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别离二首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离歌
这两首《远别离》出自中唐诗人张籍之手,创作于贞元至元和年间(约9世纪初)。彼时大唐帝国经历安史之乱后,虽表面维持统一,实则藩镇割据愈演愈烈。诗人以乐府旧题抒写新意,延续了自屈原《离骚》以来"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将政治隐喻织入闺怨题材。
第一首的春愁密码
"杨柳黄金穗,梧桐碧玉枝"的富丽意象,实为盛唐气象的残影。据《旧唐书·宪宗纪》载,元和四年(809年)朝廷讨伐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失败,诗中"春来消息断"暗喻战事胶着导致的音讯隔绝。梧桐在《诗经·大雅》中本为君臣相得之象征,此处碧玉枝的孤独摇曳,恰似士人对中央政权日渐衰微的忧思。
第二首的禁忌书写
"玳织鸳鸯履,金装翡翠簪"的奢华佩饰,与《唐会要》记载的元和六年(811年)"禁逾制奢靡"诏令形成微妙互文。城南在唐代长安指代曲江宴游之地,《南部新书》载此处多权贵宅邸。诗人以"畏人相问"的回避姿态,折射出牛李党争初期文人慎言避祸的生存智慧。翡翠簪的易碎质地,恰似诗人所处时代的政治生态。
乐府新声的隐喻
两首诗表面写女子盼归,实则延续了李白同名诗中"君失臣兮龙为鱼"的政治寓言。张籍作为韩愈古文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其杂曲歌辞创作实践了"文以载道"的理念。通过化用《古诗十九首》"浮云蔽白日"的意象传统,将藩镇割据比作阻隔归期的春雾,完成对时局的诗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