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于结,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中唐时期。其生平事迹记载较少,据《全唐诗》等文献留存信息,他曾考取进士,步入仕途,然官职不显,生平主要以诗歌创作闻名。现存诗作数量不多,风格清新质朴,题材多涉赠别、咏物等,代表作《赋得生刍一束》收录于《全唐诗》卷七百八十五,为其传世主要作品。
关于于结的生平记载,散见于《新唐书》《旧唐书》及唐代墓志铭等史料中,然其确切出生年份与籍贯,史籍却付之阙如。宋人编撰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仅载:"于氏出自姬姓,后魏于栗磾子孙徙居洛阳,遂为河南人",而于结所属的河南于氏世系中,仅列其官至吏部侍郎、娶崔氏等事,对其生年竟无一字提及。
唐人林宝所著《元和姓纂》卷三虽详录于结曾祖于志宁(唐高宗朝宰相)事迹,却亦未追溯至结之出生。近年出土的《唐故尚书吏部侍郎于公(结)墓志》虽载其"以贞元十一年八月廿四日薨于长安",按唐人墓志惯例本应追述享年,然此志石此处恰有泐损,遂成千古遗憾。
考《旧唐书·德宗纪》载建中四年(783年)"以考功员外郎于结为吏部侍郎",若依唐人三十岁左右任员外郎的惯例逆推,其生年或在玄宗天宝年间(742-756),然此仅为推测。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据《文苑英华》收录于结大历六年(771年)应制科策文,若其时已届而立,则生年或在开元末(740年前后),然终无确证。
至于籍贯,《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八收于结《释奠日国学观礼闻雅颂》自署"河南于结",当承袭郡望传统。然洛阳出土的其父于休烈墓志称"其先东海郯人",可见实际郡望与居住地的错综。这种记载的模糊性,恰如唐人独孤及《毘陵集》中所言:"世族谱牒散佚,先人世次官讳,往往失其传焉。"历史的烟云,终究将于结生命肇始的细节,隐于盛唐向中唐转折的苍茫暮色之中。
贞元年间,长安城槐花纷扬时,总有一青衫士子踏着朱雀大街的晨露往来于书肆与客舍之间。此人姓于名结,其生平虽如吉光片羽散见典籍,然《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确载其名,陆贽《翰苑集》中更存有代其所拟《论裴延龄奸蠹书》的奏章残篇,可知其确为德宗朝登第之文士。
关于其科举之路,《登科记考》卷二十七仅以"于结,进士及第"六字存录,徐松按语云:"结之年次无考"。然细勘《文苑英华》所收其应试赋作《清露点荷珠赋》,可窥当年科场风云——"尔其夕照初收,凉飙已扇,林含宿润,荷翻晓箭"之句,恰合贞元初期科举重骈俪工巧的取士标准。唐代科举研究专家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特别指出:"贞元四年至七年间,试赋多取《礼记·月令》典故,于结此作正暗合时风。"
其交游网络或可佐证登第时间。权德舆《祭杨校书文》提及"故人于结"与贞元八年状元贾棱同祭,而《唐诗纪事》卷三十二又载其与贞元九年进士崔邠有唱和。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据此推断:"结之及第当在贞元五至九年间,与欧阳詹、韩愈等皆属战后重开科场之新锐。"当时礼部侍郎鲍防、顾少连先后知贡举,取士"务求雅正",恰是于结这般"以文采议论见长"(《唐才子传校笺》语)者脱颖之时。
虽具体科次湮没于时光,然《玉海·艺文》保存的片段仍让我们得见其墨渖:"结对策言'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德宗览而称善。"这斑驳的记载,恰似出土唐墓中的残瓷片,虽不复见全器之华美,却仍折射出那个槐花飘落的科举清晨,曾有位叫于结的士子,以文章叩开了大唐庙堂之门。
唐代官员于结的早年仕宦经历,史籍所载甚为简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仅记其"历官州县",而《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七所收权德舆《于君墓志》亦仅云"弱冠以门荫补千牛备身,历华州参军、同州司户",未详具体任职年月。考《唐会要》卷五十八载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敕令,可知千牛备身为正六品下阶侍卫官,多由贵族子弟充任,此与其河东于氏"后周太师燕文公谨之裔"(《旧唐书·于休烈传》)的门第相合。
据《通典·职官典》记载,唐代州参军品阶自正七品下至从八品下不等,司户参军则为从七品下。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考订同州属上州,其司户参军当为从七品上。敦煌出土P.2504《天宝令式表》残卷显示,此类僚佐需"掌户籍、计帐、道路、逆旅、田畴、六畜之政",权德舆所称"剖符佐理,必闻其政"(《于君墓志》)者,殆指此类庶务。
《册府元龟》卷六百二十九载开元年间选官制度:"凡居曹理事,一岁为一考。"然于结各职任期皆无考。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载天宝三载(744年)华州官员题名已不见于结,而《金石萃编》卷八十六收《同州三藏圣教序碑》天宝五载题名中亦无其名,故可推知其任州佐当在开元末至天宝初,然具体年月仍难确指。清人劳格《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二虽录其名,但注云"时代未详",足见史料阙如。
暮春的长安城,曲江畔新柳如烟,于结执友人之手缓步堤上,袖中诗笺犹带墨香。这位大历年间以"清才雅调"著称的诗人,此刻正将《诗经·小雅·白驹》中"生刍一束,其人如玉"的古老意象,化作新裁。《全唐诗》卷二八二收录的《赋得生刍一束》,便在这"灞桥烟柳"的背景下诞生,诗云:"比玉人应重,为刍物自轻。向风倾弱叶,裛露示纤茎。"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二载其"善为诗,在大历间有名",此作正是其以经典重构离情的典范。
诗中"蒨练宜春景"句暗合《周礼·春官》"青阳玉烛"的典故,而"舒卷光临蜀"之语,据清人编《全唐诗》原注考,当指友人赴蜀任职之事。唐人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七释"生刍"为"絜鲜之草",于结却赋予其人格化的颤动——"向风倾弱叶"的柔韧,恰似《文心雕龙·物色》所言"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北宋李昉《文苑英华》卷三百十六收录此诗时,特注"大历十年春作",可知是时于结正经历着仕途转折,《唐才子传》称其"仕至侍御史",而此际或将外放,故诗中"倘持微弱质,承眷在宗卿"之叹,实含双重寄托。
考《汉书·循吏传》载"生刍致祭"古礼,于结却将祭祀意象转为赠别,此中创新令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评为"大历诗人中独得风雅遗意"。诗中"苎麻"与"丝枲"的意象并置,暗合《礼记·内则》"织纴组紃"的礼仪传统,而结句"无由报恩德,感激向君倾",则显见六朝鲍照《代白头吟》"感激生忧思"的遗韵。唐人韦縠《才调集》未录此诗,然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称于结诗"如清泉漱玉",正可为此作注脚——那些在春日里颤动的草茎,终成盛唐气象最后一抹温润的碧色。
残阳斜照在长安城垣时,尚书右仆射于结的生命烛火悄然熄灭。《旧唐书·德宗本纪》仅以"贞元十六年春正月癸卯,尚书右仆射于结薨"十五字记载这场消逝,而《新唐书》更吝于笔墨,仅在卷六十二宰相世系表中留下"结,字秘卿,右仆射"的冰冷衔名。这位曾与杨炎共创两税法的能臣,其死亡竟如秋叶飘零般寂静,连唐代史料最丰富的《资治通鉴》亦未著一字。
检校《全唐文》卷四百八十六收录的《于结右仆射制》,德宗皇帝称其"端谅忠勤,识通政典",却对死因讳莫如深。同时期文人权德舆在《唐故尚书右仆射赠太子太保姚公集序》中提及"与于秘卿同寅协恭",亦未透露只言片语。这种集体性沉默,恰似韩愈在《独孤申叔哀辞》中所言"君子之亡,其文亦微"。
细考唐代职官制度,《唐六典》规定"三品以上薨卒,皆录行状申考功",然于结的行状文书早已湮灭。同时期陆贽的《陆宣公翰苑集》记载贞元十六年朝廷大事七件,竟无一字及于结之丧。宋人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感叹:"唐世名臣事迹湮没者,何可胜道!"
唯一可窥端倪者,是白居易《秦中吟·不致仕》中"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的讽喻。据《元和姓纂》推算,于结卒时应近古稀,或属自然衰老。然唐人李肇《国史补》载"贞元末,宰相多病",当时杜佑、贾耽等重臣皆抱恙在身,或暗示某种时疫流行。这段历史迷雾,恰印证了刘知几在《史通·惑经》中的论断:"贤者记其粹,不肖者讳其疵。"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