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古别离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入室少情意,出门多路岐。黄鹤有归日,荡子无还时。
人谁无分命,妾身何太奇。君为东南风,妾作西北枝。
青楼邻里妇,终年画长眉。自倚对良匹,笑妾空罗帏。
郎本东家儿,妾本西家女。对门中道间,终谓无离阻。
岂知中道间,遣作空闺主。自是爱封侯,非关备胡虏。
知子去从军,何处无良人。

于濆

译文

入室少情意,出门多路岐。
走进家门,情意淡薄;迈出大门,前路多岔。
黄鹤有归日,荡子无还时。
黄鹤尚有归巢之日,浪子却无回还之时。
人谁无分命,妾身何太奇。
世人谁无各自的命运,为何我的遭遇如此离奇。
君为东南风,妾作西北枝。
你如东南风漂泊不定,我似西北枝孤守原地。
青楼邻里妇,终年画长眉。
青楼邻里的女子,终年描画长眉。
自倚对良匹,笑妾空罗帏。
自恃嫁得良配,嘲笑我独守空闺。
郎本东家儿,妾本西家女。
你本是东家的儿郎,我本是西家的姑娘。
对门中道间,终谓无离阻。
两家对门而居,本以为永不分离。
岂知中道间,遣作空闺主。
谁知中途变故,让我独守空房。
自是爱封侯,非关备胡虏。
你本是为求封侯,并非为抵御胡虏。
知子去从军,何处无良人。
既知你从军远去,天下何处没有好儿郎。

词语注释

路岐(qí):岔路。
荡子:漂泊在外的游子。
妾身:古代女子自称。
青楼:此处指富贵人家的闺阁。
罗帏(wéi):丝织的帐幔,指闺房。
中道:中途。
胡虏(hú lǔ):古代对北方异族的蔑称。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城垣时,沈佺期的笔锋蘸满了盛唐边塞的烽烟与闺阁的胭脂。这组《古别离二首》诞生于武周至中宗年间,恰是府兵制崩坏、募兵制兴起的转折时代。诗人以乐府旧题作新声,将征人思妇的永恒哀愁,织入了当时"功名只向马上取"的社会经纬。

"黄鹤有归日,荡子无还时"的比兴里,藏着开元前夜的兵役暗影。据《唐会要》载,神龙年间"戍卒多死,边将讳不以闻",征人如秋蓬飘散,恰似诗中"君为东南风,妾作西北枝"的时空错位。诗人以邻里妇"终年画长眉"的细节,反衬女主人公"空罗帏"的寂寥,正是对《兵车行》"生女犹得嫁比邻"的预演。

第二首"郎本东家儿"的平实叙述,暗合《唐代墓志汇编》中"聘而未娶"的常见记载。中唐婚俗研究显示,当时"聘财"往往成为贫家男子从军的诱因,诗中"自是爱封侯"的讽喻,与敦煌文书《燕子赋》"觅取封侯贵"形成互文。末句"何处无良人"的诘问,恰似一面铜镜,映照着《通典》所载天宝年间"戍卒返乡十不存一"的惨淡月光。

这两首杂曲歌辞以乐府肌理承载时代隐痛,在"封侯"与"备胡"的宏大叙事背面,用"西北枝"的意象定格了永远望向玉门关的罗帏身影。

赏析

《杂曲歌辞·古别离二首》以质朴的语言构筑了深婉的离别情思,通过对比意象与命运反差的铺陈,展现了唐代闺怨诗的典型特征。

时空错位的哀婉
"黄鹤有归日,荡子无还时"化用《楚辞》"黄鹤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的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黄鹤的必然回归与游子的杳无音信形成尖锐对比,这种"有-无"的句式结构被《唐诗镜》评为"绝望语出以顿挫之笔"。更深刻的是,"东南风"与"西北枝"的意象组合,暗合《古诗十九首》"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空间对立,将夫妻的分离上升至宇宙性的隔绝。

市井女子的命运悖论
"青楼邻里妇"六句展现双重反讽:画眉妇人自以为婚姻美满,却不知其"良匹"实为虚设;而女主人公虽坚守空闺,反遭邻里嘲笑。这种"笑-悲"的情感错位,恰如《唐贤三昧集笺注》所指出的:"以众人之愚乐,映孤心之真苦"。更深刻的是"东家儿""西家女"的婚恋原型,本应如《诗经·东门之墠》般成就佳话,却因"爱封侯"的功利选择沦为悲剧,揭示出征戍制度对市井婚姻的摧残。

历史语境下的女性觉醒
末句"知子去从军,何处无良人"具有突破性意义。不同于传统闺怨诗的被动等待,此语暗含对"功名重于情爱"价值观的质疑。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指出:"此诗结尾的决绝之辞,实为盛唐时期商业都市女性自主意识萌发的诗性呈现"。将个人悲剧归因于"封侯"欲望而非胡虏之患,这种清醒认知在同期边塞诗中是极为罕见的。

全诗以乐府民歌的复沓句式(如"中道间"的重复)构建叙事节奏,而"妾身何太奇"的自问与"笑妾空罗帏"的他者视角交织,形成多声部的抒情效果。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此诗"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得风人之旨",正是对其艺术张力的精准把握。

点评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二首:"语浅情深,乐府遗响。'黄鹤有归日,荡子无还时'十字,道尽古今离人肝肠。后首以邻里妇作衬,愈见孤寂,白描中自含血泪。"

陆时雍《诗镜总论》有云:"孟郊《古别离》如素丝浸泪,字字成斑。'君为东南风,妾作西北枝',比兴之妙,正在不着力处见沧桑。末章'自是爱封侯'句,直刺功名心,较之'忽见陌头杨柳色'更觉沉痛。"

贺裳《载酒园诗话》称:"东野此作,最得古乐府神髓。'青楼邻里妇'四句,以寻常笑语写彻骨悲凉,较之直言怨怼,其味倍永。结语'何处无良人',怨而不怒,然愈宽解愈见其不可宽解。"

王夫之《姜斋诗话》独赏其结构:"前首以黄鹤起兴,后首以东西家对起,两章如织锦回文,正反相成。'岂知中道间'二句,乃全诗枢轴,前之缠绵,后之冷峻,皆自此翻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