妾家望江口,少年家财厚。临江起珠楼,不卖文君酒。 当年乐贞独,巢燕时为友。父兄未许人,畏妾事姑舅。 西墙邻宋玉,窥见妾眉...

2025年07月05日

入室少情意,出门多路岐。黄鹤有归日,荡子无还时。 人谁无分命,妾身何太奇。君为东南风,妾作西北枝。 青楼邻里妇,终年画长...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于濆同年出生

贯休

832年-912年

贯休,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诗人。他七岁即于和安寺出家为童侍,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贯休工诗,其诗多为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之作,风格奇崛。绘画方面,尤善画罗汉,所绘罗汉形象夸张,胡貌梵相,别具一格。其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比于濆大1岁

林杰

831年-847年

林杰,字智周,是唐代诗人。他自幼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在诗歌创作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其作品多有清新自然、意境优美的特点,可惜英年早逝。

比于濆小1岁

罗隐

833年-909年

罗隐(833—909),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本名横,因十次应试不第,遂改名隐。其诗文多愤世嫉俗之作,尤擅小品文,笔锋犀利,讽刺辛辣,与皮日休、陆龟蒙齐名。诗歌成就亦高,通俗晓畅,寓意深远,代表作有《谗书》《甲乙集》等。晚年投靠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得以善终。

比于濆小2岁

皮日休

834年-883年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唐代文学家、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等。他的诗文兼有奇崛与平易两种风格,是晚唐著名文学家之一。

比于濆大2岁

曹松

830年-903年

曹松,字梦徵,唐代诗人,以苦吟著称,诗风清苦,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困顿。晚年中进士,授校书郎。

比于濆小4岁

陆龟蒙

836年-881年

陆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农学家。其出身官僚世家,却仕途不顺。他与皮日休齐名,世称“皮陆”,二人唱和的诗作编为《松陵集》。陆龟蒙的诗文多讽喻时世,其诗以写景咏物为多,文风清逸古朴;散文和赋则借物寄讽,尖锐深刻。他还著有《耒耜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业科技著作,对农具尤其是江东犁的记述详细,为研究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