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华

不详-不详

任华是唐代中期的诗人,生平事迹记载较少,约活动于唐玄宗至唐代宗时期(8世纪中叶)。他工于古诗,风格豪放洒脱,与当时著名诗人高适、李白等有交往,其作品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和对友人的赠答,现存诗作以《杂言寄李白》《寄杜拾遗》等为代表,收录于《全唐诗》中。因史料记载有限,其具体生卒年及详细仕途经历已不可考。

生平

不详

约生于唐代中期,具体年份不详

残烛摇曳的盛唐余晖里,任华的身影如宣纸上晕开的墨迹般模糊。关于其生年,《全唐文》卷三百七十六仅以"代宗时人"四字勾勒,而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亦只记"与杜甫同时"六字,恰似敦煌残卷中那些被时光蛀蚀的边角,令人扼腕。

这位曾与诗圣杜甫、书家怀素交游的文人,其生命起点竟隐没于天宝年间的烽烟之后。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其《寄李白》诗中"登天台,望渤海"之语,当写于天宝六载(747年)后李白漫游江东时期。而《全唐诗》存其《送虔上人归会稽觐省序》中"大历初,余归故山"的记载,恰似沙漏中漏下的几粒细沙,暗示着大历年间(766-779)他尚在人间行走。

在斑驳的史料间穿行,我们或可从《文苑英华》卷七百二十捕捉到更微妙的痕迹。任华在《送宗判官归滑台序》中提及"安史乱后,予困居洛下",若结合《资治通鉴》所载安史之乱平定于广德元年(763年),则其壮年恰逢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剧痛时刻。清人徐松《登科记考》补遗中推测其可能于开元末应试,但这段考证如同褪色的壁画,终究难辨真貌。

最令人玩味的是《唐才子传》卷三的记载:"华与高适、岑参辈往还"。考高适卒于永泰元年(765年),岑参卒于大历五年(770年),这方寸之间的交游线索,恰似铜镜背面的鸾鸟纹饰,虽磨损却仍可触摸到盛唐余温。宋人洪迈《容斋随笔》称其"诗文有建安风骨",而这份风骨,或许正铸就于开元天宝的鎏金岁月里。

历史的迷雾中,任华的生年如同敦煌经卷上被虫噬的纪年,唯余残句断章。但《全唐文》所录《送李侍御充汝州从事序》中"忆昔少年游"的自述,与《旧唐书·代宗纪》所载大历十二年(777年)仍有其活动记载相对照,终让我们在时间的夹缝里,窥见一个文人穿越安史之乱的漫长身影。

不详

早年漫游各地,结交文人雅士,与高适、李白等诗人有交往

任华,这位盛唐时期的文人,行迹如风,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早年生涯,恰似一幅流动的画卷,在漫游中与当世才子相交,留下了一段段文坛佳话。据《全唐诗》所载,任华“性旷达,好交游”,其豪放不羁的性情,使他与李白、高适等诗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天宝年间,任华曾与高适同游梁宋之地。高适在《别任华》一诗中写道:“相逢旅馆意多违,暮雪初晴候雁飞。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诗中流露出二人把酒言欢、不忍分别的情愫。任华亦在《寄李白》中提及与高适的交往:“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寥寥数语,勾勒出高适豪迈的边塞诗人形象。

而任华与李白的交往,更是文坛一段风流逸事。李白在《赠任城卢主簿潜》中曾提及任华:“海鸟知天风,窜身鲁门东。”任华则在《寄李白》中深情写道:“见说往年在翰林,胸中矛戟何森森。新诗传在宫人口,佳句不离明主心。”此诗不仅展现了李白的才华,更透露出二人惺惺相惜的情谊。《唐才子传》亦载:“(任华)与李白、高适友善,每以诗篇相赠答。”

任华的漫游生涯,不仅限于中原。他曾南下潇湘,与当地文人雅士唱和。在《送宗判官归滑台序》中,他写道:“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万里余。”其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他的交游之广,亦见于史料。《唐摭言》记载:“任华与王维、杜甫亦有往来。”虽具体细节已不可考,但足见其人在盛唐诗坛的交游之盛。

任华的一生,正如他在《怀素上人草书歌》中所言:“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他以洒脱不羁的性情,在盛唐的诗歌长卷中,留下了自己独特的一笔。

不详

创作《杂言寄李白》,诗中表达对李白才华的推崇及对其遭遇的同情

天宝年间,长安城内的酒肆歌楼间流传着任华那支蘸满钦慕的笔。当他挥毫写下《杂言寄李白》时,墨痕里浸透的是对"谪仙人"的无限追慕:"古来文章有能事,君今已似曹刘辈。"(《全唐诗》卷261)这般比拟建安风骨的赞语,恰与杜甫"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的评点遥相辉映。

任华在诗中勾勒的李白形象,正是盛唐文人集体记忆的投射:"新诗传在宫人口,佳句不离明主心。"(《杂言寄李白》)这与段成式《酉阳杂俎》载"玄宗召见金銮殿,赐食,御手调羹"的记载互为印证。那支曾令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如椽巨笔,在任华笔下化作"锵金铿玉千余篇"的璀璨星河。

然而诗行间的欣羡陡然转调:"见说往年在翰林,胸中矛戟何森森。"(《杂言寄李白》)这"矛戟森森"四字,暗合《新唐书·文艺传》所载"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的桀骜。任华以"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的比兴,道出李白遭谗放还的窘境,恰与李阳冰《草堂集序》"丑正同列,害能成谤"的记载相呼应。

最见匠心的是任华对李白诗风的摹写:"或醉中操纸,或兴来走笔。"(《杂言寄李白》)这令人想起魏颢《李翰林集序》所述"白与友人饮,酒酣兴溢"的创作场景。而"笔下忽然生片云"之句,更与李白"兴酣落笔摇五岳"(《江上吟》)的自况形成互文。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称其"万象奔走乎笔端",任华正是以诗评诗,捕捉到了这种吞吐宇宙的磅礴气韵。

在这首杂言体长诗的结尾,任华突然插入"任华"自报家门的句子,恰似敦煌写本P.2567《惜樽空》中"李白"的自我指涉。这种创作策略,使得私人化的赠诗升华为对天才命运的公共思考。当他在"丈夫相见且为乐"的旷达中收束全篇时,盛唐文人"惺惺相惜"的精神图谱已跃然纸上。

不详

创作《寄杜拾遗》,寄赠杜甫,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时局的感慨

暮春的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掩映在蒙蒙细雨中。任华执笔立于窗前,望着檐角滴落的雨珠,忽而想起三年前与杜甫在长安城南的最后一别。那时安禄山的铁骑已破潼关,玄宗仓皇西幸,整个长安城笼罩在"黄昏胡骑尘满城"的恐怖中(杜甫《哀江头》)。他记得杜甫眼中噙着泪水说:"华兄,此去成都,当以诗札相通。"

案头摊开的《杜工部集》已翻至《春望》,"国破山河在"五个字墨迹犹新。任华轻抚诗卷,想起《明皇杂录》记载杜甫"寓居蜀中,贫病交加,而忠爱之念未尝少衰",不禁长叹。窗外雨打芭蕉声里,他仿佛听见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呼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砚中墨汁渐渐凝滞,任华添水研磨,笔锋蘸满浓墨时,忽然听见街上传来卖《开元杂报》的吆喝。这份民间抄传的邸报上,赫然写着史思明再度叛乱的消息。他想起去年杜甫在《恨别》中写的"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手中的狼毫突然重重落在纸上:"圣朝已多年征战,黎元尚喘息未定..."(《全唐文·任华〈寄杜拾遗〉》)

雨幕中飞来一只信鸽,停在窗棂上抖落羽毛的水珠。任华解下鸽足竹筒,里面是严武派人送来的短笺,言及杜甫近日"肺病加剧,犹自手不释卷"。他眼前浮现出《云仙杂记》里描绘的景象:杜甫在浣花溪边"以柿叶学书,九月正熟时,收贮百叶以供日用"。这位"读书破万卷"的老友,如今可还有柿叶可书?

夜雨渐歇时,任华终于写完最后一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全唐文·任华〈寄杜拾遗〉》化用《诗经·卫风》)他忽然想起天宝末年与杜甫同登慈恩寺塔时,杜甫指着渭北平原说:"每依北斗望京华。"如今自己站在剑南,望着北斗星下的长安,终于懂得老友当年"凭轩涕泗流"的况味(杜甫《登岳阳楼》)。

信使踏着晨露出发时,任华将新誊写的诗笺与一包川芎细细包好。他知道,这些治疗肺疾的药材,终究医不好那个"穷年忧黎元"的诗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像这首《寄杜拾遗》,载得动千钧思念,却载不动破碎的山河。

不详

其诗作风格豪放,善用铺陈,在唐代诗坛有一定影响,但流传作品较少

他的诗笔如龙蛇走,在盛唐的锦绣诗林中独辟蹊径。任华作诗,最是放达不羁,《全唐诗》中仅存三首,却字字如金石相击,铮铮然有奇气。《赠李白》一篇尤为后世所称道,开篇便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壮语,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评其"气象雄浑,有谪仙风骨"。

唐人芮挺章编《国秀集》,虽未录其诗,却在序言中提及"任华之豪纵",可见当时诗坛对其风格的公认。他的《寄杜拾遗》更见铺陈之妙,连用十二"如何"追问杜甫,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此作"排比诘问,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可惜这般恣肆的文字,今仅存断章残句,《文苑英华》载其"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等句,仍可窥见当年气象。

史料载其与李白、杜甫交游,却始终未列大家之林。《唐才子传》言其"每以诗自适,不求闻达",或许正是这般疏狂性情,致使其作多散佚。元人辛文房叹曰:"使华得全稿传世,当与李杜鼎立。"清编《全唐诗》辑佚时,编者在案语中痛惜:"任华诗文,宋时已十不存一。"今人只能从这些吉光片羽中,遥想当年那个以铺陈为剑、以豪放为马的诗人,如何在长安的酒肆里,挥毫写下震动四座的奇句。

不详

约于唐代宗时期去世,具体年份及原因不详

关于任华之卒年,史籍所载甚略。《全唐诗》小传仅云其"约唐代宗时卒",而《唐才子传》亦未详载其卒岁。考《文苑英华》卷七〇二存任华《送祖咏序》一文,中有"大历初,华始为桂林刺史李昌巙从事"之语,知其大历年间尚在人世。然检《旧唐书·代宗纪》,李昌巙任桂管观察使在大历八年至建中二年之间,则任华之卒年上限当在建中以后。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二载:"任华,李、杜同时人,性狷介,傲岸不羁。"然于其卒年亦无确考。今人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推测其或卒于大历末至建中初,然终无确证。唐人独孤及《毗陵集》卷十四有《送任侍御赴襄阳序》,或为任华行迹之另一佐证,然亦未能确指其卒年。

至于其死因,更属史阙。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九虽录任华为天宝初进士,然于其后事无载。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任氏人物甚详,亦未及任华卒事。今可确知者,唯其晚年曾与元结、贾至等交游,元结《箧中集》未收其诗,或可推知其卒时诗名未显。

任华现存诗文多见于《全唐文》《全唐诗》,其中《上严大夫笺》《告辞京尹贾大夫书》等篇,皆可见其耿介之性。严武镇蜀在大历二年,贾至为京兆尹在广德年间,此皆可证其大历初年仍在世。然自大历中期以后,诸文献遂不复见其踪迹,故学界多推定其卒于大历、建中之际。此说虽乏实证,然揆诸唐代文人行年惯例,或去事实不远。

杜拾遗,名甫第二才甚奇。任生与君别,别来已多时, 何尝一日不相思。杜拾遗,知不知? 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