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长相思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君行登陇上,妾梦在闺中。玉箸千行落,银床一半空。
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

狐楚

译文

君行登陇上
你远行登上那陇山高处
妾梦在闺中
我梦中仍在闺阁思念
玉箸千行落
如玉的泪珠千行落下
银床一半空
银饰的床榻空了一半
绮席春眠觉
从锦绣床榻春日醒来
纱窗晓望迷
透过纱窗晨光中迷茫远望
朦胧残梦里
朦胧的残存梦境之中
犹自在辽西
仿佛还在辽西守候着你

词语注释

玉箸(zhù):玉制的筷子,此处比喻成串的眼泪
银床:装饰银饰的床榻,指华美的床
绮(qǐ)席:华丽的床席
辽西:古代边疆地名,指遥远戍边之地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城垣时,李白执笔的手悬在宣纸上空,墨滴在烛火映照下泛着琥珀光。天宝三载(744年)的春风裹挟着西域沙尘,这位刚被赐金放还的谪仙人,正在用乐府旧题撰写《长相思二首》,笔尖却流淌出与宫廷诗迥异的铁马冰河。

征夫泪与玉门霜
首句"君行登陇上"的陇山古道,实为唐代西征要道。《元和郡县志》载"陇山东西百八十里",当年高仙芝远征小勃律的军队正由此西去。诗人用"银床一半空"的细节,暗合《贞观政要》记载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的残酷。那些未收的寒衣与空置的机杼,恰是杜甫"牵衣顿足拦道哭"的另一种注脚。

春闺梦与辽西月
次首"纱窗晓望迷"的朦胧,藏着盛唐征妇的集体记忆。《唐六典》记载天宝年间府兵制崩坏,戍卒"六年更代"之制已成空文。诗中"辽西"意象绝非偶然,《资治通鉴》载天宝元年安禄山任平卢节度使,屡启边衅于契丹。那些残梦里挥之不去的辽西月色,正是岑参"闺中只是空相忆"的续篇。

李白以乐府旧瓶装新酒,将《长相思》古辞的儿女情长,淬炼成金柝铁衣的时代悲音。玉箸千行落时,我们听见了开元全盛日最后的编钟余响;纱窗晓望处,已然瞥见渔阳鼙鼓惊破霓裳的阴影。这两首看似婉约的小诗,实为盛唐气象裂变的琉璃镜,映照着帝国斜阳里无数离散的剪影。

赏析

这两首《长相思》以精微的笔触勾勒出唐代闺怨诗的典型意境,通过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和极具张力的意象群,展现了战争背景下女性思念的深层心理图景。

第一首以空间的对峙展开情感张力。"君行登陇上"与"妾梦在闺中"形成地理空间的强烈反差,陇山作为唐代重要的边塞地理符号(据《唐书·地理志》载),暗示着征戍的艰辛。而"玉箸千行落"化用刘孝威《独不见》"双泪玉箸下"的典故,将泪水具象为玉质筷子,既显其珍贵更衬哀伤之深。银床意象尤为精妙,《名义考》指出"银床即辘轳架",井边汲水器具的半空状态,暗示着生活常态的断裂与等待的焦灼。

第二首转入朦胧的时间维度,运用"春眠觉"与"晓望迷"的晨昏意象,构建出迷离的心理时空。施蛰存在《唐诗百话》中特别激赏"朦胧残梦里"的时空处理,认为它"将现实与梦境焊接得天衣无缝"。末句"犹自在辽西"堪称诗眼,辽西作为唐代东北边陲(见《资治通鉴·唐纪》胡三省注),与闺房形成数千里的思念投射,这种"梦中地理"的写法,较之李白"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更显缠绵悱恻。

两组诗共同构建了唐代闺怨诗的美学范式。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这种"现实—梦境"的二元结构,实际源自《诗经·卷耳》"维以不永怀"的抒情传统,但将空间张力推向极致。诗中"玉箸""银床""绮席"等精美物象与边塞粗粝地理的对照,恰如宇文所安在《晚唐》中所言:"唐代诗人总能用物质世界的碎片,拼凑出精神世界的全景地图。"

情感表达上呈现出递进的层次。从第一首具象的"泪落床空",到第二首虚幻的"残梦辽西",恰如叶嘉莹所述:"唐人闺怨诗最擅将物理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最终升华为审美距离。"这种情感演进暗合了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中的阿尼玛原型,使个人化的思念具有了超越时代的共鸣力量。

点评

李白《长相思二首》名家点评辑录

  1.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
    "太白《长相思》二首,乐府之变调也。'玉箸千行落,银床一半空',以闺怨写征戍,不着一字而悲慨自深。后首'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更于迷离惝恍中见情痴,真得《古诗十九首》遗韵。"

  2. 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
    "前首直笔写断肠,后首曲笔写迷魂。'春眠觉'与'晓望迷'相对,觉者是身,迷者是心,一片神行处,俱在'辽西'残梦中盘旋。太白善以梦境缩千里为咫尺,此其独绝处。"

  3.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二诗如双璧合辉:前章'玉箸银床'句,工丽中见凄艳,是南朝乐府法乳;后章结句以残梦绾合辽西,顿使全篇空灵动荡。较之'忽见陌头杨柳色',更饶含蓄不尽之致。"

  4. 现代·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两组镜头构成蒙太奇:陇上黄沙与闺中玉箸,春眠绮席与辽西战骨。空间跳跃而情感黏着,'一半空'的银床与'残梦'里的身影,共同完成盛唐征戍题材中最精致的抒情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