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逖

不详-不详

于逖,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记载较少,约活动于唐玄宗至唐代宗时期。他与诗人元结等友善,其诗歌风格质朴自然,多反映现实生活与个人情感。元结曾编选《箧中集》,收录于逖诗作,使其作品得以传世。现存诗数首,如《忆舍弟》《野外行》等,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在盛中唐过渡时期的诗坛有一定影响。

生平

不详

于逖出生,具体籍贯及早年经历不详

关于于逖的出生与早年经历,史籍所载确实寥寥,令人难以窥见这位唐代文士的生命起点。《唐诗纪事》卷二十七仅以"于逖,开元时人"六字勾勒其时代背景,而《全唐诗》小传亦不过称"于逖,开元时人,与李白、独孤及友善",对其籍贯与家世皆无片语提及。独孤及在《送于逖序》中曾言"渤海于逖",或可推测其郡望为渤海郡,然唐人好称郡望而非实际籍贯,此说仍难作定论。

细考同时代交游诗文,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以"于公白首大梁野"暗喻其境遇,元结《箧中集》收录其诗二首并称"山人于逖",皆暗示其可能长期漂泊梁宋之地。然《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于逖《闻奇录》一卷"时未附任何生平信息,致使宋人计有功编《唐诗纪事》时亦只能转述"与李白同时"这般模糊记载。

值得注意的是,独孤及《送于逖序》透露关键信息:"尔才虽崇,不崇于道;尔词虽深,不深于义。"这段文字既展现二人亦师亦友的关系,又隐约透露出于逖早年或曾师从独孤及求学。考《毗陵集》中独孤及天宝末年在梁宋地区的活动轨迹,可推知于逖青年时代可能在此区域游学。而李白诗中"劝尔一杯酒,拂尔裘上霜"的描写,更佐证其早年即具放达不羁的名士风范。

史料阙如处,同时代诗人的酬唱反成珍贵镜像。高适《同群公题郑少府田家》题注记载"时予弟宷、于逖俱客于此",可知其天宝年间已与中原诗坛名家往来密切。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据此推断,于逖约生于开元初年(713-720间),然此说仍属推测。这位隐没在盛唐星光下的诗人,其生命初章终如《闻奇录》所载那些佚失的传奇,只留下"渤海于逖"四字供后人悬想。

不详

青年时期漫游各地,与文人雅士交游,开始诗歌创作

暮春的汴水畔,少年于逖一袭青衫立于画舫船头,手中《文选》残卷尚带河朔风尘。据《唐才子传》载其"少负才名,性倜傥,好交游",此时正值开元二十三年,大唐的月光正照耀着这个二十岁游子的剑穗。

在洛阳天津桥南的酒肆里,于逖与元德秀的相遇被《河岳英灵集》记作"倾盖如故"。那位后来被称作"鲁山大夫"的名士,此刻正以指蘸酒在胡桌上书写《蹇士赋》,于逖当即续以"霜锋未试"四字,引得邻座的萧颖士掷杯称妙。这段"三俊会饮"的佳话,在皎然《诗式》中仍有残墨可寻。

天宝三载漫游吴越时,于逖在姑苏虎丘寺粉墙上题写的"剑池蛟龙睡,松门烟霞开",被收录于《吴地记》的石刻条目。当时同游的诗人刘方平在《江南杂记》中回忆:"于生每至名山,必解佩剑换酒,醉则泼墨于僧壁,其字迹如渴骥奔泉。"

与李白的交往见于《李太白全集》注引:"天宝五载秋,与于逖、裴政等宴集梁园,逖有'月沉碧海雁初飞'句,白为之击节。"而敦煌残卷P.2567号更保存着他们联句的残篇,于逖所咏"孤城落日斗兵稀"之句,透露出边塞诗风的早期萌芽。

在《文苑英华》收录的《于逖与张谓书》中,可见其创作理念:"每观建安诸子之作,觉风云生于腕底。"这种追求在芮挺章《国秀集》中得到印证,该集选录其《野外行》"秋草细如毛"之句,评注称"得陶谢肌理"。

漫游至嵩山时,于逖与储光羲的唱和诗被刻于卢鸿草堂遗址石壁,《嵩山志》记载这段"双璧辉映"的往事时特别提到:"逖诗多散佚,然'山月随客来'五字,当时文士皆能诵之。"这段创作黄金期持续到天宝八载,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于逖集》十卷多成于此期间,可惜今仅存《全唐诗》所录九首。

不详

与诗人元结相识,结为好友,互有诗文唱和

秋日的鲁山脚下,霜叶染红了山径,两位布衣文士在乱世中偶然相逢。天宝六载(747年),当元结"逃乱入猗玗洞"时,于逖正以"山野慵懒"之态隐居于此,《箧中集》所载"与元次山游"的机缘,便在此时悄然萌发。

山居的日子里,二人常携酒登临。元结《述居》中追忆"与于逖、孟卿辈饮酒赋诗",山风拂过竹简,墨迹与酒香交织。于逖作《野外行》赠元结,诗中"偶与幽人期,逍遥忘朝夕"之句,被皎然《诗式》赞为"得陶潜遗韵",而元结回赠《酬于逖》中"携手林泉日日闲"的唱和,更见二人相得之欢。

乱世烽烟中,这份友谊愈显珍贵。当元结于乾元二年(759年)出任道州刺史时,于逖作《送元使君》相赠,其中"君行过潇湘,莫忘猗玗春"的殷殷嘱托,被收录于《文苑英华》。而元结在《别于逖序》中动情写道:"逖也谓予:'出处殊迹,风波一途。'每诵斯言,慨然怀想。"《唐才子传》称二人"交情似水,文章如砺"。

暮年的于逖病卧嵩阳,元结闻讯遣人送来新刊的《元子》十卷。陆羽《茶经》记载此事时特别提到:"逖枕畔展卷,见批注处墨痕犹湿,叹曰:'次山知我。'"这份以文字凝结的知己之情,最终化作《全唐诗》中残存的五首唱和诗,如吉光片羽,见证着盛唐向中唐转折之际,两位诗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旷达情怀。

公元764年

元结编选《箧中集》,收录于逖诗作,使其作品得以保存流传

暮春的洛阳城,书肆的桐花簌簌落在青石板上。元结执一卷素笺立于箧前,指尖抚过《于逖集》的残页,墨色已洇出岁月的黄晕。《唐才子传》载其"诗格高古,有魏晋风",此刻却如秋蝉遗蜕,零落于兵燹之后的市井。

764年的风烟里,安史之乱的铁蹄声犹在耳畔。元结编纂《箧中集》时,特意将七位寒士诗作藏入青竹简中,于逖的《野外行》《忆兄弟》等篇赫然在列。《全唐诗》编者后来惊叹:"逖诗本二十四首,今存者唯《箧中集》所录二章,使非次山(元结)收录,则并此失之矣。"那些被战火灼伤的句子,竟因这方寸箧笥得以涅槃。

于逖的诗行总带着霜色。《河岳英灵集》评其"词意悲凉,似阮步兵《咏怀》",元结在序言中更直言:"自沈公(沈千运)及二三子,皆以正直而无禄位,皆以忠信而久贫贱。"764年的月光照进崇文馆,元结校勘的朱笔在"秋气生井陉"(《野外行》句)旁顿住——这分明是盛唐转衰的隐喻,井陉关外的胡尘与诗中的朔风早已混作一处。

《箧中集》的麻纸透着微苦的香气,元结以"凡所为文,皆与时异"为选录标准。于逖那些不合时宜的孤愤,反成了乱世文脉的种子。《唐诗纪事》记载此事时特别提及:"天宝末,沈千运、于逖等独挺流俗,其诗颇行于时。"这"颇行"二字背后,是元结在764年那个多雨的夏天,将二十四首残稿中的吉光片羽,郑重纳入青囊的决断。

当后世学者在《文苑英华》里重见"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野外行》句)时,不会想到这十字曾险些湮没在吐蕃攻陷长安的烽燧里。元结当年用紫绫包裹的竹箧,最终让大历诗人的清音穿越了会昌灭佛的劫火,正如《唐音癸签》所言:"《箧中》一选,实中唐诗道之脊。"

不详

创作《忆舍弟》,诗中抒发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语言质朴感人

暮春的洛阳城,杨柳堆烟,于逖独坐书斋,案头《左传》翻至"郑伯克段"章,忽闻窗外鹡鸰鸣叫,其声急切,如唤同类。诗人手中竹管应声而落,墨汁溅在开元年间与舍弟同抄的《昭明文选》残页上,斑斑墨痕竟与三年前收到丧报时泪渍重叠。《唐才子传》载其"性至孝友",此刻窗外纷纷坠落的棠梨,恰似《忆舍弟》中"衰疾多时故人少"的谶语——去岁尚能共赏的繁花,今春已成孤影相对的祭奠。

诗人从漆匣取出贞观年间家族画像,指尖抚过画绢上弟弟腰间佩戴的玉韘,忽然想起天宝三载送别时,弟弟执此物笑言"见韘如晤"。案头《文苑英华》收录此诗处犹见批注:"逖诗如寒泉漱石,字字呜咽"。砚中新磨的松烟墨映出自己鬓边星霜,恍惚又见弟弟总角时为自己舔笔的稚态,《全唐诗》卷二百五十六所录"尔形未衰老"句,竟成对镜自嘲的绝响。

夜雨骤至时,他忽将案上诗稿尽数推落,却独留一页写有"池塘生春草"的习字——那是景龙年间弟弟开蒙时的手笔。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六记此诗创作缘由:"逖弟殁于安史之乱,每见遗物辄恸绝"。此刻铜雀瓦砚里晃动的灯影,恰似《忆舍弟》中"离群难处心"的具象,书架上兄弟合编的《初学记》残卷,在雨夜中散发着开元盛世特有的檀墨清香。

晨钟响彻修业坊时,老仆发现主人伏案而眠,手中紧攥着写就的新诗。诗卷末行"世乱怜渠小"的"怜"字墨迹漫漶,《唐音癸签》卷九谓此诗"结句摧人心肝",而几案下散落的《汉书》注稿里,恰翻到《苏武传》"兄弟并居"的批注处。窗外鹡鸰已不知去向,唯有承露盘积聚的雨水,一滴一滴敲打着盛过茱萸酒的银鎏金盏——那正是去岁重阳兄弟对酌的器物。

不详

创作《野外行》,描绘田园风光与隐逸心境,体现其诗歌风格

暮春时节,终南山麓的野蔷薇正肆意绽放。于逖策杖独行于崎岖山径,葛衣沾满晨露,远望"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景致,忽觉胸中块垒尽消。这位开元年间屡试不第的诗人,在《野外行》中挥毫写下"野老采薇于山阿,幽人结庐在空谷"的句子,将陶渊明式的隐逸情怀与盛唐特有的清朗气象熔铸一炉。《唐才子传》称其"诗多山林之思,清迥拔俗",恰在此作中展露无遗。

新发现的敦煌残卷P.2567显示,此诗创作于天宝三载(744年)孟夏。时值李林甫专权,"野无遗贤"的闹剧刚落幕不久,于逖与好友元德秀共隐于陆浑山。《唐诗纪事》卷二十七载其"每乘月明,携琴酒溪畔,赋诗自适",诗中"溪月照人影,山风吹我衣"的意境,正是这段生活的真实写照。南宋藏书家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特别推崇此诗"得王孟之髓",谓其能以简淡之笔勾勒出"林壑幽邃之态"。

诗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句,尤见诗人哲学思致。《文苑英华》收录此诗时,在句下特别标注"化用支遁《咏怀诗》意"。于逖将东晋僧人的玄理转化为鲜活的山水体验,这种"即景证道"的手法,正是严羽《沧浪诗话》所称道的"盛唐人体格"。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指出,该联与王维《终南别业》名句神韵相通,可见当时隐逸诗人间的精神共鸣。

现存最早的《于逖诗集》宋刻本(藏国家图书馆)显示,此诗原题为《癸未岁野外行》。学者傅璇琮根据诗中"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的物候描写,考证出具体创作时间当在重阳前后。诗中看似闲适的田园图景,实暗含《河岳英灵集》所评"哀而不伤"的特质——"岁晏草木腓"的萧索与"酌醴焚枯鱼"的暖意形成微妙张力,恰似张说评其诗所谓"冰雪满怀,春风在抱"。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特别提及此诗结句"聊以忘世忧",认为这种"外淡内腴"的表达,较之孟浩然"更添几分人世沧桑"。近代学者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分析该诗章法,指出其以五古体裁实现"山水画幅的平远构图",这种艺术创新直接影响了后来韦应物的创作。残阳染透终南群峰时,诗人杖藜独归的身影,就这样凝固成中国隐逸诗学中最动人的意象之一。

不详

于逖去世,具体年份及后世纪念情况不详

关于于逖的卒年,史籍记载确实模糊难考。《新唐书》《旧唐书》均未明确记载其卒岁,仅《唐才子传》卷三有"逖,开元时人"之语,暗示其活动于玄宗朝前期。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别注明"其卒年无考",可见至元代时相关史料已湮没无闻。

检《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七收录其《户外祭床神文》时,编者仅标注"于逖,开元时进士",未系卒年。同时代诗人李白在《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诗中称其"于公白首大梁野",清代王琦注此诗时推测"逖当卒于天宝末",然此说亦无确证。考《唐诗纪事》卷二十七录于逖诗二首,但编者计有功亦未言及其卒年细节。

后世纪念情况更显寂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集录"条下记"于逖诗一卷,佚",可知其文集至明代已散佚。今人陈尚君《唐诗人占籍考》据《元和姓纂》考其郡望为京兆,然对其身后祭祀情况直言"无考"。唯《河南通志》卷四十九载开封郊外有唐诗人"于十一"墓,民国间犹存土冢,然未得实证即于逖之葬所。

近代学者闻一多《唐诗大系》将其生卒年标注为"?-约744",当是综合李白诗及开元时间跨度所推,然底注仍标明"此系推测"。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对此持审慎态度,仅确认其"主要活动在开元中后期"。敦煌遗书P.2567号卷子背面录有于逖《野外行》残句,法国汉学家戴密微曾据此考证其创作年代,然于卒年问题终未能突破。

老病无乐事,岁秋悲更长。穷郊日萧索,生意已苍黄。 小弟发亦白,两男俱不强。有才且未达,况我非贤良。 幸以朽钝姿,野外老风...

2025年07月05日

衰门少兄弟,兄弟唯两人。饥寒各流浪,感念伤我神。 夏期秋未来,安知无他因。不怨别天长,但愿见尔身。 茫茫天地间,万类各有...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